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法身好比道的法则法身法相包含分身,分身也反包含之。《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云︰唯佛世尊究竟了达诸法性相,亦知势用,非余能知。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六云︰如来之智于法体及法相皆无障碍。又《成实论》卷一〈众法品〉云︰阿难是大弟子,通达法相。
迷著法相 障道因缘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这里指出了一类人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常坐不动”,不起妄念就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无情”就是没有生命的木头石头。它们没有念头,是死的。
可以想见当年的场景,六祖饭后非常地恳切直白跟大家说这些话,多么语重心长。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不住法,无上的大道即通流无碍了。不是法束缚你,也不是佛来管你,更不是魔王来收拾你,而是你自己被自己缠缚住了。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这个故事出自《维摩诘经》。舍利弗在罗汉弟子中智慧第一,但却被维摩诘长者训斥,就因为他误认为宴坐林中就是法。
有一次,维摩诘长者病了,释迦佛想派弟子们去看望他。被派到的每一个人都说,世尊啊,我不能去看他,我被长者训斥过。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不例外,直至问到文殊菩萨。推荐大家有机会研读一下这部经典。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
练气功的认为不起一念就是功夫了。心“不动不起”念,真的是功夫?那不是佛法,仅仅是禅定的功夫。
这段讲一行三昧,即一切时都能使用的。体会最深的是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集中精力才能与法相应 (仁焕法师开示)
今天早上我们给大家讲了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现在跟大家说一说,如何达到标准的集中精力?
现在大家都有电话有手机,集中精力就是你们打电话,跟对方说话时那样精力集中就对了。
我们念佛,心中要有什么想法呢?念一句佛号,等于跟阿弥陀佛对话一样。明白这个方法,你们绝对念得非常有感应。而且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到听念佛机也好,或者听别人念也好,你们一样听得很认真,那么就产生作用了。未念之前自己先要有一个念头:我现在接受阿弥陀佛为我拔除一切业障根本。
在这里给大家说一说这个道理。
因为为众生拔除业障根本是阿弥陀佛他自己发的愿力,不是我们请他,而是他自己发这样的愿力
这句话我过去也经常说错,我们习惯了。另外有一句话我们也经常说:请阿弥陀佛慈悲。阿弥陀佛本来就已经慈悲了,不是我们请他他才慈悲,我们不能说请他慈悲。如果要讲得圆融,怎么讲才圆融呢?
一个是“接受佛慈悲的功德”,还有一句话叫做“乘佛慈悲功德”。“接受佛慈悲功德,乘佛慈悲功德,”大家听明白没有啊?意思是说,佛是本来慈悲的,不是我们凡夫能请他慈悲。如果我们这么说了,我们变成教老师了,等于对老师说:请老师学文化来教我们。老师没有文化不能称为老师,老师应该是本来就有文化的。同样道理,佛本来就是慈悲的。
怎样跟法相应呢?跟法相应就是等于我们打电话,多一个数码就打不通,少一个数码也打不通,要依照原原本本的数码才能打得通对方。当我们打多或打少时,总机经常说你这个号码不全或空号。
现在我为什么要跟大家说这个问题?原因是这两年我接触很多的念佛人,有念过几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为什么越念家里灾难越多,越念自己痛苦也没有消除,越念烦恼还有烦恼?这就是不相应了。不相应在哪里?本来念佛是念明白,因为我们念糊涂了,没有念明白。如果念明白自然就明白了,明白了就没有烦恼,有烦恼就不明白。
我们要非常明白一点:用感恩的心来念佛,用快乐的心来念佛。你用这样的心态,才能跟法相应。如果你带疑惑的心,带有烦恼的心就不相应了。因为我们经书里面都叫做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带烦恼念叫做念烦恼世界,不是念极乐世界,带着糊涂的心念叫做念糊涂世界,不是念极乐世界。再有,佛教有一句话:一切唯心造。你带有什么心去念你就得什么回报,明白吗?(众答:明白!)
