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四圣六凡,是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或称十界。其中四类是圣者,六类为凡夫,故称四圣六凡。四圣,超出欲、色、无色三界,脱离生死轮回,已得解脱的四种圣者。还有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
佛教中的四圣六凡,是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或称十界。其中四类是“圣者”,六类为”凡夫”,故称“四圣六凡”。四圣,超出欲、色、无色三界,脱离生死轮回,已得解脱的四种“圣者”。
一、佛。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有自觉(自己已经觉悟)、觉他(能令他人觉悟)、觉行圆满(自己的觉悟达到了究竟圆满)三种含义。具此三觉名之为佛,如释迦牟经佛、阿弥陀佛等。佛教以佛为四圣中最高者,谓对宇宙间一切事理无不通达明了。学佛成佛是佛教徒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二、菩萨。著提萨埵的略称,意为“觉有情”或“大道心众生”。即觉悟的有情,有自觉、觉他两种含义,但缺“觉行圆满”。故次于佛。佛和菩萨皆是大乘圣者。
三、缘觉。辟支迦佛陀之意译,亦作“独觉”或辟支佛。据佛教解释,多出在无佛之世。因根性较利,自己观察当前事缘而能悟道,故名缘觉。又因不待师友指点,自然悟道,亦称“独觉”。在三乘中属中乘圣者。
四、声闻。意为听闻佛陀言教的觉悟者。声闻,一般又可分为四级,即须陀洹果、斯陀江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通称为四果圣人,以阿罗汉为最高。在三乘中属小乘圣者。
六凡,三界内的六种凡夫众生。虽同为凡夫,但因善恶业果境地的不同,又分为六种,名为六凡,亦称六道天道。即天界众生。有三界二十八重天
欲界以上有四禅十八天,名为“色界天”,因没有男女情欲,只有色相庄严,故名色界。四禅中初、二、三禅各有三天,四禅有九天,合为十八天。
色界之外另有四重,名“无色界天”。因没有色身形相,故名无色界。它只有精神心识的存在,通常还都处在寂静定境,故又名“四无色定”,也称“四空天”。
二、人道。指人类众生。诸佛贤圣多出在人间。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辦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能明理祛惑,转凡成圣。
三、阿修罗道。属于非天道,是一种大力鬼神,有神通和威力而无德,统率夜又、罗刹等,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
四、畜生道。包括牛羊豕马及一切虫禽兽等。此等众生,生活住处多受自然的支配,无改造环境的能力。有的依附人类生活,如牛羊鸡犬等;有的弱肉强食,如虎狼之于獐兔,鹰之于雀虫。
五、饿鬼道。是一种孤贫潦倒受苦之鬼,经常处在饥渴历千百年不闻浆水之声者,常受饿渴痛苦,故名饿鬼。
六、地狱道。即地下牢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
佛教认为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奉行上品十善业,修四弹定及四空定等,可分别生三界诸天道:修五戒或中品十善业可生人道:作下品十善业可生于阿修罗道;作下品十恶业者,多堕畜生道;造中品十恶业者堕于饿鬼道;造上品十恶业及五逆罪者,即于地狱道。
看完佛教的四圣六凡后便可明白,修佛者虽然全希望自己可以得四圣福佑,但同时也要注意严于律己,千万不要道貌岸然。人即使高明到极致可欺骗终生,但却欺骗不了内心还有满天神佛。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今日种下的因早已埋下了日后之果,所以要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天注定,而是由己决定。
...查看更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解】此空缘觉法界。法界有十,六凡之外,尚有四圣。四圣者:佛法界,菩萨法界,辟支佛法界(亦云缘觉法界),阿罗汉法界(亦云声闻法界);此缘觉法界。缘觉者:顺逆观察十二因缘,而得觉悟,克证无生之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先顺观流转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支连环钩锁,相续不断,而成三世轮回。无明者:无所明了,即迷惑心,昏迷无智,于理不明。由无明故缘行,行即业行,依迷惑心,所造之善恶不动,种种业行,此即过去世惑业二支因,依因必定感果,感现在世识等五支苦果,即行缘识等:识即第八阿赖耶识(译云含藏识、含藏根身器界种子),而为总报主,依业受报;在众生分上,去后来先作主翁,投胎时,此识先来,舍报时,此识后去,此识即指投胎时第八识。识缘名色者:既已投胎,即有胎中之名色,名即心也,心无形相,但有其名,色即父母精血和合之色;初七名羯罗蓝(凝滑),二七遏蒲昙(如胞),三七蔽尸(软肉),四七羯南(硬肉),五七五官,六七形位,七七人相具足,皆属色摄;中有灵知,乃属心摄。名色缘六入者:六入即六根,根有入尘之功能,又根能吸入尘境,故名为入。此当出胎六根完具之位。六入缘触者:触即孩童时六根但能触对前尘,受力不强。触缘受者:年稍长大,即知领受一切尘境,此即依过去世无明与行,二支惑业之因,感现在世五支苦果。复由现在世,果上再种因,依因再感果,即受缘爱等:年既长成,六根受六尘之境,心生迷惑,不了诸法如幻,而起分别贪爱之心。此爱即生死根本,若无贪爱之惑,那能造业,既无惑业之因,安受苦报之果。汝我诸人,欲求离苦,欲了生死,就要从当人意根用工夫,不起分别,能断贪爱,为惟一方法。