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天尊,即佛教之十二护法天神,即:东方帝释天(梵Indra)、东南火天(梵Agni)、南方焰摩天(梵Yama)、西南罗刹天(梵Nirṛti或Rudra)、西方水天(梵Varuṇa)、西北风天(梵Vāyu)、北方多闻天(梵Vaiśravaṇa,又作毗沙门天)、东北伊舍那天(梵Īśāna,又作大自在天),以上为八方天。又有上方梵天(梵Brahmā)、下方地天(梵Pṛthivī)、日天(梵Āditya)和月天(梵Candra)。
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可称为“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佛法之功。后增日神、月神、娑竭龙王及阎摩罗王,因日可破暗,月可照夜,龙则秘藏法宝,阎摩掌管幽冥,故加此四为二十天。后又将“天龙八部”之紧那罗王,及道教神祇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增入其中,最终形成二十四天。
佛教中的诸天鬼神大多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神祇。佛教是与婆罗门教相对抗的宗教派别。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至上、祭祀至上和天神至上。但佛教并不否认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作为一切有情(众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至今,佛教寺院每年农历元月九日都要举行供佛斋天法会。所谓“供佛斋天”,略称斋天,民间俗称拜天公。清代《弘赞所集供诸天科仪》云:“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经》,修忏时设供三宝、诸天。”佛教徒虽不归依诸天,然礼敬诸天,这是因为诸天归命佛,且奉行正法,修诸善业、不作恶业之原故。据《金光明经》记载,诸天于金光明会上,一一于佛前发菩提心,并亲承如来法敕,常佑护受持、读诵、书写《金光明经》者。因诸天秉持法王嘱累,巡行人间,以慈心辅翼有德,奖善罚恶,世人乃营建此供佛斋天之法会,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以供养十方三宝、护世诸天及其随从。为求表示最高之诚心与敬意,坛场应设三宝、诸天及其侍从之座席,设施当极尽庄严、清净,法会之礼赞唱诵当力求如仪;茶水、果物、菜蔬亦当净洁新鲜。而取年初举行供佛斋天等佛事,乃模仿印度而来。
二十四诸天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他们的供奉次序是: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王、帝释天、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竭罗龙王、阎魔罗王(以上二十天来源于《金光明经·鬼神品》)、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二十四天原来是佛寺祭天时供奉之神,明代开始设位奉置。现将二十四诸天顺次介绍如下:
一、功德天
又名吉祥天,是一位仁慈的女神。她原是婆罗门教天神,是德叉迦和鬼子母夫妇的女儿。她又是北方毗沙门天的姐姐(有说为后妃)。由于与财神有这样亲密的关系,所以她又被奉为财富女神。《金光明经·功德天》说,若信徒能够诵持此经,供养诸佛,并用香花、美味供养吉祥天,持念她的名号,就会得到资财宝物等福报。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还记载,她有十二个名号,信徒若能够受持读诵这十二个名号,并如法修习供养,就能够消除贫穷业障,得到富贵。据《陀罗尼集经》记载,她身体呈银色,头戴花冠,身披天衣,项挂璎珞,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左手拿如意宝珠,右手结施无畏印。左右两边分别立有梵天和帝释天;二天神背后各有一座七宝山。她头顶现五色祥云,云端有一头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个玛瑙瓶,瓶中不断倾泄种种宝物,浇灌在她顶上一个千叶宝盖内。这些都与吉祥天掌理财富和赐福众生的功德有关。中国佛寺所造的功德天的形象大概受了这段记载的影响。佛教专门以她为本尊作禳灾招福的法会,这种法会被称为“吉祥忏过法”。
二、辩才天
顾名思义, 辩才天以聪明和具大辩才而得名。她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所以又称“美音天”、“妙音天”。她是掌管智慧辩才、音乐与福德的天神。辩才天原是印度人信仰的河神。有人说她是男神,但大多数认为她是女神,是阎罗王的姐姐。她居无定所,经常与各种野兽为伴。她穿着极其简陋,但她形象十分美丽,“面如满月”,“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这些生活习性和形象特征成了她形象塑造的重要依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宣称,凡是宣讲《金光明经》者,都能得到她的护持,增进智慧,辩才无碍,还可以解脱生死;又说诵读此经还可以使人成为大声乐家。日本密教主要是针对其音乐方面的功德,对其进行崇奉的。辩才天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八臂菩萨装束形象,旁边六臂持物,分别拿火轮、剑、弓、箭、斧、绳索,中二臂合掌,脚下有狮、虎、狐、豺等兽。一种是菩萨形象的坐像,左手拿琵琶,右手作弹奏状;也有作弹箜篌状的。很显然,前一种形象来源于佛典的记载,而后一种形象则是根据辩才天在音乐方面的特征而塑造的。