为什么呢?这种场面我自己经历多了。我讲过,我是一个业障深重、非常痛苦的凡夫。每当我有痛苦来的时候,一但有紧张,认为完了,痛苦又来了,结果念佛也不会产生作用。如果痛苦来了,你有快乐的心,好呀你来我也来,结果痛苦很快消失。
为什么阿弥陀佛自己发愿力说“乃至十念决定必生”?从今天开始希望你们在念佛七会上,可以实践,你们回家以后也可以实践。你们哪个地方痛,你们用快乐的心讲:好呀,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头痛?我念阿弥陀佛,你越念越快乐,确实念到十念以后没有痛苦了。这个方法我最早跟老法师讲,他原来身体也很不好,后来我跟他讲这个方法以后,他原来经常感冒的现象没有了。
我们的病来自哪方面呢?是因为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都不对。中医有一句话:不通则痛。那我们回头找不通的地方很难找到的时候,干脆念阿弥陀佛,请阿弥陀佛帮我们找。这一次佛七,一、我不再讲公案,二、我不再说其他方面。我完全把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全盘地讲出来,让你们真正地接受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希望大家明白念佛的过程中,精力集中到位,感恩心到位,那就跟法相应。
那如何请法才是标准呢?现在再讲一讲请法的标准。可以这样说: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慈悲,我皈命弟子某某人现在接受佛本愿慈悲功德,为我合家冥阳两界拔除一切业障根本。拔你一个人还是拔你合家的业障,拔你合家阳上的人或是冥阳两界的业障,要把话讲清楚。当你们请法请得对,请法以后身体都有一个良好的觉受。
现在为了给大家试验,你们就地不动,闭上眼睛跟着我一起念,好吗?把全身放松,跟我念:“阿弥陀佛慈悲,我等弟子乘佛慈悲本愿功德,一心皈命,极乐世界,舍命全交,南无阿弥陀佛(十念)”。
阿弥陀佛为什么用十念来给我们作为一个数码?我自己在实践当中,有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往往在十念当中精力非常集中,超过十念以后集中不来了。你如果再集中的话,也得十念,再多就乱了。所以说十念为精力集中最良好的一个标准,超过十念后自然不集中了。刚才你们谁有感觉,表示你们集中精力到位,没有感觉表示你们集中精力不到位。
今天大家这样训练,希望你们以后也可以在任何场合训练。我曾经在飞机上、汽车上、坐火车或走路,都试验过,都有非常良好的感应。有一次我坐飞机,飞机到站了,我还是没有醒过来,航空小姐去叫了,我也没有醒。后来他们去请了医师,医师到了用那个听筒要听我的心跳,我醒过来了,一醒过来我就急急忙忙拿行李走了。所以说你们真正做得好,能马上入定,这种方法入定很快。
大家通过这十念以后,你们有人有感觉吗?刚才我说了,如果真正没有一点感觉,那表示你们精力集中不到位。念佛首先要做到:一、不要紧张,二、要真正把全身放松,要自然,不自然那就不对。应该要自自然然来念,不要有强迫的感觉。念佛一定要保持快慢非常均匀,不能快慢不一。如果慢念就要慢念,快念就要快念,根据个人情况。但是随众念的时候,要做到音调一致,不能杂乱。自己要听自己念的是不是跟大家念的一样,如果你的音调跟大家不一样,那么自己要纠正自己的音调。
今天早上我们讲过,阿弥陀佛名号能产生无量光的功德、无量觉的功德和无量寿的功德。光就是光明,那光表达什么呢?表达清净。心没有什么挡住的时候就清净。如果有什么东西挡住了,那就把光挡住了,那就根本没有光了。所以什么叫做清净呢?断恶就是清净了,没有恶念就非常清净,就产生光的功能。所以我们未念佛之前,请佛为我们拔除业障断一切恶,我们先有这样的心念,那就产生功能了。
那什么叫智慧?智慧是首先明白我们是烦恼的生死凡夫,我们还不能了脱。
什么叫了脱呢?知足常乐,他怎么样都快乐。我们这次在广东讲课,有一人来跟我说话,他说他很穷非常烦恼,我怎么回答他呢?——如果你穷的时候快乐不起来,到你富贵时你也不会快乐。
当你穷的时候你懂得快乐,到你富贵的时候你才懂得快乐。而且当你穷的时候你不快乐,那你永远不会快乐,也永远不会富贵。为什么呢?人的福报是跟快乐来的,不会跟烦恼来的。也可以说我们学佛人是学做快乐的人,有了快乐才有健康的身体,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拥有一切,大家明白没有?所以我们来念佛,目的是接受佛成全我们做快乐人,快乐跟佛一样,快乐跟菩萨一样。