爱字范围极大,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皆爱摄。喜,即成我所爱,故生喜;怒,即夺我所爱,故生怒;哀,即丧我所爱,故生哀;乐,即享我所爱,故生乐;恶,即违我所爱,故生恶;欲,即顺我所爱,故生欲;七情之怒、哀、恶,一一无不是爱。爱缘取者:年龄愈长,智识愈开,既爱一切尘境,则必多方设法而取之;爱取皆是惑。既然欲取,必成所作之业,故曰取缘有;有即是业。此三支,为现在世惑业三支因,再感未来世二支苦果。有缘生者:既有善恶不动诸业,必定依业受生,语云:临终一切带不去,只有善恶业随身,一切众生,无不是依业受报。如修上上品十善之业(身三善业: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业: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三善果:不贪、不嗔、不痴),及修出世禅定不动之业者,或证圣果,了脱生死,或生佛国;及修世间禅定不动之业者,乃生第六天以上,色界诸天。如修上品十善,无有禅定不动之业者,但生六欲诸天。如修下品十善,则生阿修罗道。如持五戒,则生人间。如造十恶(身口意业与十善相反)五逆,毁谤正法,则生地狱。如不圆造十恶,或生饿鬼畜生。何以证之?正当人死之时可验,经云:佛顶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畜生)在两膝,地狱脚底出;可验一生善恶。善者,临命终时,从下身先冷上来,暖气到顶门方尽,顶门最后冷,其八识从顶门而出。生天者,从眼而出,眼最后冷。生人道者,从心而出。生饿鬼者,从腹脐而出。生畜生者,从两膝而出。生地狱者,从脚底心而出,倒悬其头,入于地狱。若约人道,既已有生,必有老死,故曰生缘老死。此二支,属未来世苦果。十二支合论,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十二支循环不绝,流转无穷,即成无边生死,故名流转门。又十二支不出惑业苦三道,颂曰:无明爱取三烦恼(即惑道、烦恼是迷惑故),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惑业苦三,相续不断,不能出离三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六天以下及五趣,未能离欲,故名欲界。六天以上,共有十八天,虽然离欲,尚有形色,故名色界。四空四天,灭色归空,并形色亦无,故名无色界。此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并五趣,如牢狱,如火宅,无不是苦。凡夫之人,贪恋三界,以苦为乐。缘觉之人,闻说十二因缘之法,顺观之,乃知无明为生苦之因,辗转相生,无有穷已。后逆观还灭门,乃知无明一灭,则行等十一支俱灭,无惑不造业,无业则众苦自息。由是发心断无明,如砍树者,从根下手,不向枝叶上用功,故称利根。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证涅槃。文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四句,即空流转还灭二门
十法界的定义:六凡四圣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
另外,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因缘果报。
一、六凡 (由于我们在前面几节中叙述过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在这里只将业报的内容简说。)
1、地狱界
造上品十恶业,尤其是五无间罪的众生,便堕入地狱受报。五无间罪又称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以及破僧团和合的重罪。十恶是指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及邪见。地狱之苦,好比一个羸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永无止息。
2、饿鬼界
造下品十恶业(作已能悔,称为下品),或悭贪、嫉妒、谄媚、欺诳,乃至饥渴而死的,即堕饿鬼道。如何度化鬼道众生呢?可以备办简单的素菜素果,以佛门的诵经持咒来利益它,千万不要宰杀牲畜来祭祀,以免增加他们的罪业。
3、畜生界
造中品十恶业者(不明因果而造恶,但事后稍悔),便堕入此道。例如布施不净物、邪淫、犯戒偷窃、负债不还、杀生、或毁骂恼害有情等,便得畜生报。例如《辩意长者子经》中就指出会堕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盗罪、负债不还、喜欢杀生、不喜听闻经法,以及造作种种因缘阻挠他人办法会等。畜生的生存范围,除了人道之外,遍于五道,其种类也最多。一般说“披毛戴角,鳞甲羽毛”,披毛指走兽,戴角如牛羊,鳞甲如鱼,羽毛为飞禽。根据佛经记载,最大的鸟是金翅鸟,最大的兽是龙,最大的鱼是摩竭鱼;寿命最长的是龙,可长达一中劫,最短的是蜉蝣,朝生夕死。畜生最大的痛苦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因此常处于恐怖中,或为人驱使、鞭挞而劳役不停。 4、阿修罗界
阿修罗生前虽行下品十善,但因为瞋恚、我慢、猜疑心过重,因此不能升天,并且怀有怖畏心。阿修罗常常嫉妒佛陀说法,如佛为天人说四念处时,阿修罗则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则说三十八道品。又因为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常兴兵与天道的帝释天作战,想要占领天的住处。《楞严经》卷九记载,阿修罗分布于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湿、化四种受生方式。
5、人界
