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因缘的故事

"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十二缘生,是佛教四谛法门的具体展开。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十二因缘的故事_十二因缘图解_十二因缘是什么

十二因缘的故事_十二因缘图解_十二因缘是什么

缘起法:十二因缘
缘起法:十二因缘 内容编辑缘起法的提出,一是在佛经里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还有一段论述被记刻在印度达阿育王石柱上:“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由此可以看到缘起法的重要性。而前五百年前,佛陀反复把他领悟到的缘起法的道理讲给弟子,使他们得以解脱。对于现代人,这是最好理解的,如一层薄纸,一捅就破。受过一般教育的人,也能听懂。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神的、物质的、生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是内因,缘是事物生成的条件。一切事物都是动态的、变化的。缘起法,即佛陀于菩提树下悟出的佛法,又叫“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有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他们是相依的因缘生灭在相续流转,是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个生命在生死流转,实际上,这中间没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其中,共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第一重,过去因到现在果:过去因,为“无明”和“行”;现在果,为“识、名色、六入、触、受”。第二重,现在因到未来果:现在因,“爱、取、有”;未来果:“生”和“老死”。2历史编辑缘起法,(论因说因)佛法以因缘为立义大本在说明苦集灭三谛的偈文说:「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或译作:「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吾佛大师说」。此偈系阿说示(马胜)比丘为舍利弗宣说释尊的教法,经说舍利弗闻是法已,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四圣谛中的“苦集灭”谛讲的是因缘法:“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一切法的生起和消灭同样是从因缘而产生的。佛陀最主要的开示就是生灭因缘,这也是佛法所建立的缘起法的主要标示,是与外道与世不共的特质,所以佛陀说法的主题就是论因说因――即以因缘为主而教化众生。经典里记载,舍利弗未归依佛陀前,归依的是六师外道中的一位师父。一天,他在路边看到了较早亲近佛陀的马胜比丘。一个修行人的威仪就是其内在的展现,舍利弗非常有内涵智能,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与众不同,马胜比丘庄严肃穆的威仪使他非常感动和震撼,所以马上就去亲近马胜比丘:“你师父是谁?学的是什么法?”马胜比丘告诉舍利弗:我的大师是释迦牟尼佛,他讲的法就是“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这个偈子很出名,舍利弗在听这个偈子的当下就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初果)。他回去后高兴地告诉好朋友目揵连,他们两个都是领导人物,非常有智能内涵,各领导着二百五十人的修行。目揵连听舍利弗说后,就欢喜地一起来见佛,很快归依佛陀随佛出家。半月后,佛陀在为长爪梵志开示时,出家后的舍利站在佛陀的身后,当下就证了阿罗汉。舍利弗听到缘起的偈子当下就证初果,出家半个月后就证阿罗汉,慧根非常非常深,所以后人都认为舍利弗是大智能者。论因说因就是在点出因缘法的殊胜,而佛法的特质就在因缘法上,能把握这点,就知道佛法与外道、一般思想的宗教及哲学间不同的特质就在因缘法上。“以有情为中心,论到自他、心境、物我的佛法,唯一的特色,就是因缘论。「杂阿含」说:「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如果有人问你佛法在讲什么?你可回答:“佛法讲的是缘起论,不是唯心论或唯物论,不是一元论或多元论,也不是一神论,是因缘论。”《杂阿含》的“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就是条件,以条件来集起世间,而所谓的“世间”就是五蕴、六处、烦恼。其实世间就是指我们的身心以及身心作用所起的烦恼;还有身心以外山河大地一切法叫器世间,没有生命的“无情”。有生命的叫“有情”,这里所说的世间就是有情的身心以及所起的烦恼。有因有缘,就是有主要的条件和次要的条件,当众多的因缘条件集起时,就会产生有情的身心,那就是“有因有缘集世间”。而“有因有缘世间集”,这个“世间集”与“集世间”哪里不同?集世间是在讲它的条件,是因;世间集就是它的成立,是果。其实都一样,因为有种种的因缘条件就成立了我们的身心(世间一切法),这完全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有因有缘灭世间”,不管是我们的身心还是山河大地的变化消灭,也都是随因缘的转化变异而变动消灭。产生这些变化的也是因缘条件,当具备了这些变化的条件时,这个世间(身心以及山河大地)就一定会坏,它是必归于灭的。舍利弗从这个偈子中马上就能明白缘起法的意义,体会非常深。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都是因缘条件聚合而成,因缘条件是很复杂而不是单一的。凡是缘起而形成的一切法(身心与山河大地),由于因缘条件的变动,最后必然会归于灭。这个涵义告诉我们:因缘法通两边,一边是形成,形成需要因缘;一边是消灭,消灭也需要因缘。明白了这个主题内容,才能了解后面所引伸的佛法。明白佛法所谈因果的实质,佛法之所以否认外面的主宰上帝,就是建立在缘起法的根本上。“「因」是依特性说指主要的;「缘」是依力用说,指一般次要的。总论因缘,即每一法的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凡是能为生起某法的条件,就称为此法的因缘。不但是生起,就是某一法的灭而不存在,也不是自然的,也需要具备种种障碍或破坏的条件。故,佛法说的集----生与灭,都依于因缘。这是在说明世间是什么,为什么生起,怎样才会灭去。从这生灭因缘的把握中,指导人去怎样实行,达到目的。”因是主要的因(条件),缘是次要的因(条件)。缘生也缘灭,因缘是通于两边的,这个很重要!一般人谈缘起,都只知道生起的一部分,以为缘起仅在讲流转的无常变化,而不知缘起是涵盖两边的。如果只知生的一边,而不知道灭的一边,那就是没有究竟明白缘起法的内涵。生的必归于灭,这是缘起的特色,也是缘起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最需要我们注意:某些条件组合起来会变成某一个法,这里面一定有其必然性,如H2O会变成水,是由于其间有组合的必然性。为善会得到喜悦幸福,为恶就会心不安。孩子生出来,会成长会老死……这些都有着必然性。在一切因果法则之中,一定有它的必然性

