"

如何离相

"

离相是一个分水岭,做到了离相就能修到真实功德。不离相,修的都是福德。《金刚经》说,要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老法师常讲,小乘须陀洹的标准是要破五见,即身见、边见、成见(因上的见和果上的见)和邪见,一共五见。提这些的目的是告诉大家,在离相这个问题上,是必须要做到的,不能含糊,不能打折扣,不能掉以轻心!离相是需要真功夫的,需要真实的修行。

如何离相_离相是什么意思_离相三昧

如何离相_离相是什么意思_离相三昧

离相观佛性
离相观佛性

离相观佛性

像这次我来台湾,最喜欢去那个护生园。在护生园看到那些义工菩萨,赞叹!赞叹!不得了!真是不得了,坚持了很多年,年纪很轻,还都有学位,大学毕业,有很高学历。其中有中文系的,我就跟他说你读那么多中文啊,那只是框架,你在这边做,对生命这样去护它的时候,你的文学里面才会有内容。你学这个专业的,以后你的生命里才会有丰富的生命感受。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不能有相,你看那些狗的时候,直接就观想它们是佛,不能看到狗就是狗,否则你天天做梦都是狗。

好象那个时候张大千画马一样,画到梦里面他自己变成马了

离相观佛性

。后来他爱人学佛,跟师父说:师父!师父!我先生天天看马呀,画马呀,弄到晚上自己睡觉也变马一样了。然后师父就特意给他开示,你不能够这样子,入了这样的禅定,否则不要说来生你做马,这一生就会变马。


在佛教的公案里有啊,有一个老太太羡慕老虎,老虎看上去都怕啊,然后就天天观想自己是老虎,有一天真的变老虎了,这个心是很奥妙的!我说你喂狗,观这些众生就是佛,不能看它狗相,观佛相,观它的一切本性是佛的,它有圆满的德相是佛的,你要观它那个。所以我们平时说不看僧面看佛面,看一切众生都要看它佛的一面。所以前面师父也说了,那个众生你看它的佛性,这也是修行,你不这样修行,自己也不可能成佛的。

观久了之后,再看佛的经书,噢!就会豁然开朗,佛所讲的是心法。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处处指归,无量光、无量寿都是指的心,这个心才是无量光、无量寿。一切的相它都是有限的,只有这个相的本体才是无限的,所以华严里面说“无不从此法界流”啊,都是这个心里面所造作的、演变的,甚至显现的。所以在DB法王的大手印愿文当中,第三世自生金刚的大手印愿文里这样说“见境之时,见心不见境,观察于心,心之体性空,空而无灭,无所不显现”。就是说离于一切相而见到本性。

佛度有缘人

我们尊贵的法师是带领我们修大乘道,佛在经典里说:“自未度者而度人”,自己没度而度人者乃菩萨发心,这属于大乘道。大乘的修法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去体悟诸法性空,什么都会发生不可思议的转变。这个人呢,非常刚强的,连人都可以转变,那江山更好移动了。本来说江山都很坚固,但是在佛法里说国土危脆、人命无常。习气也不是固定的,所以我们才种善根,结好缘,一切都会变,自己也会变。自己到后来都不相信,哎!我会这样。

以前我师父他也是不喜欢讲话的,但是大悲心充满的时候,喔!话说不完。象华智仁波切一样的,他老人家修行,苦行非常的卓著,大法师常常一个人在外面,享受着法喜,但别人看他很可怜,象个乞丐一样。有一次他路过几户人家,那正好有人去世,看这个出家人又不象出家人,看象乞丐又有点象出家人的样子,来来来,到我家来,帮我家念经,念完经给你吃的。

里面还有两位师父也在念,这位师父呢,就当乞丐拉进来,所以就在门口。家里面小孩子端供品啊什么的,跑来跑去的,我们华智仁波切还有点挡路。小孩子心里面憋闷了好久,想我们家里这么不像样子,找一个乞丐和尚来念经,走走出出就很不耐烦,有时候偷偷踢他一脚。尊者平时也不收供养的,但是为了利益他家的亡人,他还向他家要东西,他说能不能给我一点吃的?说经还没念完要什么吃的,念完经会给你吃的。

