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弘誓愿的意思

"

四弘誓愿,止观大意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也。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尽法门之愿也。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上佛道之愿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知,四无上菩提誓愿证。心地观经七曰: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宝,大海劫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四弘誓愿的意思_四弘誓愿是什么_四弘誓愿怎么唱_四弘誓愿完整版

四弘誓愿的意思_四弘誓愿是什么_四弘誓愿怎么唱_四弘誓愿完整版

六祖慧能大师传授四弘誓愿和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各位善知识,你们既知忏悔后,再与你们发四宏誓愿。你们每人要正心诚意地听。(1)自己心里头的众生无边要发愿度。(2)自心烦恼无量要发愿断。(3)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4)自性里无上佛道,各人皆要发愿来成就。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你们不是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怎样度众生呢?这不是惠能我来度你们各位众生,而是自性自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自己心里的众生,有善、有恶。善的众生他自己知道求无上道发菩提心,但恶的众生就要依你来度了。故要发愿度自己心里的众生。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每人都要回光返照自己省察一下:我自己心里头的众生度了没有?我自己的思想是否纯正?行为是否高尚?我是不是有嫉妒心、障碍心,和种种无明的心?自己心里的众生,本是无量无边的。现举出要点:所谓邪迷的众生,要用正当的智慧来度。要用谦恭真实心来度憍慢诳妄的众生。要用善心来度不善心的众生。要用恭敬心来度嫉妒心。若嫉妒此人比我好,就要用恭敬心来化解。恶毒心,举例来说:就像菩提流支用毒药毒害菩提达摩,这种狠毒的心。各位听经要回光返照,问问自己究竟有没有这些毛病。经上讲度众生,我心里是否有这些众生呢?要是有就要想办法度。你要不度它就把你拖到地狱去,出不来而受苦无穷。

像前边所说种种的心,这都是众生,你们各人要把这些众生度到明白为止,不要明知故犯,这就是真度众生。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什么叫自性自度呢?即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的众生,你要用正见教化他们。你有正见了,就用般若的智慧将愚痴、迷妄的众生打死。有人说:打死众生不是犯戒吗?答:这个犯戒一点也不要紧。在不应犯戒时你又不怕犯,在不犯戒时你又说犯戒了——你这种人真难教化!你自己自性里的坏众生,应核将其除去。将坏众生除去,好众生就安乐了,所以可以杀可以打死它。你们每一个人要自性自度。当邪的众生来了,应用正的众生度它。迷的众生来了,就用悟的众生度它。愚痴的众生来了,你就用智慧来度,恶的众生就用善的众生来度。像这样度众生,才叫真正度众生呢!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烦恼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但你要断了它,“断”其实就是变,怎么变呢?即将烦恼变成菩提,因为烦恼即菩提,若将烦恼断了,也就断了菩提,所以不要都断尽,要留少少。若将烦恼断尽也就成佛了,现因不想那么快成佛,就留头发丝那么细的烦恼,而将其余的烦恼变成菩提。当菩提多了就可将那小小的烦恼亦变成菩提。什么叫断烦恼呢?即用自性真正的智慧,除却虚妄的思想——妄想,也就是你的邪念、无明。将无明除去,就是断烦恼。

什么叫“法门无尽誓愿学”呢?你应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常依正法去行,不要行邪法,这就是真正学佛法。若你单学不行,所学佛法很多,但却不能实际上应用实行,这不是真学佛法。真学者就要去行,好像有些人,来佛教讲堂学佛法,在未学之前抽烟、喝酒、吃毒药,什么毛病都有,但学佛法后烟也不抽,酒也不喝,肉也不吃,毒药那更不用讲了。并且以前都很懒的,从早睡到晚,没有事做就睡觉,但现在不是看经,就是打字、听经、打坐。若不是真学,就不这样苦干了。

四宏誓愿就是菩萨所应该发的愿。

“常行下心”,就是地藏经上所说,若有国王、宰辅大臣、百官众,或者长者、居士、婆罗门、刹帝利,遇最贫穷、癃残喑哑者,能亲手布施,含笑慰喻,欢欢喜喜地来安慰他,令他有快乐的感觉,这种功德就如供养百恒河沙诸佛一样。所以想要“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如万丈高楼从地起。

有某个人回香港后讲些很不合逻辑的话,他说:“纽约的摩天楼不是从地建起的,而是在空中打的地基。”他造出这么一种谣言,只能迷惑一些愚夫愚妇罢了。

又有人造出另些谣言说:美国真是美啊!美国的云彩和中国不同,它是花花绿绿什么色都有。又说美国的月亮不是圆的而是三角形,美国的太阳是方的。你相信这些话吗?

