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菩提心

"

《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_菩提心的功德_菩提心是什么意思_菩提心图片

什么是菩提心_菩提心的功德_菩提心是什么意思_菩提心图片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一讲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一讲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一讲这次我主要针对修心中心法的初修者,或修了一个阶段的同修,作一些开示,讲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另外对元音上师的某些开示做一些补充解释. 如果你想从教理的信服进而做实际的修行,需要有明师的引进和指点,这是因为若不知方法,便是盲修或杂修;若不知层次,便是落于骄狂,而不切实际。有了明师的引进和指点,始可不致于浪费时间,也不致于造成背道而驰的悲剧。 修行的层次分成: 人乘,天乘,声闻缘觉乘,菩萨乘,佛乘。 或:人道,天道,解脱道,菩萨道,佛道。 修行的次第分成: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证道。 严格来说,每个修行的层次都分五个次第。在修行的过程中,从第一层次开始,把每个层次的前三个次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好,便可进入下一个层次,而不必等修道,证道圆满后才修下一个层次。修道,证道可在下一个层次的资粮道,加行道中逐渐完成,否则,如果把每个的层次的五个次第都修完才修下一个层次,不是不可以,但是会走许多弯路。 1.人乘 五戒是人乘修习的资粮道和加行道,没有守到五戒就没有做人的资格,五戒守的比较圆满的话,下世便可五福临门:富、贵、长寿、健康、好德。 2.天乘 十善业是天乘修习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包括身业(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意业(不贪,不瞋,不痴)。这里介绍一下十善:①不杀生而行放生、求生、护生可培养慈爱之心、保护生态平衡 ②不偷盗而行施舍,减少犯罪率,发展慈善事业,减少贫富差距和 社会矛盾。 ③不邪淫而家庭和睦,减少离婚率,提高婚姻质量。 ④不妄语而说诚实语。⑤不绮语而说质直语。⑥不两舌而说调解语。⑦不恶口而说柔软语,以上四条可使人相互信任,增进友情。 ⑧不贪而知足。⑨不嗔而慈悲。以上两条可使人心理健康、幸福、快乐。⑩不痴而明因果。这条是以上九条的理论依据。 对因果不虚确证无疑是人天乘的见道位。人天乘相信因果,行善积德,求来世富贵或升天享乐之果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一讲

。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习四禅八定可获色界和无色界之果。 人天乘是声闻缘觉乘的基础,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人天福报,没有闲暇圆满的人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修习解脱道。3.声闻缘觉乘(解脱道)。修出离心是声闻缘觉乘的加行之一,所谓出离心是出离三界,解脱六道轮回的决心。 出离心不仅仅是对三恶道和人道之苦苦的恐惧而生起的,也是对人间的富贵、欲界天人的快乐、色界天人禅定的喜悦,以及无色界众生安住空境的无明状态的无常,有透彻的了解和体证,才能真正的生起坚定的出离心。 修习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共同加行,是修习解脱道的必修课。有了出离心后,便可依三十七道品修习,破除贪、瞋、痴、疑、慢、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破除我见,消除我执,证入涅槃。 4.菩萨乘。菩萨乘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凡夫菩萨,一种是入圣位菩萨。所谓凡夫菩萨就是大心凡夫,这种修行人有了出离心以后,再修习菩提心发起广度众生的大愿,但是他们还是没有证入初果(须陀洹果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初果以上的圣人发起菩提心,行菩萨道,叫做入圣位菩萨。修习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共同加行,是修习菩萨道的必修课。 5.佛乘,简单讲就是明心见性之后,从体起用,便是佛乘。以上五乘可参考元音上师的文章《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一文的解释。