这一节我们把集中精力的标准讲给大家听,另外要用感恩的心来念佛,用快乐的心来念佛。等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实践,今天晚上在互动的时候希望大家能讲出觉受来,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空、有二宗内在逻辑调适及法相宗之传衍
麻天祥
玄学者,本体之学。故言哲学或创一学说,首先要决定宇宙起源之事,即立一本体,以为立说之方便
然而,这种否定一切事物固有自性的非本体之说,也给佛学自身造成了理论上的危机:
1、否定一切自性,势必否定佛家的终极追求,即Buddha,或说佛性、觉悟,也可说真如性。
二、因缘生法,本身也是一种属性。肯定它,就是承认万事万物仍然存在一种恒常不变之性——变易的“无自性”之性——并主宰或支配着自然、社会、人生的生灭变化。
如此也就不能单纯用“空”论来阐释其性质了。这就导致佛学上的两个二律背反:
大干世界无生成一切之本体;
大干世界有主宰万物的终极力量。
事物不断生灭变化,故无常驻不变的自性与实相;
事物皆因缘和合,故“变易”之性则为永恒。
显而易见,这是佛学无法解脱的理论上的自我冲突,直接影响了佛学的严密性与完整性,即使呵祖骂佛、离言离相的中国禅宗,仍不能脱“识心是佛”的本体论倾向。所以,无论是原始佛教,还是印度部派分裂以后的佛教,乃至中国的各宗各派,无一例外地在这自相矛盾的理论中,探寻内在逻辑的新的思路,力图通过个体、主体、本体之间关系的辨析,阐明“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之非本体论的“空”义。故说有与谈空之说并起,空、有二观为破空、有二执。既观无实我、无实法,以破有执;又强调观有因果之事法,涅槃之妙体,以破空执。自分析名相始,至排遣名相终,确立“唯识无境”的法相唯识理论,正是在佛理的不断演进中脱颖而出的。
可见,佛学衍化虽极繁赜,但把握有、无二宗即可窥其全豹。印度部派佛教,一自小乘之大众部进至大乘之空宗;二则由小乘之上座部演为经量部,再至大乘法相唯识之有宗。前者发挥佛说而不拘文字,注重法性之体认,渐偏于说空;后者研讨经教之文而重法相之分析,故趋于说有,由是而主张本体实有,下启阿赖耶之说,更有相不离识之学。显而易见,上座部系统,由一切有部发展而为法相唯识之学,有宗说理之脉络当尽在于此。
佛法东渐,空宗与道家自然虚无之理相契合,而流行中土,但前述理论上的矛盾也为有宗创造了生存的空间。玄学家自有祟有之论,僧肇更是从认识发生论的角度,强调“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既指出了当时般若三家的“偏而不及”,也为说有立定了事实的依据。所谓“欲言其无,事象既形,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故曰非无;非真非实有,故曰非有”,正是其不真空论的理论支柱。而“虽有而非有,虽无而非无”则是其对空有观念的辨证论述。此后,《地论》、《摄论》、《瑜伽》、《毗昙》相继传译并盛弘北方,皆说有之学。于是,空有二宗,相得益彰,亦是学术衍进的自然趋势。
唐初,玄奘西行求法,所学虽不拘一宗,然实偏执于有宗法相唯识之学;其师资上接印土龙树、无着、世亲、护法,既受《瑜伽》于戒贤,又学《唯识抉择》于胜军,而所译因明二论,皆陈那以法相改造之说。其艰难竭蹶,苦心经营,立唯识之意,创法相之宗,并得窥基、圆测诸弟子发扬光大,法相一宗,遂得以与其它诸宗鼎足而立,蔚成隋唐佛学之辉煌。
玄奘之学,传印度无着、世亲之教。《瑜伽》乃无着所记,《唯识》则世亲之书。玄奘传译,虽有法相、唯识、俱舍三系,唯识既有基、测二家,俱舍也有普光、法宝两说,但以相说识,以识见相,法相、唯识相依,实为一宗之义。俱舍乃法相之先河,因明亦为论说相、识之方便,实无法相、唯识分宗之事。晚唐以后,简易直捷的禅宗思想风行天下,法相宗则因其“无种姓”者无佛性的极端主张和繁难艰涩的名相分析而终趋于衰歇。
宋元以下,法相宗虽不绝如缕,但也有如智旭藕益大师,因融合性、相二宗,而究心法相者。其专着《唯识心要》、《相宗八要直解》等,使法相之学不致湮灭。学术界也别开生面,有志于名相辩析之道。明儒罗钦顺《读佛书辨》,所引虽系禅宗典籍,然其辨析经义却在识、相之间。其以名相为妄,以识为真,既讲“万法唯识”,“种种差别不出心识”,又以海、浪、风喻八识、六识和境界之风,说明“六识从六尘生”,.“境界乃自心所现”,完全是法相宗分析名相、排遣名相的从人之途。于此亦可见法相之学在知识界的传衍。
《相宗络索》是王夫子继罗氏之后对法相宗认识论的比较系统的研究之作。他由八识、四缘、三性、五位唯识、六位心所等种种范畴分析始,至“转识成智”止,即“八识转成四智”,说明“唯识一宗,该尽万法,一切事理见相,善恶凡圣,皆识所证”,以及“七识灭尽,平等智显”的唯识观念,由是而开近代法相唯识学复兴之先河。
