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袈裟

"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什么是袈裟_袈裟图片_袈裟怎么穿

什么是袈裟_袈裟图片_袈裟怎么穿

袈裟下的承诺,那一年我出家了
袈裟下的承诺,那一年我出家了 袈裟下的承诺,那一年我出家了


那年我出家了!

带着佛陀的祈盼承诺

带着弘法的大愿,心怀人间净土的宿愿

九朝天子命,十世状元才,

今生遇正法,披得福田衣。

选择了一条清净无悔的路

是宿世因缘

也许是对佛陀的许诺

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我期待人间的佛国

若以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

修行是一种心境体验

是对众生脱离苦海的一个展现

是表法,是示现

多少个深夜,为众生为佛事我深夜无眠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因为佛法以灯传灯

续佛法身慧命

出家为人天师表

多少个深夜,我坐禅加行忏悔

检讨自身的不足,只因一字之师,一句之师,一时之师,一世之师,都要尊敬如父。

所以袈裟有多少重量

无法估计

是三世如来衣

赞叹无量功德

一等人出烦恼之家,

二等人出两扇门之家,

三等人出家是为搬家

袈裟下的承诺,那一年我出家了


虽然出家

要出三界之家

常生惭愧心

忍辱波羅蜜最上最第一

一修人我不计较,

二修彼此不比较 。

三修处事有礼貌,

四修见人多微笑 。

五修吃亏不要紧,

六修待人要厚道 。

七修清净无烦恼,

八修口中常说好 。

九修所见皆君子,

十修一起成佛道 。

人人若能实十修,

何处逍遥不净土。

出家饭难吃,三宝衣难穿

出家实实不易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当勤精进,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管好这颗心,入信起修最是关健

楞严法华圆顿法门大乘最上最聖

了悟生死当下即悟上乘第一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袈裟下

远离世俗

远离了喧嚣愦闹

让人把一切看破

袈裟下

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佛法博大精深

犹如海洋

让我感激涕泪恸哭,悲辛交集

我唯有尽此一片赤诚,报答佛的恩情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每个出家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跟义务

弘法是家务

利生是事业

有一番修行

才能把佛法传扬下去

念念为众生,心心为佛事

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出家路艰难,世间谁难没有出家难

除了生死,不过都是闲事已!

肩上扛着很重的担子

每走一步都要很小心

这需要很大的决心跟毅力

而不是世俗的眼光中

逃避红尘去躲懒偷安

但愿众失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

佛法是积极的进取而不是消极

佛法是出世也是入世

佛法是不二法门

人生最怕失去方向座标

今生已有目标

就不要辜负世尊的教诲

受戒是一条清净的路

不管路有多长多远

都要无条件的走下去

超越自我

学佛菩萨的品质

袈裟下

少欲知足 ,持戒精行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严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内在的法喜

持戒是一条无上的路

是走出轮回的路

是佛陀的伟大慈悲

不知怎样用语言去描述

只有用心去体会!

南無阿弥陀佛!


...查看更多
袈裟的具体介绍是什么
袈裟的具体介绍是什么

袈裟的具体介绍是什么

袈裟是很多的人都知道的,我们在寺庙和电视剧、电影中都有见过,那么我们也会发现,袈裟的颜色是不同的,那么袈裟之间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

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

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佛门中的智慧对我们的修行、生活、工作和身心都是有很好的帮助,所以师兄在修行的时候,首先就是要知道修行的方法,以及能够坚持每天念诵感悟,这样修行和感悟的效果才会更加的好。

...查看更多
袈裟的由来与意义
袈裟的由来与意义

袈裟的由来与意义

袈裟,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便是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衣服。然而,袈裟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它是为求解脱之人所穿法服,因而有着「善哉解脱服」之称;它更有着自利、利他的种种功德,所以也叫做福田衣。袈裟上的条纹有如田地一般,正是其代表「福田」的象征──田地有生长的意义,代表了佛法的利己利人、种种功德的相互滋长。  根据《四分律》的记载,佛陀曾经告诉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皆会给予守护。  袈裟所具的功德利益  在佛经中,赞叹袈裟的功德不胜枚举,以下列举袈裟五德、十利:  袈裟五德  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其念中,敬心尊重,必得三乘授记。  二、天龙鬼等能敬此袈裟少分,得三乘不退。  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  四、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寻生慈心。  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  袈裟十利  一者,能覆其身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  二者,远离寒热及以蚊虻恶兽毒虫,安隐修道。  三者,亦现沙门出家相貌,见者欢喜远离邪心。  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宝幢之相,尊重敬礼得生梵天

袈裟的由来与意义

。  五者,着袈裟时生宝塔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  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  七者,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故。  八者,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  九者,袈裟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  十者,袈裟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  此外,「配戴袈裟」也具有免难消灾的效果。此例源于大鹏金翅鸟啖龙的起源:金翅鸟俗谓大鹏鸟,专门吃龙,每日必食大龙一条,小龙五百条才得饱足。所以金翅鸟每天都用它的翅膀打开海水,捉龙而食。龙王求救于世尊,佛以袈裟赠与龙王,教其及眷属各披袈裟一丝,便可避免金翅鸟捉食之难。金翅鸟看见龙身上有袈裟,都不敢捉食,便也饿着肚子跑去向世尊求救。佛嘱咐其勿捉龙食,而敕声闻弟子每于用斋时,施食金翅鸟甘露法食。故现今侍者施食偈言:「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即导源于此。  善法功德力不可思议:诸佛、菩萨、一切三乘圣者所成的无漏功德法、经典,或佛遗留的威仪、戒律、袈裟、舍利等,这些都名善法。所以乃至披一缕的袈裟,就可消灾增福;若诵经典,或供养,或佩戴身上,就可免种种灾难,成种种功德。...查看更多
袈裟的含义是什么
袈裟的含义是什么

佛门中的术语、事物、服饰都是有一定的含义,对我们的修行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师兄知道什么是袈裟吗?它具体的含义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

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袈裟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当我们能够坚持去修行佛法的时候,就是能够知道其它佛门中的智慧是什么,所以为了我们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含义,师兄还是要多多用心的去感悟佛经中的内容是什么。

...查看更多
结语

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