...查看更多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六讲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六讲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六讲菩萨了知到人世间是一张互感互动的缘起之网,认识到慈悲的力量以及世间苦乐的根源之后,他们修习自他交换来对治爱执自己,不愿利他的错误习性。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说:“失败亏损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亲眼目睹遭受病痛、饥渴等痛苦的众生,或者于自前观想一个为痛苦所逼迫的众生之后自己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安乐、善妙、身体、受用以及善根等犹如脱下衣服给其穿上般地施予他,向内吸气时,观想他所有的一切痛苦吸入体内而自己承担,由此他已离苦得乐。此施受法应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之间次第观修。在实际生活中自己遇到不如意及痛苦时也应同样观想三界轮回之中有许许多多感受如此痛苦的众生,所有这些众生是多么可怜,愿他们的一切痛苦成熟于我的身上,所有的这些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内心深处如是反复观修。如果自己享有幸福快乐等,则观想:以我的这份安乐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此自他相换菩提心是所有趋入大乘道者所应修持的无倒究竟精要,相续中真实地生起一次此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可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从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生于地狱拉马车时,与同伴嘎玛热巴一同拉地狱的马车,因它们俩力气很小拉不动马车,狱卒们便用炽燃的兵器捶打、猛击它们,极其痛苦。当时它想:我们俩拉马车也无法拉动,与其共同感受痛苦,不如我独自拉车承担痛苦,让它获得安乐。于是它告诉狱卒们:“请将同伴的绳子拴在我的颈项上,由我单独拉马车。”狱卒愤怒地说:“众生感受各自的业力谁有办法改变。”说完又用铁锤击打它的头,结果以其善心力,它从地狱转生到天境。经中说这是世尊在因地时真实利他的开端。 二、观修菩提心之所缘境 由上已知,必须缘众生发起利他心,方可入安乐之道。但仅是利他心,人天善法亦有,在凡夫地位要使这利他善心发展至极,产生世俗行愿菩提心,方能趋入大乘道。一般慈善心所缘的对象有限,或为一人,或为一家,或为一国,或为全人类,所缘境推至无限,则是遍缘法界一切有情;又一般慈善心所予众生之利,或为今生衣食的丰足,或是来生善趣的安乐,或是小乘寂灭的解脱,而所予之利臻于究竟,应是安置众生于最安乐的佛地;另一方面,为了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地利他,必须发愿自己求证无上菩提。这几方面和合起来便是愿菩提心的体相。《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一般善心有量、有限,而愿菩提心的生起使这善心之光伸展至于无限,犹如日光普照世界,菩提心摄护整个世间一切有缘的众生。一旦善心质变而升华成大菩提心,从此之后,此发心的补特伽罗便进入无比庄严的大乘佛法殿堂之门,以愿菩提心摄持行善法便入大乘资粮道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六讲

。在一念菩提心中将显现度生的无量大愿,由其推动将产生浩瀚如海、波澜壮阔的菩萨大行,由此无量福慧二资必将成就佛的色身、法身。所以生起无缘的愿菩提心当下即成为佛子。《入行论》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苦。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经中即说虽然未学习胜行,然有此菩提心,便名菩萨。


...查看更多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五讲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五讲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五讲俗语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此话深有意味。我们来到人间,就要逐渐在各种环境之中与各种人发生关系,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而单独地自生自长。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最基本的生存物质来说,我们所食之饭、所穿之衣,需要经过农民的耕作、工人的制造、商业的运输等各项工序方才能够获得,若要细分便会发现仅一衣一饭也是无量因缘(条件)和合的产物,乃至任一生活物资、所要成就的任一事都要依靠社会各行业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方才成办。所以在这个世间生存,要想脱离整个人类,要想脱离这张互感互动的缘起之网根本不可能也是无法想象的。 稍作观察就能感觉到,就在当下,我们每个人即处身于宇宙人生的这张缘起互感互动之网中,宇宙纷呈万象,关联着我们生存的方方面面,我们与周围的一切何曾脱离了哪怕是一杀那?!既然人如鱼不能离开水般不能脱离环境,人与人相处,共同生活、学习、工作,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业缘关系。我们与人接触中,时时都在进行行为、语言、思想方面的交流。在相处时,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关怀他人,以爱心来利他,必然会得到对方对我们的感激;如果我们以害心损人利己,得到的必然是对方对我们的嗔怒与反击。这是一个法则:凡是我们对他人有所付出,有所奉献,我们必然会因此而获益;反过来,我们以自私心损人利己,则一切后果最终会落在我们头上,损害自己。比如对他人慷慨布施,解人之急、济人之危,受施者将会感恩图报,将来在各方面对自身都成顺缘。从更远的因果来看,自己将因此得到财富圆满的善报。而真正以爱心保护众生,将来在自己困难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更远的自己将会得到长寿、健康的善报。 在家庭中,我们与家中的每一成员都有相应的一种关系,爱他、利他是使关系和谐的根本因素。如在家中真正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父母尽孝,对子女尽慈,对兄长尽悌,对弟妹尽友,这样自己将会处在顺缘具足的氛围中,感受融融的亲情,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温馨。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在家里,对亲人也不会奉献爱心,因为没有给予,便不可能获得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五讲