三、大梵天王
又作“梵天”、“梵王”等,是婆罗门教的尊神,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大梵天后来成了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据传释尊自兜率天降生的时候,大梵天手执白拂子,在佛前作引导。释尊成道后,施舍自己的宫殿,请佛说法。《大悲经》记载,释尊行将入灭时,将护持佛法的重任交给了他。大梵天居住于色界,为色界初禅天之主,与梵辅天、梵众天合称色界初禅三天。较为常见的大梵天的形象是四面四臂像,每面各有三目;四臂都持有物,右边两手各持莲花和念珠,左边两手一手持净瓶,一手结唵字印;坐于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鹅或由七只鹅拉的车子。另外,梵天还有一面二臂、三面二臂形象。中国寺院中,梵天多与诸天共同供奉于大雄宝殿之中;还有一种是他与帝释共同侍奉释迦佛的形象。
四、帝释天
帝释天原是婆罗门教的天神,音译作“释提桓因”、“因陀罗”等。《大智度论》记载,他原是摩揭陀国一个婆罗门,生性乐善好施。他有三十二位知己,与他同修福德善业,死后又一起生到了忉利天宫。忉利天共有三十三天宫,故又称三十三天。帝释居忉利天中央的善见城(又作喜见城),他的四面各有八天宫,分别由他生前的三十二位知己作为辅臣居住。《净名疏》等书则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位女子发心为佛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助缘。后来以此功德,他们共生忉利天宫,那位女子便是帝释天。帝释天经常用种种物品供养释尊和僧众
五--八、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三界中欲界最低,此界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离人世最近。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处。佛经说,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须弥山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称须陀四宝山,高三百三十六万里。 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中国在此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辅佐四天王守护空间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将,帮助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小神。众大将中居首位的是韦驮,专门保护出家人,因此备受僧尼尊崇。
四大天王的名称及形象为: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罗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持国”。“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增长”。“增长”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仗宝剑保护佛法。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毗留博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即“广目”。“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为梵文音译,意译即“多闻”。“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他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多闻天王原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财天。在印度古神话中,他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是一位大“财神爷”,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画像,在他渡海巡行之际,常常散下金钱财宝。
在中国寺庙里,四大天王形象被彻底汉化,皆为中国古代武将打扮。只要有寺庙,就一定有四大天王像。他们都被安置在天王殿中,殿中央为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四大天王分列两旁。天王像大多威武凛然,其中以杭州灵隐寺的四大天王像最为精绝。它们造型优美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九、日天
