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是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
我们六十年讲的这么多经论,现在有光碟、有CD,早年录音,没有录像,这些资料都有。所以我们这个淨宗学院可以排课程,过去这么 多东西大家都可以学,都可以来複讲,这个机缘多么殊胜、多么难得。但是我们现在没有看到哪个同学複讲,这是在今天这个社会制度下 ,我们不能勉强你,勉强你要告状,我要是妨碍你的人权了,麻烦就大了。我们学佛决定遵从国家的法令规章,遵守法律,只能劝导大家 ,你们要自动自发,自己去学习。而且什么?有真诚恭敬心,複讲的时候不能加自己的意思,加自己的意思不叫複讲。阿难当年登座複讲 ,完全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他自己加一个字都要把它拿掉。为什么?複讲成就你的戒定慧三学,你守规矩是持戒,不增不减这是修定, 定的时间久了你会开悟。所以讲经的法师叫大开圆解,那是开悟。你学讲老师的这个东西,自己还加一些在裡头,你把你戒定慧三学破坏 了,吃亏的是你自己,不是别人。过去老师严格的管制你,那是什么?成就你的戒定慧,学生对老师感恩,今天人不懂,自己以为我讲的 应当比老师还要好。是的,肯定有这一天,但是十年之内决定没有,十年之后你开悟了,你确实会超越老师。所以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 你没有戒定慧三学的基础,你就决定比不上老师。这是我们在近代来看佛法修学,无论在家出家,一代不如一代。什么原因?好高鹜远, 自以为是。这是你自己造的障碍,你十年本来有大成,七年小成是得三昧,十年大成你开悟了;不能像能大师那样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你肯定也是大悟。大悟,过去李老师告诉我,彻悟通一切经,大悟能通一宗,跟你这个同类的经你都会通,你这一部经通了,至少淨土 宗的这些经论你都通了,没有学过的也通。
我当年在台中学教,这李老师教导我的,我们的根性、我们的禀赋比不上古人,大彻大悟我们做不到。大彻大悟是什么?通教理,那就是 一切经全通了,我们做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求其次是什么?通教义,理是全通了,教义是通局部的(一部分)。大乘八个宗,我能通 一个宗,这教义。古老的教学方法是教这个,不是说一部经学了你就学会这一部,那个没有用处,一部经学会了,许多经你都通了,这才 叫善教善学。可是这裡头,头一个条件就是学生是真学,真的发心,真具备做学生的条件。做学生的条件,《沙弥律仪》就是做学生的条 件,《弟子规》是做学生的条件,《感应篇》是重要的补充教材。你做不到,那你这一生成就就非常有限,不能不知道的。你真修功,它 后头真有德。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六集)2011/2/5 档名:02-039-0266
戒、定、慧,名为三无漏学。禅定是清净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方是禅定
我们接受佛的教诲,依佛教导的去做,即是持戒。转过来之后,对于一切境界不再理会,回过头来念佛,即是修定。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慧就在其中。净宗修学之殊胜,是戒、定、慧三学一念完成,圆满具足。然后处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会表现出来。修行功夫浅深,都流露在面孔、音声、一举一动之中。愚痴人看不出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瞒不过的,一接触就知道。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圣典篇 第一三学经
“诸比库,这是三学。哪三学呢?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诸比库,什么是增上戒学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作为持戒者,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持学习于诸学处。诸比库,这称为增上戒学。
诸比库,什么是增上心学呢?诸比库,于此,比库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诸比库,这称为增上心学。
诸比库,什么是增上慧学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
诸比库,这就是三学。”
第一三学经脚注部份:
89 第一三学经 (Pa?hamasikkhattayasuttaü):译自A.3.9.9经。
经中佛陀解释了三学:巴帝摩卡律仪为增上戒学,四种禅那为增上心学,如实了知四圣谛为增上慧学。
...查看更多三学在佛教中指的是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戒:又称称增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