主法的那位师父心里面老惦记着这家的一匹大黑马,就想这匹大黑马法会结束后能够供养给我就好了。这个亡人心里就很生气,你嘴里面念经,心里贪着我家的大黑马,就气的跑掉了,亡灵跑掉了。那个侍者很虔诚,很有悲心的在念经,亡灵又被他感召回来,但是他没有超度的能力。有能力的人呢,被贪心遮住了。有悲心的人呢,却没有空性的能力,所以超度不掉。

这位又有悲心又有空性的人呢,跟他家缘还结不上,佛度有缘人啊,结果这个缘老是结不上。法会结束了,那位主法的师父如其愿望得到了大黑马,那位小侍者也得到了一张小牛皮,这位尊者,观世音菩萨化生的华智仁波切,他得到一杯酸奶,喝了这酸奶,酸奶一沾嘴,就可以把那个亡人招请过来了,跟你家结过缘了,然后一弹指就超度掉了。

...查看更多
离相 不受 不入轮回
离相 不受 不入轮回

离相 不受 不入轮回

什么叫正知正见?就是找到我们的本性、本源。没有正知正见,我们就会随波逐流、随欲而往,无法离开现象的束缚。因为攀缘执着一切的现象,加上无始以来三毒、五毒的习气,也就产生了贪、瞋、痴、慢、疑的互动场域,我们轮回生死的根源,也就这样形成了。

世间一切的种种,都是苦、空、无常,一切起心动念的作用都造就了轮回的动力。在这个轮回里,我们的心贪着好坏美丑,心只要贪执,也就进入了轮回。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所演出的一切,都成了一部影片,每一个见到的境相,段落、段落的连接起来,变成影片,让我们可以记忆、继续轮回。

而禅修就是让我们离一切相,离开这些显现的相。要超越生死轮回,就只有「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做到?就是聆听,聆听一切的寂静,用听寂静去超越见相取相的习气,用听寂静不取一切会生灭的相。

身体只是一个时间的存在,时间一过,生命就如同泡沫,不复存在。如果不坐禅,就只是一个彩虹式的短暂生命,无法拥有那份清楚的自己。佛法也是个解剖学,解剖得非常清楚,就能够离相;如果解剖得不清楚,我们就会黏着在相上,无法脱离。所以我们要用禅修来找回灵灵光光的自己、清清楚楚的自己、无牵无挂的自己。