。若是对妻儿老小都漠不关心,自然会使得家庭亲情淡薄,障碍丛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只替自己着想的自私自利者,谁也不愿接近,这样他会失去一切的助缘,必然使内心处于暗淡、压抑的精神状态之中。心已如此卑劣,又如何有安乐可言。全知麦彭仁波切说:“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去助伴若僵尸。” 二、观察慈悲的力量进一步看,慈悲是无尽的宝藏。在慈悲中自然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与力量,通过爱他、利他就能将其引发出来。以母爱为例,当一个女子成为母亲之后,由于母爱的萌发,在她身心上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母爱的驱动下,年青的母亲自然会发挥出内在的智慧和德性。她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身体的每一个变化、心理的每一种感受、要求都极其敏感。真纯的爱使得母子心心相印,孩子稍有不适,母亲便能觉察。这种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外在所能赋予的,而是在慈悲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在慈悲心的作用下,母亲自然会有抚养孩子的许多善巧方便。又由慈悲,母亲伟大的德性得以发展,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己,完全无私地奉献,只要对孩子好,能让孩子得到安乐,自己甘愿忍受一切困苦。从母爱的例子我们应当了解,人真正成长的标志在于其内在爱心的发展!在爱心的沐浴之下,会使我们的智慧和德性得以发展。领导只有真正地以爱心关怀下属,才会发展领导智慧,才能得到下属的爱戴和拥护,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 三、观察世间苦乐的根源 再放远目光,分析世间一切苦乐的来源,其理也是如此。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爱执自己,不愿利他,我们才心生无量的烦恼,由烦恼造业,便产生了欲、色、无色界一切的痛苦。所以执爱自己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反之,因为我们生起过爱他的心,才会对他人布施、救护、忍辱、爱语等,由此才有财富圆满、健康长寿等的世间安乐。所以爱执众生是一切安乐的源泉。这一点通过凡夫与佛陀的对比,便可明显了知。我们自无始以来一直为自利而劳碌,时时刻刻追逐不休,但结果却仍然在无尽苦海中轮回,并且如果不断这种自爱的习气,将永无休止地在三界中备受煎熬。而诸佛正是由于往昔认识到这一殊胜的方便,唯以利他为性,所以诸佛早已成道,获大自在。寂天菩萨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弥勒经观庄严论》云:“凡愚勤求自利乐,唯得少分转趋苦,恒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圆满证涅槃。”《佛子行三十七颂》说:“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由此自乐与他苦,确当交换佛子行。”我们认识此等之理后,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以前我们只知爱护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损害,今后应当舍弃自己,唯一爱护他人。以前我们视众生如怨敌,值遇众生时唯造罪业,今后我们应视众生为无比珍贵的如意宝,即使众生加害自己也应欢喜承受,并感激众生成就自己的忍辱功德。


...查看更多
用菩提心契佛心
用菩提心契佛心 用菩提心契佛心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无着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当年,慧能大师作偈云: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超脱物外、超越自我,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平常心

用菩提心契佛心

。平常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


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禅师也说过一句话: 平常心是道。 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有人请教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 困来睡觉,饿来吃饭。 人家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么就是修行了呢,于是再问。禅师说:每个人是在吃饭,但是不好好吃饭,千般计较;每个人是在睡觉,但是不好好睡觉,百般思虑。

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是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禅师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消除杂念,不要去想得了又如何,失去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奥地利女孩韦格,天生丽质,聪慧可人。她在一所大学专修油画,男友为她筹备个人画展。当出现经济危机时,男友鼓励她参加世界小姐选美,因为初赛的奖金高达 5000美元。她去了,而且一路选到了拉斯维加斯。她成了1987年度的世界小姐。韦格想开画展,可她已经不需要画展了;韦格想和男友浪漫缠绵,可她也不缺少浪漫了。身为世界小姐,她一下子站在了荣耀和财富的顶端。当她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患上了一种名叫克里曼特的综合症。这种病症的最大危机在于,双眼视力逐渐衰竭,直至失明。韦格几乎是绝望地陷入黑暗之中了。

消息传出,一位名叫帕迪的南非小男孩给她寄来了一包土,说他们那里的人用此治病。韦格不相信那包土,怀着姑且一试的想法用了,奇迹却发生了,她康复了。后来,韦格嫁给一个美国富翁。后来她又离婚了。她先后嫁了六次,可是没有一个男人令她倾心。最后,她自杀了。

痛苦源于执着,放下产生快乐。人生有太多的欲望,不懂得放下只能与忧愁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人生有太多的诱惑,不懂得放下只能在诱惑的旋涡中丧生。人生要过得有意义,需要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无着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有一位修行非常高的老和尚,收养了一条流浪狗,每天都要在傍晚喂食。老和尚在为狗送饭的同时,总是念念有词地唤着: 放下!放下!

徒弟们觉得很奇怪,就问: 您为什么总是说’放下’呢? 老和尚不语,让他们自己去悟。徒弟们就观察老和尚,终于发现:每天当师父喂完狗后,就不再读经了,而是自己到院中打打太极拳、悠闲地散散步或者看看日落,惬意地享受生活。

徒弟把观察的收获告诉了师父,老和尚微笑地点点头说: 你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在叫狗的时候,也是叫自己’放下’,让自己放下许多事情。因为人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经很好了。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会为了蝇头小利耿耿于怀,会为了一些冲突和矛盾彻夜难眠。要想从苦难中解脱,就要超越个人的存在,拥有一颗无着心,无着心便是没烦恼的状态。《金刚经》上说, 应生无所住心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对于事事无着的人而言,内心是 虚空 的,所以大肚能容,没有偏袒,不必执求。

大珠慧海师曾言: 本自无缚,不问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佛家又云: 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 面对贪嗔痴及诸烦恼时,我们能够悠游法界,心灵自由,就会当下自在。


...查看更多
结语

什么是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