又称日天子、宝意天子、宝光天子等名。日天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佛教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他住在太阳中,太阳里有他的宫殿,称为“日宫”。他在一年之中循环于须弥山中腹,遍照四天下及四大洲的白昼。他与守护黑夜的月天对应,也由四天王管辖。他身边常有二妃陪侍。二妃乘七宝庄严车驾,以八头宝马牵引,周围还有七曜九曜等星宿护卫。摩利支天作他的前导。《秘藏记》卷末载,其形象是:红色脸膛,两手各持一朵莲花,乘坐于四匹马拉的大车上。
十、月天
月天,又称月宫天子,原是古印度崇拜的月神。佛经说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大势至”意为宝吉祥,月天既为大势至菩萨化身,所以又得名宝吉祥天。月天住在月宫中,他的身边也有许多美丽的天女陪侍。据说他有五百岁的寿命。关于月天的形象,印度和中国所传各不相同。他在印度为男性形象。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中国文化中也有月神崇拜,而中国的月神又被阴阳学视为阴性,这样印度的月神受中国月神信仰的影响也女性化了,并且还吸收了中国月神的形象特征。她的形象通常为:美貌后妃装束,头冠中嵌满月,月中现兔形。但是密宗供奉的月天仍是印度式的。
十一、金刚密迹力士
金刚密迹力士以知晓如来一切秘密事迹而得名。《金光明经》记载,他是大鬼神王,与五百夜叉原都是大菩萨,为护持众生、保护佛法,他们才屈尊作了佛教的护法神。他行动十分敏捷,在佛教护法神中以“捷疾”著称。他常侍卫在佛陀身边,得到佛陀信任,佛陀常把一切秘密要事委托于他。佛寺常把他供奉于寺院山门殿内。其形象较为特殊,一般为红色脸膛,怒气冲天,全身肌肉鼓胀,劲健刚强,手中常持金刚杵。明代以前,佛寺都只供一尊密迹金刚。明代《封神演义》问世后,书中虚构的“哼哈二将”取代了密迹金刚。
十二、摩醯首罗天
摩醯首罗天又名大自在天,是印度教崇奉的主神。佛教收入摩醯首罗天后,把他奉为十地菩萨,故他的塑像也为菩萨形象。头戴宝冠,身着菩萨装,骑白牛,八臂三目,手执拂子、铃、杵、矩尺。立像常略去白牛。另外还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诸种形象。大自在天主要为密宗崇奉,密教把他视为大日如来的化身。他的诸种形象也主要出现于密宗寺院里。
十三、散脂大将
又称“密神”。他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夜叉神,为北方毗沙门天手下八大神将之一。他统领二十八部天众,经常巡行世间,赏善罚恶。有人说他是鬼子母的二儿子,但多数认为他是鬼子母的丈夫。他的形象为金刚模样,面为红色,满脸怒气,手持降魔杵。一般人习惯把他同白脸善相的金刚密迹力士视为哼哈二将。
十四、韦驮天
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韦天将军。韦驮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信奉之神,叫六面童子,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后被大乘佛教吸收为护法神。韦驮像常被供奉于大雄宝殿对面,天王殿弥勒之背。这与他擒贼护佛立有大功有关。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佛教传说,在如来涅槃时,竟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急起直追,抓获窃贼,夺回佛牙。于是,韦驮担起保护释迦灵塔、打退盗取佛骨之敌的重任。
韦驮像一般立于山门背面,执金刚杵横眉瞠目,警惕地注视着祠堂(大雄宝殿)之前的方塔,乃取守护释迦灵塔之意。韦驮是中国佛教徒造就的,所以他是地道的中国武将打扮。韦驮像面部英俊,金盔金甲,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颇像赵云、马超一类著名的古代武将。一般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即僧人所行礼节),横杵于腕上,直挺挺站立;一种是一只手握杵拄地,另一只手叉腰。在佛经的卷首一般刻有佛像或佛陀说法图,而在卷尾则常常刻有韦驮像。
十五、坚牢地神
又称地天或地神,是职掌土地及一切植物的天神,与主管上天的大梵天神相对应。地神的形象十分独特,唐朝时为男神,有二臂和四臂两种形象。二臂形象是双手握宝瓶或钵,内插各色鲜花;四臂形象是四手分别持镰、箭、锄、锹四种农具。后来,地神由男身演变成了女身,并且多以二臂形象出现,手里持物又增添了鲜花、谷穗等物品。
十六、菩提树神
菩提树神是守护菩提树的女天神。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护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十七、鬼子母
鬼子母据传是五百夜叉鬼之母,故俗称“鬼子母”。她本为古印度民间传说的恶神,与散脂大将结为夫妻,生了五百个小夜叉,专以小孩为食,危害众生,后被释迦佛所感化,成为佛教的护法神。鬼子母皈依佛门后,偏重于对妇女和儿童的保护。据佛经记载,她能保护儿童健康成长,为儿童除病消灾;能保护妇女顺利分娩,减少痛苦。鬼子母由此又被人们尊奉为“爱子母”或“爱子神”。鬼子母传入中国后,除了为佛教徒作为护法神崇奉外,还被民间当作“送子娘娘”单独供奉、礼拜。鬼子母在藏传佛教里也很受崇拜。