所以成佛要下心,不要贡高我慢而说你看我如何如何,而要低声下气,行于真法,行于正法,行于真正的法,离开迷,离开觉。这个“觉”是指觉官的觉,是恶觉而非正觉。觉有正觉和邪觉之分,邪觉就像有些人,你叫他学正法,他怎样学也学不会,但一学旁门左道很快就学会了。就拿赌钱来说,他一看就学会了,不用教。这些不正当的很快就学会,这就叫“恶觉”。修道人要离开恶觉。

如何知道离开恶觉呢?要常生般若,般若即是智慧,智慧即是明白,明白就是觉。所谓“除真除妄”,这个“真”是指似是而非的真,而不是真真。若将真除去,妄也除去,那就是本来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不是真或妄,因有真就有妄,有妄就有真,若没有妄也就没有真了,故真如自性是无妄亦无真。楞严经上说:“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就是显真的,妄和真这两个都是妄,要知“真真”是没有对侍的,没有一个真也没有一个假。所以这个真要除,妄也要除。所谓:“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真也不立,妄也本空,有和没有都不要了,这时不空也要空了。你能如此,就可见到自己的佛性。言下佛道自成。常念念要修行,要常修四宏誓愿。有愿有誓,才能有修有行的。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各位听完四宏誓愿了,我再为你们各位授无相的三归依戒。归依觉两足尊。觉就是佛,佛就是觉。何谓两足尊呢?即是福慧具足圆满了。

归依正,离欲尊。正也就是法,法也就是正;正法,法正。要归依真正佛法,不要归依邪法、天魔外道的法。离欲尊,人人都有一种欲,而这欲真是害死人。人为何不成佛?就因有这欲,有欲就有贪心、嗔心、痴心。而学佛法就要离欲、断欲去爱,没有贪欲,所以这叫离欲尊。

归依净,众中尊。净者僧也,僧者净也。归依僧,因僧人是清净福田僧,而清净就是不染污。真正的修道人要持银钱戒,身上没有钱那就是净,有钱就邋遢不干净,故真正修道要和钱离开。但话又说回来,所谓无财不养道,若没有钱而想修行也不能生存,所以又要有钱。故不要著住到钱,不要一天到晚尽想攀缘,说某人银行里有几百万,我向他化一笔来造庙、盖学校、请一部大藏经。这虽都是功德,可是却忘了这是攀缘,钱是不净物。

讲到这儿,想起我在东北,曾有一段时期和钱分家,手不摸钱。为何那时我持银钱戒呢?因那时我出家的庙上有四、五十个和尚,当我出家时方丈和尚不在庙里化缘去了,而其他人也不认识我。在庙上出家要做苦行,我做的苦行和你们不同,你们现在是打打字,念念经或者是其他的工作,而我出家的庙是在乡下的一个大庙,就是扫庙的院子也要一个钟头。我在庙上收拾厕所,这是我第一个工作。那种厕所不像你们现代化的厕所,而是毛坑,故要将粪挑到别处,否则是会很香的,而修道人不愿意闻香。因为我是初发心,对香尘还没有断,所以天天收拾这个工作也不太讨厌。除此之外还做扫地和其他种种的事。有时天下雪,我在早上两点钟就起床,将路打扫干净好让大众上殿做早课。这样过了一时期,方丈和尚回来,一见到我就说:“喔!你来了。”我说:“我来了。”后来方丈和尚和大家开会,要选庙上首座和尚,这是次于方丈和尚的位置,当方丈退位,首座就做方丈和尚。庙里有很多和尚,他谁也不选,而要选我,问大家的意见如何?大家都反对说:“他刚出家怎可做首座和尚?”方丈和尚说:“那我们到韦陀菩萨前抽签,将几个人的名字放在签筒里摇。”摇了三次,很奇怪我的名字都跳出来,于是大家也不反对了,因这是韦陀菩萨所安排,所以我就留在庙上做首座。后来方丈和尚又想叫我当家,我一想这个太麻烦了,我就想说我手不拿钱,看这如何能当家。我到什么地方都不拿钱,以此条件我当这个家就可以。就这样而持银钱戒了。当我出去搭火车要买票时,我就在那儿等著,看有熟人来就帮我买票,若没熟人来我就等著。但是很奇怪,每逢我到火车站等火车,一定有人来问我到什么地方去,然后买票给我。这是讲一个“净”。你要不拿钱,这是真正净,若有一分钱也没有净。所以归依净,就是归依僧。怎么说净就是僧呢?僧就是清净,僧人是众人中最尊贵、最高尚的人,所以说众中尊。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从今天开始,称“觉”作师父,不再归依天魔外道,不再做旁门外道的徒众了。常证明自己有自性三宝。今劝各位善知识,归依自性佛宝、归依自性法宝、归依自性僧宝。佛就是觉,法就是正,僧就是净。你归依觉,就不要生邪迷的心,要少欲知足。人不是不吃肉就是少欲,不是多看点经就是少欲,少欲就是要离去淫欲心。在楞严经上这样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欲不除而想出三界,那是无有是处。要知足就是没有贪心,穷死也不贪,饿死也不贪,无论如何困难都不生贪心。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这就是两足尊——福慧具足。自己心归依正法,念念不要有邪心、邪见。因为没有邪见的缘故,所以没有人我的分别、贡高我慢,贪、爱和执著了。你能这样,这就叫离欲尊,离开一切的欲。

