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界,宗教用语,天台宗合称六道(凡)四圣为十界,又称十法界。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此概括一切凡圣迷悟之境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经论中虽无‘十界’二字之明义,但依《法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谓,自下阿鼻地狱至上有顶中有种种语言声音︰阿修罗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可知十界之思想自古即已存在。
十善业道经节要附说十恶果报-----沙门藕益编订
戒杀生。得成十种离恼法。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寢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犯殺生。得成十种恼法。
一、于诸众生普施有畏。二、常于众生,起大害心。三、难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有病。五、寿命短促。六、恒为非人之所恼害。七、常有恶梦,寢觉不乐。八、难除怨结,众怨不解。九、有恶道怖。十、命终恶趣。
戒偷盜。得成十种可保信法。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犯偷盜。得成十种不可保信法。
一、资财纵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皆能散灭。二、多人不爱念。三、人能欺负。四、十方毀谤。五、常忧损害。六、恶名流布。七、处众有畏。八、财命色力不安乐,辨才不足有缺。九、不怀施意。十、命终恶趣。
戒邪婬。得四种智人所赞法。
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赞。四、妻莫能侵。
犯邪婬。得四种智人不赞法。
一、诸根不调顺。二、不离喧掉。三、世所厌恶。四、妻常能侵。
戒妄语。得八种人天所赞法。
一、口常清净,舌根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服。三、发言诚证,人天敬重。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乃殊胜,无能制伏。
犯妄语。得八种人天不赞法。
一、口常不净,舌根臭秽薰蒸。二、为诸世间之所不服。三、发言不诚证,人天不敬重。四、常以恶语,恼害众生。五、得劣意业,三业不淨。六、言常误失,心常忧愁。七、发言轻浮,人天不奉行。八、智慧乃下劣,人能制伏。
戒两舌。得五种不可坏法。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犯两舌。得五种可坏法。
一、得能坏身,有能害故。二、得能坏眷属,有能破故。三、得能坏信,违本业故。四、得能坏法行,所修不坚固故。五、得能坏善知识,常诳惑故。
戒恶口。得成就八种净业。
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
犯恶口。不成就八种净业。
一、言常乖度。二、言不利益。三、言不契理。四、言词粗犷。五、言难承领。六、言不信用。七、言多可讥。八、言净不乐。
戒绮语。得成就三种决定。
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犯绮语。不成就三种决定。
一、定为智人所诃。二、定难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难最胜,定有虚妄。
◎附四分律酒戒一条
戒酒。得成就十种无过失法。
一、颜色不恶。二、不少力。三、眼视明。四、现无瞋恚相。五、不坏田业资生法。六、不致疾病。七、不益斗讼。八、无名称恶名流布。九、智慧不减少。十、身坏命终,不堕三恶道。
犯酒。得成就十种過失法。
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瞋恚相。五、能坏田业资生法。六、增致疾病。七、能益斗讼。八、名称恶名流布。九、智慧减少。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戒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三、福德自在,随欲物备。四、王位自在,珍奇皆奉。五、所获胜物,过本所求。
犯贪欲。不成就五种自在。
一、三业不净,诸根不足。二、财物不自在,一切怨贼能夺。三、福德不自在,随欲难物备。四、王位不自在,珍奇难皆奉。五、所获劣物,非本所求。
戒瞋恚。得八种喜悅心法。
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犯瞋恚。不得八种喜悅心法。
一、有损恼心。二、有瞋恚心。三、有诤讼心。四、粗犷諂曲心。五、得凡害心。六、不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不端严,众共不敬。八、以粗犷故,速生恶趣。
戒邪痴見。得成就十功德法。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不作惡。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诸善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
犯邪痴見。不成就十功德法。
一、失真善意乐,真善等侶。二、不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作恶。三、惟皈依外道余天等。四、曲心邪见,难离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恶趣,不更善道。六、无量邪慧,转转增胜。七、永离正道,行于非道。八、常起身見,舍诸善业。九、住有碍见。十、常堕诸难。
《善恶十界业道品》沙门 蕅益 编订
上品十恶
若念念之间。计着我人。专为名利。益己损他。不思反复。身口意业。纯随妄习。不信三宝。毁诸事戒。错悞因果。杀害所尊。是名地狱业道。
中品十恶
若念念之间。计着我人。专恣情欲。不知惭愧。盲无所晓。痴暗昏愚。多诸怨结。是名畜生业道。
下品十恶
若念念之间。计着我人。悭贪嫉妬。不知植福。但积罪根。是名饿鬼业道。
下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存謟诳心。无质直意。外施仁义。内计我人。种种所作。情存胜负。是名修罗业道。
中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畏我堕苦。节制五欲。秉心归戒。希求后有。是名人趣业道。
有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愿我未来。恒受胜乐。广作众福。制止诸罪。乃至摄散入禅。诃色入空。是名天趣业道。
无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观察三界苦空无常无我。依四念处。深信缘起。永断希求后有之心。唯志寂灭无为之乐。是名二乘(兼摄声闻)业道。