密宗里有以鬼子母为本尊的专门修法,称“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母供”,是祈祷妇女顺利生产的修法。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经》和《诃利帝母真言经》。《诃利帝母真言经》记载其形象说:“画诃利帝母作天女像,纯金色,身着天衣,头冠璎珞,坐高台上,垂下两足。于垂足边,画二孩子,傍高台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子,以左手怀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
十八、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天神,意为“阳焰”、“光焰”。主要为密宗所传。相传,她神通广大,常在日天(太阳神)前行走,日天看不见她,而她能看见日天。她有自己专门的法门,佛经中称修习摩利支天法或诵习《摩利支天经》能够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据《大摩利支菩萨经》记载,此天“能令众生在道路中隐身,众人中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众生得到这样的隐身之术,便能降伏恶魔鬼怪。
摩利支天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天女形象:或坐或立于莲花上,左手持一天扇,置于胸前,右手下垂。一种为忿怒形象:面红如日出之色,身着红色天衣,红色即表示忿怒;挂璎珞,戴耳环、腕钏,腰系宝带;头上顶一宝塔,塔内有毗卢遮那佛;具三面八臂,三面面相各异:正面菩萨脸,端庄慈祥;左面猪脸,尖嘴獠牙;右面童子脸,面目隽秀。每面又各有三目。八手臂都持有物,左四手执无忧树枝、绳索、弓、线圈;右四手持金刚杵、针、钩、箭。八臂有时也作六臂。她坐在野猪身上,或坐于七头野猪拉的车之上。这位天神在藏传佛教里影响很大。
十九、娑竭罗龙王
又名水天,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天神,专门掌管水界。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它专任西方守护者,也掌管水界。它主要为密宗所信奉。密宗还有专门供养水天的仪式,称“水天法”和“水天供”。其常见形象为:身青色,骑于龟背上,有九个头,皆为龙形,左手握拳,右手执索。又一种说法认为,水天为娑竭罗龙王,是佛教龙神中的大龙王。这位龙王还有一个女儿,叫龙女。娑竭罗龙王的形象常见为头现龙形,身着帝王服。
二十、阎魔罗王
阎魔罗王又称阎摩罗王、阎摩王、琰摩、双王等。阎魔罗王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掌管地狱之主,《黎俱吠陀》中称他还有一个妹妹,叫阎蜜,兄妹通婚,成为人类的始祖。所以他后来到地狱管理他的子孙们的亡灵。佛教产生后,把他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阎魔罗王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阎王爷”。阎王在印度佛教中本为单独一个,经过与我国民间信仰和道教信仰的融合,形成了“十三阎王”和“十殿阎王”,而通常以十大阎王的说法较为流行。中国的许多历史人物也加入了阎王的队伍,成了道地的中国阎王,如范仲淹等。
二十一、紧那罗王
紧那罗是“天龙八部”之一,其头上有角,故又名人非人。他为帝释天部下,负责演奏音乐,故为音乐神。这类神有男有女,男性为马首人身,女性则端庄美丽;男性长于演奏,女性长于歌唱。紧那罗女演唱起来不仅优美动听,而且还会产生魔力。紧那罗女常与乐神乾达婆配为妻室。男性紧那罗其貌不扬,长着个马头;女性紧那罗则相貌端庄,有一副绝妙的好嗓子。据说有五百仙人在山中修禅,当时紧那罗女正于雪山天池中洗澡,洗得畅快,不禁唱起歌来。迷人的歌喉,唱得五百仙人“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大智度论》也说,有五百仙人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忽然传来了紧那罗女的动人歌声,大仙们顿时如醉如痴,忘乎所以,道术一下失灵,纷纷从空中栽落尘埃。
二十二、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又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这一神名来源于古代对北极星的崇拜。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王星,他住在天上的紫微宫中。由此也称人间帝王的禁中为“紫禁城”。道教吸收这些说法,尊居住在中天紫微宫的北极太皇大帝为四御之一。其职责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因中国古代农业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故太皇大帝深得民间尊崇。
明代宫廷专门敕建了紫微殿,“设像祭告”。他常和玉皇大帝合供一殿,形象依据《洞真太极北帝紫微神咒妙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为人间帝王形象。