法相宗消沉以后,宋、元、明三代六百余年,禅风席卷天下,几乎可以说,除了禅宗别无佛教。然而,山林佛学内部就衰,寺僧半起白徒,于是宗风衰颓,教门仅存躯壳而已。但佛学广泛渗透的结果及三教汇通的趋势却蔚成士子研习佛典之风。至晚清,各种机缘聚合,佛学借居士、学者推动之力,实现了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而得以复兴。而且,清代学术,由虚趋实,倾向客观考察,所以,在佛学界也一反禅宗束书不观之习,而倾向于隋唐时代脚踏实地,研习佛理之途;晚近又受西方科学思潮之影响,法相宗辨析名相的精细工夫在与之相合,故学者、居士多采法相唯识之说,以为经世、治心之具,以及构建哲学体系的思维资料。寺僧也有以法相唯识之理,阐述其人间佛教、人生佛学的。其中,杨仁山推动于前,欧阳竟无、韩清净、太虚助浪于后。学术界先有谭嗣同以唯识之说构筑其仁学逻辑结构,继有梁启超分析名相、心法的心理学浅测、章太炎真如本体的法相唯识哲学、熊十力本心本体的《新唯识论》、王季同、太虚的科学唯识论,以及王恩洋、梅光羲、吕激等人的法相唯识研究,使玄奘传译的法相唯识学再现辉煌。而欧阳竞无其人其学,在这支劲旅中皆足以独步千祀。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导)
...查看更多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这个听闻正法你们不要拣择说,一定指定某个人给我讲我才接受,其他人给我讲我不接受,这个是你们自筑围墙,把自己围墙给建起来,这种本身就是一种恭高我慢的表现。你觉得那个人讲得不行,说明你比他还更好,你才觉得他不怎么样喽。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到处去参学,乃至哪个师父有一技之长,我都应该参学。出家师父也好,在家居士也好,每一个人的修学过程都有他的心得,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在某个地方的理解和修学过程,未必有这样的一个知见、观念。我们从他那里学来一句一字都是增长我们的知识,对我们的修学都有帮助,我们有这样的缺点,正好这个师父指出来了,他一句话或许受用终生。你不要去拣择一定要哪个人,这样你听闻佛法的机会就失去了,你要多听,什么师父讲我们都听,这样就好。
皈依三宝的人也是这样,也不要拣择什么人,你皈依三宝就好了嘛,不要拣择哪个师父给我皈依我才接受,那个师父给我皈依不接受。那意思说那个师父比较有修行,将来这个师父往生佛土能把你拉上去,那么好拉的吗?如果那么好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早就把我们拉去了。
修行要自己去修,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你通过那个师父给你皈依,证明你是三宝的弟子就了事了,你也不要一定找那个师父做你的干爹,做你的干妈,这样你就很累,就有一种眷属感。
那个师父我拜他啦,就打听那个师父的生日什么时间,然后我拼命给他过生日,送东西啊,办祝寿啦,这是我们世俗人的情见。我们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修学佛法要断世间的情爱,了解吧?这个世间有种种情长儿女情长,我们一轮回生死,就是有情有爱,就不能出轮回。
我们要慢慢去断恋情爱,跟师父这种关系本身是建立在法义上,这师父有告诉我们佛法,给我们法身慧命带来利益,所以我要亲近他,这样而已。不是说那个师父对我很好,经常送我东西、泡茶喝,然后我才要亲近他;那个师父冷冰冰的,所以我就不亲近他。如果冷冰冰的能够告诉你佛法,你应该亲近。
所以说与师父应该建立在法义上这么一种关系,也就是一切出家人都是我们的师父,应该这样观念才对。不要认准哪一个是我师父,其他不是我师父
你是皈依僧,所谓僧就是所有一切出家众,剃光头的都是你的师父,它本意是这样,佛陀告诉我们道理是这样。我们学佛,一切佛为师,一切法为师,但是其他的十方诸佛已经入灭,唯有释迦牟尼佛来这个世间成道,由他说法告诉我们,所以有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说的法,我们现在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法。那个师父给你皈依叫本师,证明人。
如果说你偶尔对他有一点恭敬、偏重一点,那也不是有多大的罪过,理应对一切出家人都一样对待。那是因为那个师父引导你成为三宝的弟子,你有所感恩、报答,那也没关系,是这样子。应该对一切出家人都有这么一种恭敬心。
