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佛学术语,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法身:代表着佛法,绝对真理,也指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佛性,法身不现。报身:经过艰苦修行,证得真理而成佛,他是佛的一种客观存在相,行态圆满福态,极为高大,常为诸菩萨说法,报身时隐时现。化身:是佛的变化身,佛为了教化众生,可现为六道众生,以各种生命形式显现,活佛就是佛以人体的形式显现来教化众生。
三种念佛与念三身佛
《观无量寿佛经》侧重观想念佛,若观想力弱,才执持名号,可保下品往生;《阿弥陀经》侧重持名念佛,经由持名念佛,不必借助观想,直达一心不乱,由“事一心”自然流入“理一心”。此“理一心”即是“实相念佛”之异称,因为实相念佛不但是一种念佛方法,而且是念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理一心”。
无论怎么念佛,都是念三身佛。观想念佛,念报、化佛。实相念佛,念法身佛。持名念佛,若得力,直达一心不乱,便是念法身佛;若不得力,也能种下往生净土之善根
从契机的角度讲,观想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无有高下,契机则妙。上根利智人,实相念佛容易成就。上、中根人,观想念佛容易成就。持名念佛,简便易行,三根普被,利钝皆收。
...查看更多三种念佛与念三身佛
《观无量寿佛经》侧重观想念佛,若观想力弱,才执持名号,可保下品往生;《阿弥陀经》侧重持名念佛,经由持名念佛,不必借助观想,直达一心不乱,由“事一心”自然流入“理一心”。此“理一心”即是“实相念佛”之异称,因为实相念佛不但是一种念佛方法,而且是念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理一心”。
无论怎么念佛,都是念三身佛。观想念佛,念报、化佛。实相念佛,念法身佛。持名念佛,若得力,直达一心不乱,便是念法身佛;若不得力,也能种下往生净土之善根。
从契机的角度讲,观想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无有高下,契机则妙。上根利智人,实相念佛容易成就。上、中根人,观想念佛容易成就。持名念佛,简便易行,三根普被,利钝皆收
三身,梵文 Trikāyāh,”即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 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由此含义而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而以“三身”的说法影响最大,即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应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
应身佛,佛的三身之一,也称为化身,二乘、凡夫所见身。指佛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随应三界六道不同状况和需要而变现之身,即随缘教化,释迦牟尼佛即是应身佛,又称应化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佛光大辞典》载,“指八相成道之佛,此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随机化现,忽有忽无。”
按中国佛教天台宗的说法,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即应身佛。“毗卢遮那Vairocana”与“卢舍那Locana”都有“光明遍照”的意思,但二佛是有所区别的
佛殿中三身佛的配置情况如下: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和报身佛卢舍那佛也有单独供奉的,虽然远没有释迦佛那么普遍。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主尊即毗卢遮那佛,左为司智慧的文殊菩萨,右为司理德的普贤菩萨,此三尊俗称“华严三圣”,这是借用了《华严经》的说法而把他当作法身佛。佛像为木胎贴金罩漆,妙相庄严,雕刻精美,为明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四川大足石刻中的华严三圣巨像,脚踏窟基,头齐岩沿,身向前倾,高达七米。三圣造型气势庄严,面目慈祥,所披袈裟褶皱,用大块面手法凿成。袍袖下垂至脚,有效地支撑了手臂。而且普贤手中所托一米八高的石塔,重约千斤,历千年而不坠,工艺之高,堪称一绝。
...查看更多
三神佛,即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