二十三、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齐仁圣大帝”,是道教崇奉的泰山神。他原也是我国古代民间信仰。道教吸收他后,说他是掌管人间生死之神。历代帝王对他屡予褒封。唐玄宗封他“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他“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封他“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封他“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民间信奉也十分普遍,各地还纷纷建起了供奉他的庙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他的祭祀日。他的形象为苍老帝王像:戴冠著袍,颈系冠带,颌下飘垂二绺胡须,手捧玉笏,足登云头鞋。
二十四、雷神
雷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司雷之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头人身,鼓其腹。”《太平广记》引《神仙感通记传》说,雷公有兄弟五人,即天雷、地雷、水雷、社雷(又称妖雷)、神雷,是为五雷神。道教看到雷神在民间的广泛影响,把它改造为道教天神。道教还有所谓“五雷天心正法”的修法,宣扬依此而修,可以致雷雨,祛病痛。雷神的形象最初为龙形,后变为半人半兽;被道教吸收后,又完全人形化。今天在佛寺和道观中,雷神的形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半人半兽,蓬头怒发,似人似鬼,披甲,手持劈山斧;另一种是人形,身着铠甲,面有髭须;左手结印,右手举锤;左脚踏鼓,右脚作出击鼓的样子。
总之,佛教护法诸天鬼神是佛教神祇中最为丰富、奇幻的一部分,他们以护持佛法为职志,但有时也协助佛菩萨做些化导众生的工作。《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因所度化的对象不一样,观音菩萨可化现为梵王身、帝释身、紧那罗身等各种护法神来普度众生。《华严经》亦称:“一切诸佛退位,或作菩萨,或作声闻,或作转轮圣王,或作魔王、大臣、居士、长者,或作彩女、宰官,或作大力鬼神、山神、江神、主水神、主火神、一切苗稼神、树神及外道,作种种方便,助我释迦如来化导众生。”
在佛教中,是有二十天神的,也叫“二十诸天”,可以说是佛教非常著名的护法天神,具体佛教的二十诸天是什么?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诸天”是诸位尊天的简称,也是神的异名。唐朝藏《金光明经疏》说:“外国呼神名为天。” 二十诸天的出身和职能如下:
第一位:大梵天王(Maha—brahma),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
传说他原来有五个脑袋,后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四个头各面向一方,四只手分别持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七只鹅拉的一辆车。
在佛教中,大梵天作了释迦牟尼的护法神,位于“诸天”之首。汉化佛教中的大梵天形象通常为一中年中国帝王像,侍立于释佛身边,常持白拂子,或持莲花。
第二位:帝释天(1ndra),音译为“释迦提醒因陀罗”意为“能天帝”。
他居住在六欲天第二重须弥山顶中央——帝释天中央的善见城里。在中国寺院里,帝释天的形象常被塑为男作女相的少年帝王像。
第三位:多闻天王(Vaisramana)为四大天王之一。
中国神魔小说中的托塔李天王就是由他演化而成的。
第四位:持国天王,音译为:提头赖吒”,四大天王之一。
第五位:增长天王,音译“毗琉璃”,四大天王之一。
第六位:广目天王,音译“毗留博叉”,也是四大天王之一。
第七位:密迹金刚。即“夜叉王”,哼哈二将就是他演化成的。
第八位:大自在天(Mahesvara)音译“摩醯首罗”,即湿婆
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另二位是大梵天和毗湿奴。他是毁灭之神、甘行之神和舞蹈之神。
在佛教中他成了护法神,住色界十七天之顶,是三千磊千世界之主。汉化佛教中,他的形象常为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手中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有的为手持拂子、铃、杵、矩尺。面作菩萨相,着菩萨装,坐像还要骑着白牛。还有的为二臂、十八臂。较少见的还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
第九位:散脂大将(Pancika),又译作散脂修摩。
意为“密神”,又名“夜叉大将”、“药叉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塑像多为金刚武将模样。一些寺庙将他与密迹金刚塑在一起,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怒相,故人们常将他们这一组搭档当作了哼哈二将。
第十位:大辩才天(Sarasti),音译“萨罗萨伐底”。