亦漏无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缘于苦集二谛而起大悲。缘于道灭二谛而起大慈。深观我法二空。愍物昏迷。种种方便令其觉悟。徧十方界
非漏非无漏上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观于诸法实相。即权而实。理事平等。即实而权。千如差别。寂而常用。万行云兴。用而常寂。一际无际。不作一想。不作一切想。而能了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微尘剎土。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离当念。身徧十方。而无合散。智入三世。而无往来。是名佛界业道。
歙浦天马院普说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知二偈,旨趣无别。既唯心造,皆是有为;既唯有为,皆如梦幻。然有为有二:一、有为有漏,即六凡法界;二、有为无漏,即四圣法界。十界圣凡虽别,究竟皆唯心造;而有为有漏如梦幻,有为无漏顺法性故,非梦幻也
何谓六凡皆唯心造?若一念与上品十恶相应,则法界举体而为地狱;一念与中品十恶相应,法界举体为畜生;一念与下品十恶相应,法界举体为饿鬼。一念与下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修罗;一念与中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人道;一念与上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天道。此六道者,不但三涂,及下界人天,生死往还,如幻如梦;假饶非想非非想处,不免堕落空亡,皆如梦幻也。
何谓四圣皆唯心造?若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勤修戒定慧品,得证偏真涅槃,则法界举体而为声闻。能谛观流转、还灭、十二因缘,而得觉悟,则法界举体为独觉。能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广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则法界举体为菩萨。菩萨复有四种:若依生灭四谛发四弘誓愿,三大阿僧祗劫,伏惑度生,即是藏教菩萨。依无生四谛发四弘,先断正使,扶习润生,度如幻众,即通教菩萨。依无量四谛发四弘,不但化度六凡出分段生死,兼度三乘权圣出变易生死,即别教菩萨。若能彻悟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竖穷横遍,众生迷之,举体为集苦,而此心不减;诸佛悟之,举体为道灭,而此心不增;妙心虽同,迷悟悬隔;遂依无作四谛,发无上菩提心,称性修行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即是圆教菩萨。此四种菩萨所修福智,便名有为无漏。况功行圆满,同归无上菩提,则法界举体而为四智菩提,无漏身土,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岂可亦谓之如幻如梦乎?然四圣中,二乘虽出生死,但证偏真,不达心性全体,仅名有为无漏;诸佛、菩萨,能证心性全体,故约全性起修,即名有为无漏,可也;若约全修在性,即名无为无漏,可也。金刚经如幻如梦者,为破凡、外、二乘我、法二执言之。夫梦境虽空,而梦心即是觉心;幻事虽虚,而幻本亦不全虚;泡虽无实,而非无水;影虽无实,而非无质。则知六凡生死往还,虽如幻梦,而佛性亦不断灭,但日用不知耳。菩萨了知现前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生不灭,上等诸佛,下等众生;虽欲不上求下化,不可得也。
然、虽发大菩提心,无始虚妄无明习重,观力轻微,恐易退转;必须将此圆解,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盖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既本竖穷横遍,则本具无边刹海。于我心性无边刹海中,实有十万亿刹外之极乐世界,实有现在阿弥陀佛,先证心性,慈悲接引一切迷流;我今以此菩提心力,称彼名号,便与阿弥陀佛,如空合空、水合水。故称名一声,即一声一心不乱;称名十声,即十声一心不乱;乃至称名七日,即七日一心不乱。以正称名时,更无二心,更无可乱故也。
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称名。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不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犹莫能尽。应当谛信而力行之。
今篁南圣河吴居士,与坚密法友,特为令先慈成净优婆夷、洪太孺人,请说法要,敬为拈出。
...查看更多凡起一念,必落十界;不念佛界,便念九界
原文摘自《弘化》2011年第4期 作者:彻悟禅师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查看更多我们都是知道十界,其实十界是佛教中的术语,佛教中的十界是把人类的情感表现出十种类型即是界。下面就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十界的简介吧!
十界(又名十法界或十界为果)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十界分别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经论中虽无‘十界’二字之明义,但依《法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谓,自下阿鼻地狱至上有顶中有种种语言声音︰阿修罗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有四种道︰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复有六种道︰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道,可知十界之思想自古即已存在。
此中,地狱界是指地下八寒八热的牢狱;犯上品之五逆十恶者生于其中,受无穷之极苦。畜生界指披毛戴角麟甲羽毛四足多足之生类;造中品之五逆十恶者受生其中,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声闻界为小乘之境界,属此界者闻佛之声教、观四谛之法而证空理,终入无余涅槃,灰身灭智。缘觉界亦是小乘之境界,属此界者观十二因缘而证空理,然独乐善寂亦入无余涅槃。菩萨界为大乘之境界,属此界者起四弘誓愿,修行六度以期成佛。佛界为大乘究竟之境界,乃因行成就,二利果德圆满之极位。
此外,关于十界之异名‘十法界’,在《法华经玄义》卷二(上)、《佛祖统纪》卷五十均有详细的说明。
以上就是对十界的介绍,相信师兄已经对此有了很多的认识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能力,所以会衍生出不一样的界,但是每个人都是有十界,但是表现出来是不一样的。
...查看更多十界是宗教用语,又称十法界,此概括一切凡圣迷悟之境界,即(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