缘起法:十二因缘

。学法的人如果没有了解因果的必然性,就会错解因果即非因计因。要成就某一法,如把因果的条件认错了,那就达不到所要的果。正确的因必然会引申为必然的果,明白了这个必然理则,就不会胡里胡涂地迷信崇拜而等待他力救度。查因知果,从果知因,明白该具备、转换什么样的条件,从而去创造,才能改造我们的因果,这不是靠信仰他力能达到的。搞不清因缘法的理路,怎能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呢?所谓解脱,就是解脱我们的贪瞋痴烦恼,因为贪瞋痴烦恼带来的业力让我们痛苦烦恼而生死相续不断。明白了这点,就知道贪瞋痴是我们要断除的烦恼,唯有消除了贪嗔痴,才能解脱,这是最简单的因果道理。贪瞋痴不消除,烦恼不断,请问:你如何解脱自在?一味想象要去哪里“永生”,可能吗?现在的修行者大多没有针对这个问题而下手。所以,知因果就是知条件,条件不转化,你怎么修?又如何能成就?煮饭要用米,这是主要的因,还要水,这是条件。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对,就不可能煮成饭,这就叫必然性。沙为什么不能煮成饭?因不对么。修行也是这样,我们有没有真正认清生死轮回、痛苦烦恼的条件?为什么每一个人都那么虔诚敬爱布施能舍,可还是痛苦烦恼不断?因为没有看清真正的因,没有在正确的因上着手转化它,只有迷信崇拜信仰,那只是无知而已,怎么能解脱呢?所以不要轻视哦!大家都在谈因果,但正确认识因果还真的很不容易哪!佛法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缘起”两字,这里的论因说因,以及后面所讲的缘起法是佛法的特色,也是修行最重要的地方!真正能深入了解缘起的内涵,明白万法的形成以及变化流转,最后必归于灭的内容,这样的智能叫法住智。佛法的次第就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如果没有了解生死的因果内涵(即法住智),又如何证得涅槃解脱?唯有知道了因,才能转化其因而成果,法住智就是了解因果内涵的智能。我们的上课其实就在建立法住智,而不是泛泛的谈因果谈信仰,而是深入法性的内涵。明白了生死的因缘,修行才有下手处,才能达到我们要解脱的目的。缘起法是多么的重要!没有得正确的法住智,只有盲修瞎练,那是不可能成就的!“人生现有的痛苦困难,要探求痛苦的原因,知道了苦的原因,就知道没有了此因,困苦即会消灭。这必须要求得消除此困苦的方法才行。如生病求医,先要从病象而测知病因,然后再以对治病因的药方,使病者吃下,才能痊越。因此,知道世间困苦的所以生,所以灭的条件,才能合理的解决它,使应生的生起,应灭的灭除。释尊开示四谛,即染净因果解说:苦――如病(果)有因有缘世间集 世间因果苦集――如病因(因)苦集灭――如病愈(果)有因有缘世间灭 出世因果苦集灭道 ――如药(因)”这个表在说明:有因缘就“集”起世间“苦”,“苦”就好比病,“集”就是病的因,“苦”和“集”二谛就是人间性的因果。有因缘而世间灭,即修行到圣者的解脱――“灭”和“道”的二谛,苦集的“灭”,犹如病痊愈了;苦灭的“道”,犹如治病的药即修行的方法,“灭”和“道”二谛属于出世间的因果。由此而知:佛法讲的“苦集灭道”四谛就是因果缘起的全部内容。一般人以为苦集灭道和缘起有别,其实四谛与缘起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不明白上面所讲的因缘法则的内容,就像找不到病的因,修行哪里有下手处?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好像正确的药一样,这些缺一不可。从下面讲的无因邪因与正因,才可以看出佛法的正见正因。明白了外道的非因计因或邪因,就知道佛法能使人达到究竟解脱的原因,并不是自以为佛法伟大而批评别人,佛法确实有其真实内容。-《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查看更多
看懂十二因缘,了解生命流转的真相
看懂十二因缘,了解生命流转的真相 看懂十二因缘,了解生命流转的真相


