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法界,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另外,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因缘果报。
“一真法界”是华严宗对佛性的用词,一般修净宗的老年信众从“我”要了生死求生净土的观点出发,对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多数人没有认识。“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句。”所谓二种根本:“一、妄本,依识所修;二、真本,依菩提心修。”也就是修行必先明心见性成佛度众生。对这个根本问题不认识,必然对修行成佛发生障碍。
佛在《圆觉经》中指示:“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认假为真,所以长处轮回,不能出离。学佛者必须对我们本具的不生不灭的佛性——真我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修则能顺利达到成佛的目的。凡是大乘佛法,不论何宗何派,都是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究竟。《无量寿经》曰:“谈众生……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是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所专据。”这就是对佛性没有认识,对求生净土意志犹豫,障碍往生。所以明确认识佛性对学佛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对不同根机者说法,佛把佛性这个名词讲了不少的同义语。如《真心直说》中列举的异名有“心地”、“菩提”、“法界”、“如来”、“涅槃”、“法身”、“真如”、“佛性”、“总持”、“如来藏”、“圆觉”等。历代禅宗祖师更有发挥;将佛性唤作“主人翁”、“无底钵”、“没弦琴”、“无尽灯”等十几种名词,又说:“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故于真心,切宜仔细
佛在《楞严经》中告诉阿难:“十方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在太空里。”又说:“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明示阿难要明确自己的本具佛性。
禅宗祖师告诉学者真心妙用:“在胎名神,处世名人,在眼观照,在耳听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奔运,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知之者谓之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这是告诉我们一切活动都是佛性在起作用。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对佛性明确开示:“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这是佛性真空妙有的具体写照。
张拙秀才开悟之后道出:“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生死涅槃等空花。”明确告诉我们,佛性就是这么一个“空花”。
圆瑛大师悟后境界: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尤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这也是佛性的写照。
惠能大师开悟后的境界,他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揭示了佛性的体、相、用。
禅宗的一些大德开悟后没有写出具体的悟境来,大概怕后学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这是有道理的。太虚大师却与众不同,他把自己三次开悟的境界具体描述出启发后学。他在读《大般若经》后说:“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超过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的空境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是第一次读经开悟。
第二次开悟后自述;“闭关二三个月后,有一次晚上静坐,在心渐静时,闻到寺前的打钟声,好像心念被打断了,冥然罔觉,没有知识,一直到第二天早钟时,才生起觉心,最初,只觉到光明声音遍满虚空,虚空、光明、声音浑然一片,没有物我内外,嗣后即起分别心,而渐次恢复了平凡心境。
第三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条理,秩序丝毫不乱。这一种心境以后每静坐观察,就能再现。”从太虚大师的三次开悟证明佛说的人人本具的佛性——“一真法界”真实不虚,可以开悟实证。
谛闲法师在《大乘止观述记》中说:“欲见如佛,须彻底放下,一念不生,当下即见。须知正当一念不生时,一如一切如,即如佛也。若欲见智慧佛,老僧亦可略为指点,须知此佛,在我六根门头,时时全体出现,可惜迷人不知求诸已耳,试思两眼生而能见,两耳生而能闻,此非无师智,自然智手?两眼见青黄等色而不碍见性,耳闻钟鼓等声而不碍闻性。即无碍智也。然则正当见闻时,即回光返照,如所谓反闻闻自性者,虽全分不能遽见,亦可见其少分。总之,既云自性,必须自悟,若向言语文字上寻求术,寻至驴年永不能见。”又在书未偈中说:“佛祖心要妙难知,我今随力明少分。”法师这段开示非常实际,我们对佛性不能全分速见,能见少分,对学佛者也有极大的作用。
上面列举古今大德开悟的境界,说明“一真法界”的实相,证明佛说的真实不虚。
再讲“十法界”是怎么从“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按照《起信论》的说法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也就是从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的三细变现,再现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一真法界本来是无念的,一念妄动,产生分别,执著,就变现出十法界来了。十法界也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每个众生如果不按照佛说的方法去修行,将永远在六道轮回中生活,在三善道中生活还可以,如果堕落到三恶道中去生活,那是糟糕透顶、苦不能言,正所谓“时长而苦重”。
学佛要破我、法两执,所谓“破执为法、执破成佛”。菩萨破无明实际是破法执,正十二品无明破尽,登妙觉位而成佛。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因为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了。净空法师把这个变的过程讲得简单扼要,六个字,即妄想、分别、执著三种思想在作怪,就出现了十法界,凡夫则出现六道轮回的画面,长期生活在虚幻不实的境界中,不能解脱。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顺、逆、苦、乐境界都是“唯业所感。”懂得这些道理,如果能做到能、所双忘,对境界不起分别、执著,六道的画面就会消失。
有些人认为念佛求生净土是“迷信”。这是他不懂佛法的错误观点,净空法师说:“阿弥陀佛是宇宙间最高级的科学家,凭他老人家的无上智慧,建构起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西方极乐世界,理论根据何在?因为他掌握、了解物质互变的理论、方法和操作技术。彼国人民全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套技能人人都会。要吃东西了,一想,吃的东西就现在面前,这是能量变的物质(空即是色),不要了,物质变能量,没有了(色即是空),多方便,多自在。衣、住、行也同样,不像娑婆世界人们一天到晚为衣,食、住、行奔波忙碌,苦啊!净土的美满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怎么能说是“迷信”呢?