我们要听闻正法,要亲近善知识。所谓听闻正法,你要经常多听,听完了以后要去比较,不能像前面讲了那样自筑围墙,我听这一个人的,其他我就不听了。
佛法里面没有讲听闻正法只能听一个人的,没有这样说。为什么华严里面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呢?他就告诉我们要多学、广学、多听这个道理。只听一个人的,知见、见解是非常有限的,除非他是佛、大菩萨,他的见解才能够圆满。否则的话,你就跟他一个人学,学着学着你就学偏了,知见就错了,搞不好就会变成这样子。那有人说不能多听,其他一听那就变成杂了、乱了,经里面也没这样讲。
专修净土的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里面都说要读诵大乘。读诵大乘也没有专指的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啊,这一切经典都应该去读诵,乃至下下品往生的人,临终能够听到大乘经典的名称,他都能够得解脱。
所以说推动大乘佛法,这里面经的重要性,不能执着只是一经一论,或者一个师父的一种观念,要多听闻正法、学习教理、看经典,然后你慢慢就懂得佛法当中的所谓是非。不是说我们人我是非,谁讲的正确,谁讲的不正确,你进行比较,经典里面有没有这样说。你了解了,你的知见就圆满了,然后这样来取其长去其短,修学上就圆满。要听闻正法,闻具足。
慧具足。要有智慧,不能修得越来越傻。佛教徒常常会这样子,修修修得变成怪模怪样,走路跟人家也不同,那就很惨,就变成怪异了。要有智慧,智慧则解脱,大乘里面讲的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全是智信,而不是迷信。要有智慧才能够得度生死。
六度当中讲说五度为盲,般若为导,以般若的智慧引导我们到彼岸。修学要有智慧,所谓智慧你要长智慧眼,你要去分辨佛法当中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的,这样一种抉择修学。
学习佛法尽量不要搞得很怪异,佛法是以人为本,就是在生活当中体会佛法,以佛法去检验生活这样一个过程。你慢慢修的话,也不能讲眼睛都不能睁开,越修越傻,不能那样。
整天说菩萨给我讲话,佛来指点我啦,这都是一种怪异,不能这样,要正常一点。也不要指望菩萨来。有些人说看见菩萨,有时候没看见的人也说看见,这样不好,你没看见就没看见。
我出家这么久,二十多年了,我连鬼都没见着,我整天想看鬼什么样都没见着,但是我依然相信佛法殊胜的道理,他所讲的是,我们要相信这教理。所以你不要去搞这怪模怪样,去搞那什么卜卦,有没有?两个东西这样摔摔的。
那个不是原先佛教的东西,有一些人实在是没有办法决定了,去找菩萨去摔一下。如果两个都趴下你也不愿意,两个都这么翻过来也不愿意,一定要摔成这样子,你花半天时间肯定会摔出这个的嘛。你自我安慰的,是不是这样的?你这样不显得很没智慧吗,对不对?
有人到小庙去抽签,抽一签不好然后换一签。他说这一签不好复一签,复一签又不好,再抽,抽个好他自己很高兴,总算抽好了。那也是自我安慰,你总摇摇,它总会掉一根出来的嘛,有时候是巧合,掉重复一根,你说菩萨很灵,掉不好,你说菩萨不灵,不能这样子。
每年都有高考,很多人就跑到庙里去许愿,去做这个事情,佛教当中有讲发愿而没有讲许愿。所谓发愿,发愿成佛,发愿度众生,有这样的事情。没有说许愿,许个愿,我满愿了就去还愿。
所谓佛教说还愿,你要去行,身体力行,你发菩提心了这要去做,这都不是原先佛教那种本质的东西。所以你要有智慧去选择,要有这个智慧具足,你修学当中就能够以无我而修,你就不会怪异标榜你是佛,是菩萨;也不会给别人贴封,那个是什么再来。
常常有些人说某大德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我说那你是阿弥陀佛再来喽?你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你怎么知道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呢?你境界肯定比他高,你才会知道他是菩萨再来。我说我凡夫肉眼,我看不出来他是什么再来。再来肯定是再来,是不是这样?我们过去世不知道做什么,现在来了嘛。那我们不知道他什么再来,你怎么可以给他贴封是什么再来,这样无形当中就有一种我执我相修行。
...查看更多什么是法相呢?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法身好比道的法则法身法相包含分身,分身也反包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