看懂十二因缘,了解生命流转的真相

十二因缘,

揭示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和运行法则。

明旸法师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它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

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

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

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

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

《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

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

看懂十二因缘,了解生命流转的真相

。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


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

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

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

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

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

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

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

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节录自明旸法师


...查看更多
第二十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
第二十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

第二十课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

十二因缘的次第,对于过现未三时因果的递嬗 (1),分析得极为详尽,而且秩序井然。欲避其果,须断其因,这便是缘觉乘行人所觉悟之点。

若照流转门 (2):十二因缘的每一支,皆由因缘果,因生故果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为一切有情,历三世,受轮回的因缘,很明显的:由于无明既生,而其下的十一支,乃不得不生。

若照还灭门 (3):十二因缘的每一支,皆由因灭故果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是为一切行人,出三界的因缘,很明显的:由于无既灭,而其下的十一支,乃不得不灭。

十二因缘,即是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过去的无明、行二因,与现在的爱、取、有、三因,皆是集谛,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与未来的生、老死、二果,皆是苦谛。若行者感于苦集而修道,以观智 (4) 戡破生死之源,及出于无明,这便是道谛。逮至无明灭故,而老死灭,这便是灭谛了。

入世和出世的两重因果既明,佛门行者,对于六凡 (5) 的何自而来,四圣 (6) 的何由而去,业已了如指掌。兹将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列表于左,藉明界内 (7) 有情,因惑造业,因业受苦的关系。

【注释】

(1) 谓演变交替也。

(2) 一切众生,造业受生死,谓之流转。

(3) 涅槃亦名灭度,行者修道证涅槃,谓之还灭

第二十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


(4) 观见法之正智也。

(5) 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此六者皆属凡夫位,称为六凡,参看第十五课注三。

(6) 佛、菩萨、缘觉、声闻、此四者皆属圣人位,称为四圣。

(7)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对于界外之佛菩萨净土,而称为界内。

【习题】

(一) 照流转门说,十二因缘,如何递缘?

(二) 照还灭门说,十二因缘,如何递灭?

(三) 十二因缘中,那几支是属于集谛?那几支是属于苦谛?

(四) 就十二因缘义来说,如何是道谛和灭谛?

(五) 十二因缘中,那几支属于惑所摄?那几支属于业所摄?那几支属于苦所摄?