自心归依清净,则面对一切所有的尘劳——社会上所有的境界,不被流欲所转,不被社会潮流所腐化。你应教化社会、教化众生,而不要被众生教化了。好像以前有人在此学佛法,我看她和男朋友在电话谈一个多钟头,她说她想度他信佛。我问:“他信什么的?”她说:“他信天主教。”当时我说:“你不要反被他度而信天主教,那就已经不错了,你还想度他信佛?你小心一点。”果然没有多久,她也跑了,不知她是度人了或被人度了。能自性不染著,这就叫众中尊——众生中最最尊贵者。因众生都是染著,若想出乎其类,找乎其萃,与众不同,就要离欲。能没有欲念,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学佛法。若毛病不去,只会说几句法,那一点用处都没有。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六祖慧能大师传授四弘誓愿和无相三归依戒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如果照此去修行,就是自归依的道理。但一般凡夫不明白归依的道理,从早到晚受三归戒。假设你要说归依佛,佛在那个地方?若你没看见佛,你凭著什么去皈依呢?若你说我见佛了,那你就是打妄语。各位善知识,你们要自己深入观察,不要错用心意。华严经上说得很明白,要你归依自己的佛,不是叫你归依他佛。自性佛本来就有的,可是因没有善知识指点你,所以不知道。现在你既已归依,就要归依自己的佛,不要归依其他的佛。自己的佛你不归依,那你要依靠到什么地方去?你依靠外边,这都是向外驰求。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谓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现在你自己应该明白,要自己归依自性三宝——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归依觉,就不应该做糊涂事。归依正,就不应该做邪事。归依净,就不应做肮脏的事。内要调伏心性、要觉悟,外敬他人。真正明白佛法的人,不但要对朋友、亲戚存恭敬心,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亦要和蔼相待。不可板起脸来,尤其对最不好的人,你应该对他最好,这才是真正学佛人的本色。你说:我对你不好,那我怎没见到你对我好呢?答:你根本没有对我不好,那我怎么对你不好呢!你看这妙不妙。

归依自性三宝后,大家都要有一种诚心。我再为你们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你们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真真实实见三身佛。你们各人应该觉悟自己的性。现在大家都跟著我说:“于自色身归依本有的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的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色身就像房子,不是叫你归依色身,而要归依你的自性。向来我所说的三身佛,是在你的性里边,不过它暂时住在你的色身罢了!世间所有人都有这三身佛,不过不认识,忘了。因为他自心迷昧,故不见本有的自性,而向外找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和千百亿化身佛,而不知本有自身中的三身佛。现在你们听我讲后、,就知道在你们自己本有的色身中能见本性的三身佛。要知这三身佛,是从自性中生出的,而不是从外得来的。

什么叫清净法身佛呢?即是说一切的世人,他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所有的万法,都是从自己本性生出。怎么说呢?当你想一切恶事的时候,就有一种恶事行为现出。若你心里思量一切善事,就有善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一切善恶诸法是由你自性中生出来,这就像天常是清朗,日月常是明照。但因为虚空中有浮云,将太阳光覆盖,所以就上边明朗,下边黑暗。若忽然遇到一股风将云吹散,使得上下都明彻,那所有万事万物都会朗然俱现。人性常浮游,就像天上云彩似的。