又称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因其善辩得名,又因其能发美音善歌咏,称为妙音天或美音天。《天日经》说他是男性;《最胜王经》和《不空索经》则说是女性。
佛寺中的造像常将之作女菩萨相,菩萨衣着,有八臂,旁六臂分执火轮、剑、弓、箭、斧、 索等。中两臂合十。脚下有狮、虎、狐、豹等野兽。
第十一位:大功德天(Laksmi),音译为“摩诃什密”。
又称为功德天女和吉祥天女。是毗湿奴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典型造像是举左手捻如意珠,右手施无畏印。背后有七宝山,顶上现五色云,云上一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玛蹈瓶,瓶中倾出宝物。常有一老年胡人装束的咒师紧跟在旁,手把长柄香炉,为其念咒,令宝瓶出宝。
第十二位:韦陀天神,有人认为是宝健陀(Skanda)的讹略。
唐代高僧道宣曾梦见一神,该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架,敕弟子护持赡部遗法。”自此,就有了韦陀护法神。韦陀是南天王部下八将军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受佛嘱托,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韦陀是中国佛教创造的人物,所以其造像也具典型的中国特色,身披金甲,头戴金盔,手执金刚杵,一副中国青年武将的装束。
第十三位:坚牢地神”(Prthivi),梵文音译“比里底毗”。
意为坚牢如大地;故名坚牢地神,又名“地天”。他的职责是保护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近代其造像为一女神形像,左手持盛满鲜花的钵或谷穗,所以又为大地神女。
第十四位: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的天神。
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菩提树因此成了佛教的圣树。在寺院中,菩提树神的造像一般为手持带叶树枝的中国古装妃子像。
第十五位:鬼子母神(Hariti),梵文音译为河梨帝母。
又名“暴恶母”、“欢喜母”。在中国民问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为汉族中年妇女,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手抚或怀抱着一个小孩。
第十六位:摩利支天(Maricideva),意为“光”、“阳焰”。
具有隐形的神通,能救人于厄难。在佛寺的造像为一天女形像,手执莲花,头顶宝塔,坐在金色的猪身上,周围环绕着一群猪。
第十七位:日宫天子(Surya),音译为“苏利耶”、“修利”、“修野”等。
佛经中又称其为“日天”、“宝光天子”、“宝日天子”等。曾作为印度古代宗教的太阳神,后来毗湿奴取代了他成为太阳神,他被佛教吸收过来作了护法神。在中国佛寺中,他被塑成中年帝王像,手持莲花,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常有一乌鸦。
第十八位:月官天子(Cardre),梵文音译为“旃陀罗”、“战达罗”。
又名“月天”、“大白光神”、“月天子”、“野鬼形神”、“宝吉祥”等。原是南亚民族的月神,后被佛教录取为护法神。汉化佛教中常被塑为中青年后妃像,冠上嵌满月,月中常有兔形。
第十九位:娑竭罗龙(Sdgara),意为“咸海之龙”。
在中国佛寺中,常被塑成身穿帝王服的龙王像。他的女儿就是比他名气大得多的八岁便立地成佛、辅佐观世音普渡众生的龙女。
第二十位:阎摩罗王(Yamaraja),意思是“双王”。
据说原为兄妹俩,都司职管辖地狱,兄治男犯,妹治女犯。又称“阎罗”、“阎罗王”等。中国民间俗称“阎王”、“阎王爷”。
了解了佛教的二十诸天之后,相信对师兄的帮助是很大的,其实在修行的时候,多多了解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识,对于修行来说,是可以更好的领悟佛法中的智慧,利益非常的多。
...查看更多在佛教中,有二十天神,也叫;二十诸天,是佛教著名的护法天神,本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二十位天神,司职罚恶护善,后来纳入佛教神祗系统中,成为护持佛法的神。
;诸天的意思是;众多天、;许多天。;天是梵文Deva的意译,音译为;提婆。是佛教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一;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之一;十界(又称;六凡四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一。
;诸天是诸位尊天的简称,也是神的异名。唐朝藏《金光明经疏》说:;外国呼神名为天。 二十诸天的出身和职能如下:
第一位:大梵天王(Maha—brahma),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
传说他原来有五个脑袋,后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四个头各面向一方,四只手分别持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七只鹅拉的一辆车。