人者,忍也,因为能忍世界的种种苦乐,因此名忍。六道中,人身最为难得,《阿含经》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人道是五趣升沉的枢纽,因为人道苦乐参半,又有因缘得闻佛法,因此知道积善修福得以升天,乃至修得圣果,但也有恶性难改,造十恶业而下堕地狱、饿鬼、畜生者。地狱、饿鬼、畜生等众生则受苦无间,无暇修善;天界的众生则沈溺于享乐之中,不知要继续修持善法。因此佛经上说,人间有三种殊胜,为其它五道众生所不及,即记忆力强、勇猛精进、清净梵行。能保有人身,如“盲龟浮木”,最为难得。
持守五戒,以及实践中品的十善业,是得人身的原因。五戒的前四戒是杀、盗、淫、妄,属性戒,无论受戒与否,一旦违犯,便须受业报,第五戒是不饮酒,属遮戒,喝酒本身虽然不造恶,但是酒能乱性,使人容易触犯前四戒,因此必须制止。
6、天界
天界上品十善即可生此,天界有四事胜于其它众生,即身胜、寿胜、定胜与乐胜。虽然如此,天人寿尽时会有“五衰相现”,而后依据过去世所造作的业力,牵引下堕受苦,并且继续轮回。
除此以外,世界快要毁灭时,天界也会受到波及,即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即使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经过八万大劫后,仍然难逃成住坏空的命运。因此,天界虽然殊胜,但是也不是究竟安乐的地方。
二、四圣
1、声闻界
声闻,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所修行证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罗汉。阿罗汉为小乘的究竟果位。
初果,音译须陀洹,意译预流、逆流,意思为逆生死的瀑流而预入圣者的果位。初果圣者修不净、慈悲、缘起、无我,数息等五停心观,然后观苦、集、灭、道四圣谛,经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证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入三恶趣。因为初果的烦恼如同大树被连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须永久轮回,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间”即可。达到初果的条件是: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不违犯五无间罪。
二果,音译斯陀含,意为一来,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来人间受生即可。二果已断尽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痴微薄。 三果,音译阿那含,意为不还,死后直接升往色界或无色界而入涅盘。因为三果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因此不须再来人间受生。 四果,音译阿罗汉,意为无学、无生、杀贼、应供。阿罗汉已经杀尽了一切烦恼贼,无须再来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养,而且已证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称为无学位。
修证声闻果的法门很多,初步为:
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处。 安住于正知正见。
2、缘觉界
缘觉,梵语 p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佛,又名独觉。缘觉是值佛出世时,听闻十二因缘教法(内因缘)而开悟,乐于独居,故称缘觉。独觉则生于无佛出世的时代,观察外界现象的生灭变异(外因缘)而无师自悟,故名独觉。名称虽然不同,不过都是由于观“缘”起法而“觉”悟,因此能破除少分习气,不像阿罗汉习气全存,所以胜于声闻。依据佛经记载,独觉有两种:
部行独觉:指聚合部众而独悟证果的缘觉人。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修声闻乘已证得三果的人,将证得四果时,暂离佛之教法,聚集若干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积足善根功德的觉者。以独居悟道,犹如麟之仅具一角,故称麟角喻独觉。
与声闻相比,缘觉不依善知识而修,因此属于利根。声闻与缘觉合称为二乘,又被称为小乘,因为二者只知利己而无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华会上,才开显“会三归一”,指出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同样回向一佛乘,皆须向佛道精进努力。
3、菩萨界
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 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指“正觉的智能”,萨埵指“有情”,故合译为“觉有情”。也就是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
菩萨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惧众生的难度与佛道的长远。声闻果的求证,利根需要三世,钝根需要六十劫;缘觉果则利根需要四世,钝根需要一百劫
除了慈悲以外,菩萨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的智能,也就是泯除对于世间种种对立现象(主体与客体,物与我等)的执着,而达到无分别智。因此菩萨认为宇宙与我一如,众生与我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佛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之母。