善知识。智如曰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你若有智就像有太阳,有慧就像月亮一样。虽般若智慧常常明照,但若执著外边的境界,则被妄念的浮云覆盖自性,变得愚痴而得不到大智慧。假设你遇到明眼善知识,听闻真正的法,而把自己的无明烦恼及迷妄除去,则内外明彻犹如琉璃筒一样,在自性中万法朗然。你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也就像天空无云,所以说:“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心若平时什么灾难也没有,意若定时什么事都吉祥了。又清净的心现前,就像睛天无云,所以说:“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又说:“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你妄想心止了,贪念也绝了,这才是真正富贵的人。有贪心的人就是穷人,即使他有些钱,但并不知足,所以就生出贪心来。私欲就是自私和欲念,若能没有私欲,就是真正的福田,你能这样就是清净法身佛了。

善知识。自心归依是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你们各位,自心归依自性,自己能回光返照,这是归依真佛。什么叫自归依呢?就是不要自性里存不正当的心。什么叫不善心?就是恶心、嫉妒心。切记不要嫉妒他人,为什么你愚痴呢?就因你生生世世嫉妒人家聪明,所以自己就愚痴了。嫉妒人有才能,所以自己就什么能力也没有,就不如人。谄曲心:不要有谄媚弯曲的心。吾我心:即什么都有个我,吾我都是一种贡高的心。诳妄心:不要有诳妄自大的心。轻人心、慢他心:即轻视他人的心,和骄慢的心。邪见心:即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不往正当的地方想,而想到邪的不正当的地方,贡高心:即总觉得自己比旁人都高都大,这些心都要除掉。及所有一切不善的行为都要舍却。要常知自己有过错,不说他人是非善恶,能如此就是自归依。其次常要存谦下的心,对任何人都要恭敬,这是见性通达无碍,也就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白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什么叫圆满报身佛呢?譬喻说:只要有一盏灯,就能破除一千年的黑暗,只要你有智慧,就可灭除一万年的愚痴。你不要存一个过去心,过去心不可得,不要回忆过去的事,也不要追将来。将来要怎么办?将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没有其他。所以说念念圆明,你要有一种正念,要有圆明灿烂的念、光明磊落的念,不要有邪知邪见、自私自利、嫉妒障碍,就怕旁人比我好。

人自性里虽有善性、恶性,善恶的性是不一样的。生出善就有善性,生出恶就有恶性。但本来没有善、没有恶的性是无二的。这个无二的性就叫做实性,也就是真如自性。就如证道歌上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本来实性中,是没有善也没有恶,它是纯圆独妙的,圆陀陀、光灼灼。这个就是圆满报身佛。你自性里若生出一念恶心,即毒害心,则能灭万劫的善因。但若自性起一念善,则能灭恒河沙恶。所以说:一念善是成佛之因,一念恶是堕地狱之种。你要成佛或堕地狱,就看你自己生的是什么心。念念要识自本心,见之本性,不失你自己本来的真念、真性,这就是圆满报身佛了。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目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圆满报身,圆满即是无欠无余,无得无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男无女,无善无恶,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意也。什么叫千百亿化身呢?怎会一个身而有千百亿化身呢?说佛有千百亿化身,但这与你和我有什么关系呢?答:没有什么关系。所谓千百亿万化身就是千百亿万的思想、思量。佛的千百亿化身,可化身成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可化身为天上的人、人间的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他既无处不现身,所以说有千百亿万化身。这是一种讲法。还有另一种讲法,即是我有千百亿化身,你也有千百亿化身。我收了千百亿个徒弟,个个徒弟都学师父的修行,如师父日中一食,徒弟也学日中一食,这是我的化身。师父不攀缘,徒弟也不攀缘,所以我也有些化身。总而言之,谁跟你学佛法,将来就是你的化身。现在你是我的化身,将来你也有你的化身,所以你也有千百亿化身。总之你有一个好榜样,别人照著学,这就是你好的化身,若你有一个坏榜样,像鬼一般,别人若跟你学鬼样,这就是坏的化身。

若什么也不想,“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本来佛性就现。但你是否能不生呢?你是否能没有妄想呢?你若能没有妄想,这就是佛了。但若未达到这境界,就要修行。若不修行则人还是人,狗还是狗。“六根忽动被云遮”:一动六根、六尘、六识,就是被云遮起来了。