在佛教中,大梵天作了释迦牟尼的护法神,位于;诸天之首。汉化佛教中的大梵天形象通常为一中年中国帝王像,侍立于释佛身边,常持白拂子,或持莲花。
第二位:帝释天(1ndra),音译为;释迦提醒因陀罗意为;能天帝。
他居住在六欲天第二重须弥山顶中央——帝释天中央的善见城里。在中国寺院里,帝释天的形象常被塑为男作女相的少年帝王像。
第三位:多闻天王(Vaisramana)为四大天王之一。
中国神魔小说中的托塔李天王就是由他演化而成的。
第四位:持国天王,音译为:提头赖吒,四大天王之一。
第五位:增长天王,音译;毗琉璃,四大天王之一。
第六位:广目天王,音译;毗留博叉,也是四大天王之一。
第七位:密迹金刚。即;夜叉王,哼哈二将就是他演化成的。
第八位:大自在天(Mahesvara)音译;摩醯首罗,即湿婆。
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另二位是大梵天和毗湿奴。他是毁灭之神、甘行之神和舞蹈之神。
在佛教中他成了护法神,住色界十七天之顶,是三千磊千世界之主。汉化佛教中,他的形象常为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手中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有的为手持拂子、铃、杵、矩尺。面作菩萨相,着菩萨装,坐像还要骑着白牛。还有的为二臂、十八臂。较少见的还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
第九位:散脂大将(Pancika),又译作散脂修摩。
意为;密神,又名;夜叉大将、;药叉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塑像多为金刚武将模样。一些寺庙将他与密迹金刚塑在一起,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怒相,故人们常将他们这一组搭档当作了哼哈二将。
第十位:大辩才天(Sarasti),音译;萨罗萨伐底。
又称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因其善辩得名,又因其能发美音善歌咏,称为妙音天或美音天。《天日经》说他是男性;《最胜王经》和《不空索经》则说是女性。
佛寺中的造像常将之作女菩萨相,菩萨衣着,有八臂,旁六臂分执火轮、剑、弓、箭、斧、 索等。中两臂合十。脚下有狮、虎、狐、豹等野兽。
第十一位:大功德天(Laksmi),音译为;摩诃什密。
又称为功德天女和吉祥天女。是毗湿奴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
第十二位:韦陀天神,有人认为是宝健陀(Skanda)的讹略。
唐代高僧道宣曾梦见一神,该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架,敕弟子护持赡部遗法。自此,就有了韦陀护法神。韦陀是南天王部下八将军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受佛嘱托,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韦陀是中国佛教创造的人物,所以其造像也具典型的中国特色,身披金甲,头戴金盔,手执金刚杵,一副中国青年武将的装束。
第十三位:坚牢地神(Prthivi),梵文音译;比里底毗。
意为坚牢如大地;故名坚牢地神,又名;地天。他的职责是保护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近代其造像为一女神形像,左手持盛满鲜花的钵或谷穗,所以又为大地神女。
第十四位: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的天神。
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菩提树因此成了佛教的圣树。在寺院中,菩提树神的造像一般为手持带叶树枝的中国古装妃子像。
第十五位:鬼子母神(Hariti),梵文音译为河梨帝母。
又名;暴恶母、;欢喜母。在中国民问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为汉族中年妇女,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手抚或怀抱着一个小孩。
第十六位:摩利支天(Maricideva),意为;光、;阳焰。
具有隐形的神通,能救人于厄难。在佛寺的造像为一天女形像,手执莲花,头顶宝塔,坐在金色的猪身上,周围环绕着一群猪。
第十七位:日宫天子(Surya),音译为;苏利耶、;修利、;修野等。
佛经中又称其为;日天、;宝光天子、;宝日天子等。曾作为印度古代宗教的太阳神,后来毗湿奴取代了他成为太阳神,他被佛教吸收过来作了护法神。在中国佛寺中,他被塑成中年帝王像,手持莲花,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常有一乌鸦。
第十八位:月官天子(Cardre),梵文音译为;旃陀罗、;战达罗。
又名;月天、;大白光神、;月天子、;野鬼形神、;宝吉祥等。原是南亚民族的月神,后被佛教录取为护法神。汉化佛教中常被塑为中青年后妃像,冠上嵌满月,月中常有兔形。
第十九位:娑竭罗龙(Sdgara),意为;咸海之龙。
在中国佛寺中,常被塑成身穿帝王服的龙王像。他的女儿就是比他名气大得多的八岁便立地成佛、辅佐观世音普渡众生的龙女。
第二十位:阎摩罗王(Yamaraja),意思是;双王。