...查看更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四段述能离诸相,自得寂静,妄念消逝。  空生于离相见佛,已悟十分真谛。所以他听了佛说此经以后,已经了悟人法两空,深得中道之理,感极涕零的(地)对佛说:稀有世尊,我昔所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是经,于空不遣,乃悟向取证之道尚浅也。世尊!若是有人,得闻是经,信得自心本来清净,具有般若真性,坚固常存,非幻非虚,不生不灭,则生实相。当知是人,超出诸乘,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究竟此实相者,如太虚空,无有形迹,即是非相,如来说名实相而已。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其理,解其义,承受修持,并不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浊世末法时,去佛遥远,苦海茫茫,是人闻经信受,心皈佛法,是人则为第一稀有。何以故?盖以是人,能无四相已证人空矣。何以知是人能无四相?是人已悟非相,能空非相之相矣。何故必要离相,能离一切有相,离一切空相,证真空无相之妙,则成正觉矣。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此经旨趣深妙,如非有大根器的人,听了难免惊骇,所以听了此经不惊是无疑心,不畏是无退心,不怖是无难心。谛听受持、永不退转,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原以诸经皆从此出,乘此智慧到彼岸,岂果有彼岸之可执,特名之为第一波罗蜜而已。  按:六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智慧虽居第六,其实破除疑纲,是第一义,忍辱最难,故特揭出之。  六波罗蜜中第三种是忍辱波罗蜜。能做到忍辱,才不起嗔恨心,嗔恨不起,方得不昏乱真性,真性不乱,才能到达诸佛彼岸。但是真性中实际无此忍辱,因为了悟人法两空,即无所谓忍辱之相,是己达到了我人众生寿者之四非相,所以说非忍辱是名忍辱,这是要忘辱忘忍。佛又说:何以要忘忍忘辱呢?须菩提,我要向你们讲一个实际的例子,从前有一位无道暴君歌利王,率采女在野外游猎,遇我适在坐禅,王曾令人割断我的手足耳鼻,我在那时候,安静不动,任其割截,实具有般若正智,通过一真法界,所以四相皆空,万念俱寂。何以知无相呢?我在当时,身体被他节节支解时,假设我不能万念俱空,忘怀我人之相,则必生恨心。佛以慈忍力,还复如故。详见涅槃经。  如来说:我在前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罗蜜行,欲令众生成忍辱波罗蜜法。不著诸相,乃至于恶骂捶打皆忍受。能忍必由无相。  佛告须菩提,菩萨受如来无相教法,欲成佛道,必要发菩萨无上道心,亦即清净无相心。不起生灭,湛然清净,不应当住著所有形色而生出的念头。譬如说爱高楼大厦,美丽器皿,又不当住著于声香滋味,以及由所接触而生的心,如歌唱与异趣,娇娜美女,甚且泥于法而不能见真性的心念,也不应住著,心无所住则见真性。所以佛说菩萨心,为无所住心,不能以布施求欲望之满足。  须菩提!菩萨是要俭于己,而奢于人,有利众生,尽力为之,故应如是无相布施。  佛所说人我一切诸相,原是指示菩萨之解说,其实本体全空,原是非相。所谓一切众生,也是引导诸菩萨灭度耳,其实众生,若见本性即非众生。  佛说了以上这番话,恐众生不相信,乃强调说:如来所说的话,是真语者,真而不妄。实语者,实而不虚。如语者,如而当理。不诳语者,不欺人。不异语者,不二说。  佛告须菩提,如来所得法,心体空寂,无相可得,所以说此法无实;无形可观,而妙有无方,欲言其虚,自性具足,故曰此法无虚。无实无虚,既离有相又离空相,不著两边,乃是真空无相之相。  佛又说:如果修行人,教化众生住著于法,而行法布施,不达三轮体空,则为无明所障,昏暗蔽塞,不能见真空无相之理,如入暗室,则无所见。若不住法而行布施,豁金刚眼,燃般若灯,性光四照,洞彻真空妙理,如人有双目,像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佛又指示须菩提说:无论现在的世间,或未来的世界,如果有善行的男女,能对这部经典,直下顿悟真空,不稍暂舍的读诵行持,就能为诸佛如来以佛之智慧去完全了知其人,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查看更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民国黄昆山居士著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段言色相皆妄,离妄才可以见真。  前云法身非相,如何现有可见之色身呢?故解说此疑。此段言不可著相,佛恐世人忽其本真,著于色相,因重问住降究竟,而复详言之久。  佛问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你可以去见如来的具足色身否?具足者,圆满成就之意。色身者,三十二相也。如来以净行故,具足三十二相。须菩提回答说:不也,欲见法身如来,视自本心,见自本性足矣,岂能见于具足色身?何以故,如来以净行,修成清净妙色身,具足三身,四智,六通,八解脱,若云色身具足,非真具足,是名具足而已,佛有清净妙色身,则现具一切色身三昧便是法身如来,即非具足色身可知。因为不是具足色身,而说是具足色身,这就是证明如来三十二相是假相,不如持经见性为真。不但三十二相是假相,即变化神通,亦非真实之相也。  佛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佛可以具足诸相见不?诸相,即变化种种之相,不止三十二相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说:不也。色身既属虚假,诸相亦非真实。诸相,即色身之别用,色身乃诸相之总体。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觉性如虚空,不应当以具足色身见,无身而见一切身,无相而见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如业心既空寂,湛然清净,岂有色身诸相可见?如来变现之相,法界为体,遍满太虚,隐现无定,不泥迹象,故曰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查看更多
结语

想要知道如何离相,就要先了解离相是什么意思,其实说的简单一点离相就是远离色相,也就是要戒色,这个是学习佛法必须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