你有思量就有化身,化成什么?一想恶事,例如用何方法可得名,得利益,或者打劫、放火、杀人这都是恶,这就是地狱。若你思量善事要帮助人,这就是造天堂。

你有毒害的心,这就是龙,就是蛇。你若发慈悲的心,这就是菩萨。你有智慧聪明,就向上爬,若你愚痴到极点就往下降,这叫“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自性变化甚多,都是千百亿化身。迷人他自己不知道省醒觉悟,故念念都是恶,如神秀大师在当时想尽方法来破坏六祖大师,时时都派人去杀他,这就是常行恶道。你若能回光返照,生一念善,智慧就生出来了,这就是自性化身佛。

法身是自己本有的,只要念念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圆满报身佛。从报身再有所思量,就有变化身,这就是化身佛了。你应该觉悟自己应该修行,以身作则,而非尽讲口头禅。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一尺。”你们听我讲经不要看我讲得好不好,就看我天天有没有骗你们。自己自性功德能真正明白,这就是真归依。自己归依自己,并不是归依这个身体,否则就是头上安头了。这个皮肉是有形有色的色身,而这色身仅是自性的舍宅非主人翁,故不要将这身体认为就是我了。这身体不是你,而是我的。你住在这房子里,这房子虽然是你的,但不能说这房子就是你。所以归依并不是归依自己的色身,而是归依自性。若识得自性佛,就是具足三身佛了。


(本站只为提供大众方便,未验证信息可靠性,请自行确认)



...查看更多
浅谈四弘誓愿(继平)

浅谈四弘誓愿

◎继平

对于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发愿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诸佛菩萨还是历代祖师,在修行时都十分重视发愿。在佛教中,最为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推崇的是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分别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现简述如下。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诸佛菩萨见到世间众生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这些众生每天都被贪瞋痴心所障蔽,都在为名利财色,为自己的情爱、家庭、父母、儿女和事业在努力奋斗。这些都是烦恼因,由于烦恼的因缘,将来就会招感苦果,因为一切都只是为自己着想,都是我执。我们观众生,有生、老、病、死苦等种种苦恼,这个世界就像个苦海一样,众生都在生死苦海当中沉浮,所以,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便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来救拔众生离苦,这是依四圣谛中的苦谛而发。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佛陀最初所发的宏愿。佛陀为王子之时,经常思考人生的诸多问题。他未出家前看到农夫耕地之时,有许多虫子被翻耕出来,被太阳晒死,佛陀心中无限悲悯。他在出四城门时,见到生老病死等各种令人痛心的现象,便萌发了出家修行救度众生的宏愿。于是,他便在一天深夜,趁着妻子熟睡的时候,默默地告别妻子,毅然出家修行,目的是为救度无边众生的各种痛苦,使他们都能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正是怀着「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愿,佛陀出家之后,开始行苦行,因为他一天只食一麻或一粟,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足,最后在尼连禅河边沐浴时因体力不支而昏倒。幸被牧羊女以乳糜供养,佛陀才恢复体力。佛陀最后盘坐在菩提树下发愿“若不证得正觉,誓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佛陀夜睹明星悟道,从此开始了度化众生的生涯。

佛陀为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言,在成道后,先度化五比丘等人,后又游走诸方,度化各方众生。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不计其数的众生在佛陀的教化下悟道。

不仅佛陀,诸菩萨也是誓愿度众生的典范。地藏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曾发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和“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观世音菩萨则以“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的随缘示现来度化众生,凡是众生有苦难,观音菩萨都会寻声救苦,有求必应来度化众生。

诸佛菩萨不仅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并且身体力行地度化众生,同时要求一般的修行者在发愿修行时,应当发度化一切众生的大愿,只有具足这种愿望,在修行上才有勇猛精进的心,修行才能取得成就。

作为现代的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应当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修行中的发愿,就如同世间的读书,一定要有个目标,只有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学习才能取得大成就。修行学佛,最重要的也是愿心,有愿心才能有成就。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众生在生活中不停地造业,行为造成身业,言语造成口业,思绪造成意业,这些业有善业、恶业和非善非恶业三种。造了业就一定要得报,正因为众生的造业,所以要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不息,产生了种种烦恼和痛苦。