...查看更多
看看佛家怎么解释“十二因缘”?
看看佛家怎么解释“十二因缘”? 看看佛家怎么解释“十二因缘”?

阿弥陀佛,师兄吉祥!今天我们讲一个宝志禅师的故事。宝志禅师的名声非常大,在梁武帝时代,梁武帝很信佛,宝志禅师预言当时很准。他能预言有什么灾害,要人避开,果然到时候洪水来了,然后人们都避开了。等等此预言很准的事情。

所以梁武帝很相信他,可是宝志禅师从不跟梁武帝讲佛法。有一天,梁武帝就问他:“我很多烦恼,到底怎么对治我的烦恼呢?”宝志禅师就说:“十二。”

梁武帝不晓得什么是十二,就问他什么是“十二”,宝志禅师就说:“计时的水漏。你去写十二这两个字,就在这个计时间水漏里面,你什么时候写,你就什么时候在这个水漏里面。”

可是梁武帝还是不明白,让宝志禅师直接告诉他是什么意思,可是宝志禅师就不讲,直接走了。如果是别的皇帝,可能这样的行为就直接开罪他了。可是梁武帝学佛很尊重和尚,所以梁武帝就自己想琢磨。

现在这个公案很少人讲,因为讲不出什么所以然。起初讲十二还很容易猜,佛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我们怎么从死之后怎么生,生之后怎么死的整个过程。

无明缘行,我们生出来有无明。因此无明就造成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就造成我们的无明。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可以造成我们的无明呢?因为我们用心识来运作,等等十二个,一直讲到死。就是说晓得十二因缘就等于对治烦恼了。

那为什么十二因缘在这个时间的刻漏里呢?当时古代计时用水漏,有一个签着子丑寅卯,还有刻度,所以叫刻漏,那个水涨了,牌子就浮起来了。浮起来就能看到现在是哪一个刻漏在水面,那么就晓得时间。

你写十二就在这个刻漏里面,那就是怎么样,那就是解释十二因缘,要当下,每一个当下都是十二因缘。所以就在这个刻漏里面。

其实就是讲,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这个相续,好像是当下,可是这个当下,你觉得他是当下,他又变成过去了,所以连当下都没有。

宝志禅师讲的就很生动,一说是这个刻漏,刚说是这个刻漏的时候,他又变成底下一个刻漏了。因为是不断的,不断的时间就这么走,刻度往上浮。

所以你写十二就是说,你去理解十二因缘的当下就是十二因缘了,所以宝志禅师不是我们去想十二个因缘,不需要这样,每一下都是因缘,都是当下的因缘,每一下都是因果。所以我们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晓得我们烦恼的根源在于因果。

梁武帝很信佛,但是他很执着。所以菩提达摩来到我们汉地传佛法,梁武帝见他,梁武帝说他盖了多少佛寺,多少人做了僧人,多少人做了尼姑,我有没有功德,我的功德大不大

看看佛家怎么解释“十二因缘”?


菩提达摩就说没有功德。梁武帝生气了,我这样做都没有功德,就没有理会菩提达摩了。菩提达摩就去打坐面壁去了,他的佛法没法子传了,因为的确是没有功德,只有什么呢?只有福报,一点成佛的功德都没有,都是事相。

所以我们现在去拜佛,看你用什么心。如果你用自己想得到福报的,那么你就去拜吧!可是加入你说想要解脱烦恼,那就要看。如果按宝志禅师讲最基础的功夫,就是看十二因缘,一环扣一环,令我们有生有死,我们是因为无明,我们才生的。原来我们的心是运作,就弄成我们有烦恼了,原来一切都是由心生起的烦恼。

那么这些真的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有什么烦恼,怎么样去解决它呢?如果按照如来藏思想来对治,就是要找出烦恼到底是什么相碍,令到你的烦恼生起。有什么东西妨碍你,我们才生起这个烦恼。那么你适应这个相碍烦恼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也是因缘。

很多禅宗公案都是符合教法,所以证明禅宗公案的确是值得我们理解研究的。这个宝志禅师的十二应该这么来理解的,不光是理解它十二因缘。

...查看更多
结语

十二因缘的故事其实是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师兄用心感受,体会到其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