据说原为兄妹俩,都司职管辖地狱,兄治男犯,妹治女犯。又称;阎罗、;阎罗王等。中国民间俗称;阎王、;阎王爷。
...查看更多佛教有二十诸天,为什么要叫做诸天
文·佛韵文化
佛教有着很多的等级,当然第一一定是佛陀,其次是菩萨 缘觉 罗汉 然后就是六道轮回中的天,人,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了,有人会说,你讲到了这些我们修佛者都明白,那么二十诸天是属于哪个等级之中呢
诸天,在佛语中是众天,许多天的意思。也被翻译为提婆的意思。诸天是诸位尊天的意思,其中也包括佛教的五趣,六道,十界等。二十诸天的身份和职能各自如下,不同的诸天有着不同的职位和能力,负责的范围也不同,就好比分成了许多的部门。
大梵天王;相传大梵天王有五个脑袋,是印度教的创世之神,但是被湿婆毁掉了一个,从此只有四个脑袋了,各看着一方。其形象常常坐于莲花之上,或者是骑着一只天鹅,手里拿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是二十诸天之首,常常立于佛陀的一旁是释迦牟尼佛的守护之神。第二位为帝释天,也被叫做能天帝。居住在须弥山的山顶中央,在汉传佛教的寺院中,那个男扮女相的少年帝王就是帝释天。第三到第六位是四大天王,没有必要过多的介绍,第七位是哼哈二将转化来的夜叉王,也没有太多的介绍必要。
第八位是大自在天,也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在佛教中他是护法神,居住在色界十七天之顶,是三千磊千世界的主人。在汉传佛教中,他是以五个头,三个眼,四个手的形象,常做菩萨相着菩萨装,骑着白牛。很少看到有三面相的大自在天。第九位被尊称为药叉大将。是是大天王中北方天王的八大将领之一。统领着二十八部众。其形象多为金刚武将的形象出现在寺庙的壁象之中。
第十位是大辩才天;是主智慧之神,因善辩而得名。有人说他是男子,有人讲他为女儿身。在寺庙中常常把他塑造成女菩萨相。身着菩萨衣,手中拿着兵器,有八臂,脚下常有豺狼虎豹伴随左右。十一位为大功德天,又被称之为功德天女,或者吉祥天女,他是毗湿奴大神的妻子,手结无畏印,左手持如意珠。背后有七宝山,头上有五彩祥云,云中有一白象,鼻中卷着一个琉璃瓶,旁边站一老者,名为咒师。意为,只要祈求者得到了大功德天的许可,老者念咒,白象就会将琉璃瓶中的珠宝倾倒于此人,让此人衣食无忧。
韦陀天尊;韦驮天尊是在中国的佛教寺院中出现最多的一位护法天尊,在汉传佛教中常常以年轻武将的身份出现在寺院中,注视着大雄宝殿和灵塔内的舍利,防止宵小之辈窥视其中的佛家宝藏。是四大天王中南部天王的八大将军之首,成为护法神之后,受到了佛陀的嘱托,护持佛法,保护出家人是韦陀尊者的责任。也有的经典上说,是因为韦陀尊者是婆罗门教的最高天尊,是四大天王的统帅。皈依佛陀之后,佛陀见其原本的地位较高,特地封其为菩萨果位,号曰“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十三位为监牢之神,也被称之为“地天”意思为坚固的大地。他在佛教中的职责是保护大地上的一切植物免受灾害,使整个大地生机盎然,不受侵袭,为一个女性角色的形象,手里拿着花篮,又被称之为大地之母,或者大地女神。十四位是菩提树神,相传他是那颗释迦牟尼佛得道的那棵菩提树。因此成为了佛教中的圣树。得到了佛祖的点化,从而得到,佛教中的菩提树神多为女子的形象手里拿着带叶的树枝中国古装妃子的形象在佛教的经典中常常可以见得到。
十五为一定在中国的民间家喻户晓的,提起她的尊号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起送子娘娘很多人都会在寺庙中见到吧,还有的地方专门为其建造庙宇,进行供奉。其形象是一个中年的菩萨相,周围围绕着一群嬉戏打闹的小孩子,或者是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在佛教的经典中,送子娘娘被称之为鬼子母神,或者又被叫做欢喜母。第十六位叫做摩利支天,意思为光,焰的意思。具有隐形的神通,能救人于苦难之中。佛寺的造像为一天女的形象。手里拿着莲花,头上顶着宝塔。坐在一只金色的猪上。
十七位名曰:日宫天子,或者叫做宝光天子。是印度古代的太阳神。在中国的佛教形象中是一个中年的男子形象,手里拿着莲花,皇冠上有一轮日轮,日轮的旁边是站着一只乌鸦的形象。十八位是月官天子,又名大白天子。是原来南亚的月神,后来被吸收进了佛教之中,汉化的佛教月官天子是一个女性形象,头顶月冠上面镶嵌着满月,而且还有白兔在里面环绕。
有点像中国本土神话中的嫦娥的形象。
十九位是婆竭罗龙,也可以称之为咸海龙王。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号,但是它有着一个了不起的女儿,就是那个八岁就立地成佛,此后跟着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的那个小龙女。第二十位是阎摩罗王,翻译为中文就是双王,据说是兄妹俩,执掌地狱,兄治男犯人,妹治女犯人,也被称做是阎王,或者阎罗王,中国的神话中的阎王执掌着十八层地狱的那个,就是这个阎摩罗王为原型的。
作者今天介绍了佛教中的二十诸天,对于各位修行者是不是会有一点点开示,修佛修佛,修心念佛,不可一味的只知道观世音菩萨,释迦摩尼佛,也要了解佛教中的其他诸佛,护法,佛祖是至高无上的,俯览众生,但是具体执行的一定是下面的诸神位。如果你诚心念佛,而将诸位护法置之不理,那么也不会得到护法的庇佑和加持,到最后依旧难修成正果。
...查看更多十二天尊,即佛教之十二护法天神,乃诸天、龙、鬼、神、星宿、冥官之主,由八方、上下、日月之神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