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仪是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章炳麟《建立宗教论》:故如美洲之摩门,印度之溼婆韦纽,西藏之莲华生教,专以不律仪为务者,无足论矣。
很多的修行佛法的师兄都是知道律仪的,‘彼人眼见色已……’等等,是显示根律仪戒。‘彼人’,是指坚持别解脱律仪戒的比丘。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根律仪戒。
‘眼见色已’,是由于有见色能力的眼识而见色已的意思。然而古人说:‘无心故眼不能见色,无眼故心亦不能见色:当(眼)门与所缘(之境)相接的时候,由于以眼净色为依止(而起)的心才能见色’。这种说法好像真的为见的原因论,正如有人(说射箭)说‘我以弓射’一样。是故以眼识见色已便是这里的正确意义。
‘不取于相’,便是对于男女相,净相(可悦相)等而能生起烦恼的一切事相不取着,而止于他真实所见的。
‘不取细相’,便是对于能使烦恼显现而得通名为细相的手、足、微笑、大笑、语、视等种种相不生取着,他仅见其所见的真实部分,犹如住在支提山的大帝须长老一样。
据说:长老从支提山来阿努罗陀补罗乞食,有一位良家妇女和她的丈夫争吵了以后,装饰得像天女一样美丽,早晨从阿努罗陀补罗城内出来向她的娘家走去,在中途碰见了长老,生颠倒心,向他大笑。当时长老想:‘这是什么’?于是向她一看(看见了她的笑口的牙齿),便对她的牙骨部分作不净想,证得阿罗汉果。
于是他说:看见了她的齿骨,随念于以前所修的不净之想,长老就站在那里,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时,她的丈夫亦从同一路上追寻而来,看见了长老问道:‘尊者,你看见什么妇女吗’?长老说:
我不知道是男是女,向这路上走去,但见一堆骨聚,行于这平平的大路。
‘因为他的眼根若不防护’,是说因为不以念之窗防护眼根及关闭眼门的人,便为贪等法所侵入所系缚。‘彼防护而行道’,是说以念窗关闭他的眼根而行道。若能如是行道者,即名‘保护眼根,作眼根律仪’。
仅在眼根中,实无任何律仪或不律仪可说,在眼净色所依亦无有念或妄念生起。当所缘之色现于眼前之时,经过有分(识)二次生灭之后,便起了唯作意界的转向作用,经过一生灭之后,便有眼识的见的作用,自此有异熟意界的领受作用,其次有异熟无因意识界的推度作用,其次有唯作无因意识界的确定作用,经过一生灭之后,便起速行的作用了。这里在有分,转向(乃至确定)等的任何作用阶段都没有律仪或不律仪可说。但在速行的刹那,如果生起恶戒,或忘念、无智、无忍、懈怠,便为不律仪,如是发生而说他为眼根不律仪。何以故?因为那时眼门没有守护了,则有分与转向等的路线亦无守护。譬如城市的四门若无守护,虽然城内的家门、仓库、内室等善加守护,但城中的一切财货实无保障,因诸盗贼可从城门而入市内恣其所欲而作故。同样的,如果在速行的阶段起了恶戒等,则那时成为不律仪,眼门便无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路线亦无守护了。若在速行时生起戒等,则眼门有了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路线也有了守护
‘耳闻声已’等其义亦尔。
如是当知业已略说以回避取着色等烦恼随缚相为特相的根律仪戒。
上面就是根律仪戒的介绍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要尽量去按照仪轨来念诵修行佛经,而且我们念诵佛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那些念诵佛经的注意事项。
...查看更多梵网经云:「菩萨戒是诸佛之本原,是菩萨之根本。」换言之,菩萨是由於受了『菩萨戒』而来,而三世诸佛也是由於菩萨行『菩萨道』而成,是故『菩萨戒』也是诸佛之本原。所以要证得『佛果』,一定先要受持『菩萨戒』。又『菩萨戒』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如同 义寂法师的《菩萨戒本疏》说:「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其中以『摄律仪戒』最为重要。至於『律仪』有几种?依《瑜伽师地论》开示:律仪当知略有八种。何等为八?即所谓:
(一) 【能起律仪】。若未正受,先作是心我当定受,如是远离,是名能起律仪。 (二) 【摄受律仪】。若正摄受远离戒时,名摄受律仪,从是已后,此远离思五根摄受增上力故,恒与彼种子俱行,於时时间亦与现行俱行,即由五根所摄善思。 (三) 【防护律仪】。如先所受律仪防护而转,由此思故或因亲近恶友,或因烦恼增多,随所生起恶现行欲,即便惭羞速能舍离,勿彼令我违越所受当堕恶趣,是名防护律仪。 (四) 【还引律仪】。若时失念诸恶现行,即便速疾令念安住,自恳自责发露所犯蠲除忧悔,后坚守护所受律仪,是名还引律仪。 (五) 【下品律仪】。若於杀等诸恶业道,少分远离少时远离,唯自远离不劝进他,不无量门称扬赞述,亦不见彼诸同法者,深心庆悦多生欢喜,是名下品律仪。 (六) 【中品律仪】
1 我们自己修行,智慧开了,必须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正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用戒律。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功德,完全落实在戒律,就是落实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叫做戒律,或者讲律仪
2 仪是表现在外头,让大家看到,大家看到觉得好,这个好。仪是仪表,一定要表现在外头,否则人家怎么看得出来?人家能看出来,他就能学。他看了欢喜、他看了羡慕、他看了觉得这个好,就跟你学,所以什么都得要做出来给人看。
3 释迦牟尼佛做出来了,生活当中做出来了,清净不染,佛的生活非常简单,衣食住行健康,没有染污。佛的工作是教学,教学当然身行言教,佛所制订的戒律每一条他自己都做到,做得圆圆满满,这给我们做最好的示范。
1 律仪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戒律。从哪里做起?净业三福,这是最高指导原则。佛是大孝子,修圆满的孝道,我们违背父母,叫大不孝。父母希望我们干什么?出家了,父母希望我成佛,我要不成佛这大不孝;我出家了,我念佛往生净土,这是大孝。
2 谚语有所谓,“一子成佛,九祖生天”,你这一家出了一尊佛,孝感天地,九世的祖先都生天,你要报父母的恩,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报恩;佛法上不能成就,你拿什么报恩?
3 如果你出了家,学了佛,没有依照佛陀教诫去修,而在佛门搞名闻利养、搞贪嗔痴慢,你就到三途去了。你堕三途,父母脸上无光,父母带着羞辱,你用什么方法能弥补这个过失?这样的人自古以来都有,现在比古时候更多。
4 佛的戒律,今天没有人提,也没有人讲,我们自己做错了都不知道,不深入经藏怎么办?只有经典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无边的烦恼自己要下决心远离,不能沾染。凡是会增长我们贪嗔痴慢的,我们就要提高警觉心,赶快远离
律仪意思是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或法律的礼节,其中包含三律仪,菩萨律仪等等,每一种都代表着什么,也是需要师兄去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