佛教认为人的烦恼有很多,主要有贪、瞋、痴、慢、疑等各种各样的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作各种恶业,因为恶业的缘故,不仅要受到报应,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仅就贪心造成的烦恼而言,因为贪心,人们常会唯多得求,从不知满足,但是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人们会为满足贪欲不断去追求,其结果不仅仅是给自己带来烦恼,有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有则佛教故事说:有个很吝啬的人,他也知道自己这个毛病,但就是无法改掉。他家里很穷,穷得连床也没有,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只有在长凳上睡觉。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钱。”

那个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即使他这一辈子甚么都不做,地上的钱也足够他活一生了。可是每当他决定扔掉那个钱袋去花钱的时候,又都舍不得,心想还可以再拿一些金币出来。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金币,直到把整个屋子都装满了。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到了最后,他虚弱得连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终于死在了钱袋的旁边。

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断除一切烦恼,要断除烦恼,首先就要认清烦恼的本质。禅宗认为,烦恼不是外来的,而是众生自心的妄动,是清净自性被迷惑之后的体现。假如能做到一念不生,就可以用自心里的般若光明照亮无边的黑暗,消灭虚妄不实的思想。

我们心中有种种烦恼,集就是一种烦恼,是集合我们过去善业和恶业所造成。因为有烦恼,就要断烦恼,所以发“烦恼无尽誓愿断”。

在佛教中断除烦恼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比如用六波罗蜜和勤修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等种种烦恼。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断烦恼的。我们发了“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大愿,自然就能把烦恼伏下去,因为有愿力,这心念就会产生力量

浅谈四弘誓愿(继平)

。假使没有发这个大愿,烦恼一来,没有力量,就被烦恼给吞没、给打败,就会退失菩提心,所以愿行要广大。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陀住世之时,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些不同的法门,一方面能够让众生断除烦恼,另一方面是让众生在断除烦恼的同时能够成就佛道,以便将来更好地度化众生。

中国佛教在从印度传入之后,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民俗习惯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在不同的朝代,根据众生的不同需求,分别建立了净土宗、三论宗、律宗、唯识宗和禅宗等不同的宗派。仅就禅宗而言,禅宗在惠能之后,分别形成了“一花开五叶”的繁盛局面,而这些不同的禅宗派别,则是根据众生的根性的不同而权巧施设。对于每一佛教法门,特别是适应自己根性的佛教法门,我们应当认真去学习和体会,即便是难度再大,也要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信心。

在佛门中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法门,都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而施设。我们要想断烦恼,要想度众生,总要有一些本事、有一些方法,就如同医生为人治病,总要懂得一些处方、一些脉理才可以。我们内心有这么多的烦恼,外面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必须要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发了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无形中心量也会日益广大。

法门是无量无边的,但这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自己心中本来就有的,要想学好无边的佛法,最好的途径就是观照自己的清净自性。见证到自己本有的自性,自己向自己心中修学,才是真正的修学。

对修行人来说,我们要学习这么多的法门,不仅是为了自身的成就,更主要的要自己对每个法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度化众生。所以,要求学佛者“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为了更好地自利利他。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大乘佛教一切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证得无上佛道。佛道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立下大誓愿,切实奉行,精进不懈地修行大法,才能有所成就。从佛教观点来看,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众生即是佛,佛也是众生。所不同的是,众生的自性被迷,而佛则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因此,众生要想成就佛道,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之境,就需要见自本性,做到心不迷惑。

众生欲成佛也就是要达到灭谛,所以应当根据灭谛来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弘愿。灭就是寂灭、涅槃。寂灭,就是诸位大众听法这心念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就能禅悦为食。而寂灭涅槃就是禅悦为食当中最高的一种禅悦。我们每天都在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愿,但要了解佛道有深有浅,在小乘来讲,声闻四果,是佛道;缘觉,也是佛道;菩萨,三贤十地,也是佛道;而最高的佛道,就是佛,所以称之为“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这就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就是指我们这心念,不管是大乘、小乘,都是指我们当下的心念,达到不生不灭。烦恼不生,本性不灭,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只是众生不知道而已。

就净土宗来说,“佛道无上誓愿成”则是要求学佛者通过念佛修行来达到往生西方,在亲近诸佛菩萨,聆听佛菩萨说法之后,进一步修持,则能成就佛果。成就佛果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而是要“不违安养入娑婆”,以便“善巧方便度众生”,这才是成就佛道之后的目标。