从净土法门来说,念佛须达到一心不乱。我过去讲净土法也经常这样讲,在“一真法界”里,极乐和娑婆是不隔毫端的,因为远和近也是众生的分别妄执,原无实体的。佛的境界是“一尘不染、一法就立”的,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因此,我可以说,一句阿弥陀圣号是破除我执和法执最锐利的武器,只要我们依教修行、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决定可以达到。我们修习净土宗就是要从“九法界”回归到“一真法界”,正像《弥陀疏钞》说的要“万法回归自性”,见性成佛。正是:“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信息来源:摘自《净土》)
编辑:明蓝
念佛是方便,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可是要记住,念念普利众生,不要为自己,范围要大,念念为十法界,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
心量这么大,能做得到吗?
做得到,只要用真诚心,就做到了
如果掺杂一点自私自利,掺杂一点烦恼习气,那就做不到,你的功力全都破坏了,一点都不能掺杂。
每天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练什么?练放下执着,放下分别,这叫真功夫。
放不下怎么办?放不下,马上转归阿弥陀佛。
古大德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无论是善念恶念,都不必去理会,为什么?
善念恶念都不是真的,都是妄念,立刻转变成阿弥陀佛,这叫正念。
念念普利群生,就是念念阿弥陀佛,我把念阿弥陀佛这个功德,回向一切苦难众生,祝福他们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社会安和,天下太平。这个愿好!
要知道每个念头都遍法界虚空界,贤首国师在《还源观》上讲,每个念头都「出生无尽」,每个念头都「含容空有」,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种心念才叫大乘菩萨。
「随缘妙用」是最高原则,「威仪有则」是现前做榜样,不是为我,为整个社会做好榜样,凡是不好的样子决定不能做。
起心动念,自己想想这个念头行不行,如果整个社会都像我这个念头,这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要想想。
如果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那还得了吗?这世界会毁掉。
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迷惑!
觉悟就不会了。
觉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做最好样子,给社会大众做榜样。
更多请点击蓝色字:
这样的人,是世上最有福报的!
经常念佛、学佛,命运截然不同!
业力有多可怕,信愿念佛就有多重要!
不是迷信!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说往生净土!
全程视频!海贤老和尚法体开缸!往生六年,金刚肉身、香气扑鼻,还长头发!
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不违性德,为什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的,与性德完全相违背,这是什么?迷了,迷失了自性
所以学佛,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放下而已!放下、放下、再放下,不要再执着,不要再分别,不要再打妄想,你就成佛了,你就回归自性,你就圆满功德。十方诸佛如来已经放下,法身菩萨们现在正在放下,那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学佛要向他们学习。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事物是自性变的,换句话说,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自己心里变现的,你要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叫自性里头的矛盾。佛在经上说得好,「心外无法」,没法,法外没有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所以大乘人的心境,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确实是一体!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就等于什么?我喜欢心脏,我讨厌肺,就这个意思。我喜欢肝,我讨厌肾,不就这个意思!五脏六腑都是你自己,你一个都不能少。你说讨厌一个,把它这个不要了,不要,全体没有了,那人死路一条。你活在世间,外面五官,里面五脏六腑,一样都不能少,样样都是宝。但是世间人不知道,这是迷惑颠倒,不知道怎么?灾难现前。灾难从哪里来?自己造的,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造成的,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就这造成的,造成自己身体一身的病痛,造成地球的灾难,造成宇宙的灾难,这叫愚痴。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这一品经(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在整个《地藏经》里面,是最重要的一品;地藏经末后结归到三宝,‘名号品’是佛宝,‘布施品’是法宝,后面‘利益存亡品’是僧宝;三宝,佛不住世,三宝里面是法宝最重要,劝我们修布施。‘布施’这两个字的定义,一定要很鲜明、很清楚,布施就是服务,布施一切众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十法界众生服务,那是佛道、大菩萨道。所以我们不要把布施看错,以为在佛门里面捐献一点财物,这就叫布施,你把布施看得太简单、太狭小了。菩萨行里面,佛跟我们说了六个原则、六条,经典里面称六度、六波罗蜜,就是菩萨行为的六个原则。第一就是布施,第二还是布施,第三还是布施;佛跟我们讲布施分三类:第一类财布施,第二类法布施,第三类无畏布施,这六个、六条里面第一是布施,布施里面财、法、无畏都包括。第二是持戒,持戒是守法,第三是忍辱,守法跟忍辱都是属于无畏布施;后面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属于法布施。
所以菩萨行,你要把它总归纳就是布施两个字,布施两个字的讲法,就是为一切大众服务。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一切为人民,那就是修布施波罗蜜。我们一个人,利生是为众生做好榜样,那就是修布施波罗蜜,一个人在世间心地好、品德好、行为好,给社会做一个好榜样,这个身布施,身心都在修布施。我们的生活,无论过的是富裕或者是贫贱,富贵做一个富贵的好样子,贫贱做个贫贱的好样子,贫贱人守本分,安贫乐道,这就是布施;富贵人做富贵人的好榜样,以他生活多余的能够周济贫穷,富贵人的好样子,有福与一切众生共享
十法界指的是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这些都是学习佛法之后可以慢慢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