菩萨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一个志愿修学大乘菩萨法门的人,首先要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进不断的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菩萨的实践法门,首重于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而作为菩萨的共同愿行,便是无休止的“四弘誓愿”。
4、佛界
佛,梵语buddha的音译,全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历史上的佛,是指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却是遍满虚空,不生不灭的真理法身,必须具足十住位的菩萨,才能常听到法身演说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
如何能认识法身呢?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因此,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这些教法的僧团,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以人间为主。诸佛从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众生,无一不是在人间。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人间的佛陀,从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但这些都是在实践六波罗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净戒法(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植福田,并且为众生说法(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忍辱波罗蜜);洗钵铺床,教化弟子(精进波罗蜜);禅坐瞑思(禅定波罗蜜);这一切都是证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罗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怀,推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实在是每一位学佛者的目标。
从地狱的苦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瞋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而学佛的八难更显出能接触佛法是多么地难遭难遇。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写照。
学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萨。站在广度众生的利他立场,佛陀常斥责二乘为焦芽败种,意思是有如烧焦的芽,败坏的种子,再也不能成长为大树来庇荫众生。
相反地,菩萨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虽然以般若的智能而知道诸法虚幻不实,却能够不厌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众生,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因此,学佛的弟子应当“发菩提心、走菩萨路、学佛做人、利益众生”,方不枉费这个宝贵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间,才能实践菩萨的悲愿,完成无上的佛道。
...查看更多天台宗合称六道(凡)四圣为十界,又被称为是十法界。十界是佛教中的术语,在佛教中人生观占主要的位置。那什么是六凡四圣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四圣
○佛界:以诸佛三觉之法则,而在诸佛万行具足之境界。
○菩萨界:以菩萨自觉觉他之法则,而在菩萨二行成就之境界。
○缘觉界:以缘觉观因缘之法则,而在缘觉悟真空之境界。
○声闻界:以声闻修四谛之法则,而在声闻证真空之境界。
六凡
○天界:以天上善禅定之法则,而在天乐胜身胜之境界。
○人界:以人中善之法则,而在人苦乐夹杂之境界。
○修罗界:以修罗下善好斗之法则,而在修罗战斗之境界
○饿鬼界:以饿鬼下恶之法则,而在饿鬼饥饿之境界。
○畜生界:以畜生中恶之法则,而在畜生舌啖之境界。
○地狱界:以地狱上恶之法则,而在地狱极苦之境界。
以上就是对六凡四圣的是十界的介绍,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其实十界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程度不一样,所以呈现的界是一样的。
...查看更多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或称十界。其中四类是圣者,六类为凡夫,故称四圣六凡,这个也是比较基本的佛学常识,师兄可以通过修行佛法,慢慢的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