综上所述,佛教的四弘誓愿不仅是诸佛菩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宏愿,也是历代祖师要求修行者应当发的大愿。我们现代的修行人,如果在修行过程中始终按照四弘誓愿来指导自己的修行,则现世能够为人师表,将来也能够成佛作祖。

...查看更多
人间天:四弘誓愿意义浅议
人间天:四弘誓愿意义浅议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起步是以度众生为目标, 而当我们去度众生的时候就会发现众生的烦恼其实就是自己的烦恼,于是自己要先去努力学习好好的修行断除自己的烦恼。能断除自己的烦恼了才能好好的去帮助众生断除他们的烦恼,才能去度众生。

二、所以当我们遇到的种种痛苦烦恼,其实不要以为就是自己的痛苦烦恼,而是因为共业招感大家都在承受的,也就是大家都在被同样的痛苦烦恼捆绑着,所以对自己而言能断除自己的烦恼,其实就代表着这些断除烦恼的方法也适用在周遭的痛苦众生身上。

三、于是因为自己有烦恼,周遭的众生也有烦恼,这样的话断除自己的烦恼就是在最后帮助众生断除烦恼。在这里是一个小结,但是没有完毕,因为在这里我们还在非常狭窄的心量上去做这些事情

人间天:四弘誓愿意义浅议

。还是以周遭的众生为救度的目标,还在以自己的有缘众生做为对象,这和佛法里大广大慈悲有点不那么契合。


四、那么为什么学法门,为什么自己的烦恼已经断了,还要广学法门呢?就是因为法门是断除烦恼的手段方法,是证悟菩提回归自性的路程,学会了更多的法门才能救度更多层面更丰富的众生。

第五、广学法门已经不是在为帮助自己出轮回而做,而是无量无边的菩萨们阿罗汉们学法门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更好的救度众生,如果有一类众生菩萨还不能救,那么就是代表菩萨的行做还有缺陷,代表菩萨学习的法门还不够完整。

六、所以广学法门就是大乘圣者的一个行做,目的是更广泛的救度更多样性的众生,所以这一条是在心量扩大后的广大慈悲的基础上而来。若没有广大心量没有这个大慈悲的心,这个广学法门是不能成就的,也就不可能有努力学习的动力。如佛陀在楞严经里对阿难说,这25个圆通法门我是已经挨个走过了,都是能走得通的,但是对你而言还是选择一个契合你的才好,对佛陀这样的话来说叫做四无畏心 其中的说法无畏。

七、能扩大心量提升慈悲,才能更努力的去学习法门。为的还是更广泛的救度众生最后成就为佛,是圆满一切的法门,一切法门都通达,那么就是一切众生都可以去救度。对佛而言上到等觉妙觉的菩萨可以救度,下到地狱饿鬼的众生可以救度,乃至让学佛人闻风丧胆的天魔众生佛菩萨也依然可以救度。如果在你救度的版图里缺了某块,某类众生不能救,那么还不能成佛。

八、所以成就为佛,是为更好更圆满更究竟的救度众生,这样的话,这4条就算是简单的贯穿完了。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查看更多
随喜四弘誓愿
随喜四弘誓愿

zf: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仁兄曾有这样的修持,在下随喜了。  须知,成佛之弘愿,只要在心中生起过,便如金刚般不可毁坏。纵使一时烦恼现前,亦不会伤其毫毛。  正如弥勒菩萨所开示:    “善男子

随喜四弘誓愿

。如琉璃宝于百千岁。处不净中。不为臭秽之所染着。性本净故。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宝。亦复如是。于百千劫住欲界中。不为欲界过患所染。犹如法界性清净故。  善男子。譬如金刚无能销灭。菩提心金刚亦复如是。一切诸法无能销灭。  善男子。譬如金刚一切诸火不能烧然不能令热。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一切生死诸烦恼火。不能烧然不能令热。”  tyro:   私下理解持心如地、水、火、风,是不是这样:    持心如地:安忍不动,像大地,广博;  持心如水:柔软流动,像海水,  持心如火:炽热剧烈,像大火,  持心如风:迅捷流动,像飓风。  地是地相,水是水相,风是风相,火是火相,亦可理解为具有相同性质的物质为之,如车轮,风性。  二麻子:   据我的猜测……或者说据麻子的少分经验,这四持必须与持心如虚空并行,否则不得力。编辑:小勇


...查看更多
结语

四弘誓愿的意思是谓习大乘求菩萨果者所立的四种大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亦省作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