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息观详解

"

数息观在印度话是安那般那,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由于此观法对治散乱和不净观(对治贪欲)一样很有力,所以被称为“二甘露门”这两个甘露之门可以让我们获得禅定,同时,如法的思维可以获得无漏的智慧,所以称为甘露门。它也是我们汉传佛教修行人修定的基本法门。指计算出息(呼气)或入息(吸气)之次数,令心摄于一境,以对治散乱的修持法。为五停心观之一、八念之一、十念之一,与‘不净观’同为初心入道的修法。

数息观详解_数息观如何思维_数息观方法_如何修数息观

数息观详解_数息观如何思维_数息观方法_如何修数息观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对治散乱心的数息观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对治散乱心的数息观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对治散乱心的数息观数息观,梵语为「安那般那」,指出入息的意思,念出入息即是数息观。佛教修禅定方法中,不论大、小乘佛教,都视为最基础、最普遍、最好的入门训练。数息观,包含数、随、止、观、还、净等六门的数息方式,可依行人的选择,从数息、或随息、或止息、或观息等方式,来调伏妄想心。且数息一门,可因数息专注的程度,而进入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等阶段。而数息观是对治初学者的散乱心与妄想心最常用的入门方法,修数息中,可使人心智清明,达到定心、净心、明心的境界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对治散乱心的数息观

。一、数息的重点数息即是数呼吸,把全部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呼吸的感觉上,数出息或数入息皆可以,然以数出息为佳,但不可以出入息同时并数,否则易导至腹中气结。数息不宜紧张,应轻松自在,一心专注。刚开始数呼吸时,通常出息长、入息短,我们呼吸时,入息不要用力,而用心于出息上。入息时,轻轻的吸气;吐气时,巧妙地应用长呼气,把在心中的执着,透过吐气排出体外。做出入息时,必须一边想一边做。吸气时,观想气从鼻孔进入,经喉头、咽喉、胸腔、肺部,流入丹田(下腹部);呼气时,观想气从丹田、肺部、咽喉、喉头、鼻孔,吐出体外。如此的呼吸,可使下腹部的呼吸充实,使肺部的气体交换顺利,全身的血液回圈通畅。呼吸时,尽量拉吐气,藉由吐气的作用,把滞留在体内种种驳杂除净,使大量氧气流回脑部静脉血中,增加细胞功能,使精神健全、活泼。数息时,也可以「入息有、出息无」来观,因不念息的有无,方能得道。当你学会上述的呼吸法后,可以开始数息了,每次感觉气从鼻孔出去的时候,数一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到十为一个回圈,数到十以后,再从一开始。数息时,数字要字字不断,绵绵相续,不可夹杂。刚开始时,呼气和吸气都很短,因为身心并未放松、平静。观察一阵子后,呼吸会逐渐拉长,身体也会越来越放松、舒适。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语言或概念来描述你的任何观察,例如:「我在呼气」、「气很长」、「气很短」。当有任何想法、回忆、声音、香气、味道浮出时,全部不予理会。一旦发现心已经离开所缘境(呼吸),就要立刻拉回来,重新专注在你的呼吸的息上。{28} 2004.05.10女众在学习数息观时,呼吸可以专注于鼻端上。专注的方式,如同(1)木匠锯木头时看前方的线,而不看锯齿如何上下移动;呼吸时只注意鼻端,而不管气息如何进出体内。(2)守门人:注意人们进出门口,而不管这些人的形形色色。故只注意鼻端,而不管脑海浮出什么念头。(3)农夫:午睡醒来不见牛群,就会直接到河边去找,而不到其他处。故呼吸越来越细,难以感觉时,只要深呼吸几次,便可感觉到鼻端的气息出入。 当我们把注意力调在呼吸时,就能注意到身体很多微细变化,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身念处」;鼻端则成为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视窗。当气息吸进时,它成为身体一部分;气息呼出时又成为外界一部分,此种感觉即是「受念处」。注意呼吸时,心念也同时摆脱了回忆、忧虑、计画的束缚,而能时时在每个呼吸的当下,即是「心念处」。从呼吸的出入中,进而体会出息的长短与念头的关系,了解其中的生灭无常与虚妄不实,即是「法念处」。故数息中,是可以兼修四念处的。若无法数息的人,则可随息或观息,只要随着呼吸的出入,知道出息、入息就好,不要去记忆出息和入息,单纯的知道现在是出息、现在是入息即可。有人问,数息中如何念息可以得道?我们数息时,只要能如实从一到十,慢慢地数息,久而久之,心平静下来,自然可以抑制追求逸乐的心,心自然能安定,等身心调和后,达到身心一如,而萌发智慧。呼吸不调和之原因?通常有三个原因:1.是杂念、妄想等的障碍浮现,使心不能专注。2.不会数息,造成心念无法安住。3.数息时,不够诚意热衷,致使心息不易调合。经典提到:数息不能成就,有四个原因?1.念生死校计:数息时,念头无法专注,想东想西,故不得息。2.饮食多故:平时饮食过量,致使不能久坐,骨节尽痛。3.疲极之故:身体劳累,就会身重、意朦胧,想睡眠。4.不得更坐罪相:打坐时,抱怨坐的场所不好,故不得一息。心念专注在数息上,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即是「止」;心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观」;若能止观双运,修习久了,心中妄念顿消,定境现前,身心就会轻安舒适了。{29}2004.05.11...查看更多
静坐指导 观行法门 数息观
静坐指导 观行法门 数息观 静坐指导 观行法门 数息观 数息之目的「数」,即数数字;「息」,指个人鼻息、气息。修数息观,是将心念靠在气息与数字上,藉以停止心念的迁流与昏暗。一般人的心理,通常有四种病态:第一是妄想心,第二是昏沉,第三是无聊,第四是无记。若将此诸病态去除,不仅可使身体健康、寿命延长,进一步更可使人心智清明、超凡入圣、达到定心、净心、明心之境界,此即为数息观之目的。数息的方法入坐时,调整身体姿势,保持身心平静,安祥自在。并且调匀气息,使出入息微细,通顺、均匀。其方法是先由鼻孔吸气至丹田,再从口中将腹部浊气徐徐吐出,如是返覆三次,气息调匀之后,即可进行数息。修数息时,数出息或入息皆可,然以数出息较佳;但不可出入息同时并数,否则易导致腹中气结。数息不宜紧张,应轻松自在,一心专注,将心念依靠在出入息上,随着出息默数(不数出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十个数字,字字不断,绵绵相续,不可夹杂,错落不清。若气息太短,无法数至十,可数至五或七,待气息较长后,再加至七或十;数字至十为止,即不宜再加,若因妄想而致数字间断,则重头再数。若妄想纷杂,心无法收摄时,可将数字从「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倒数,即可降伏妄想。一般而言,气息有三种病相,皆不可依之修习:第一、 喘相:即出入息时,每一息没有吐尽,尚有部分气息留滞于体内,产生不平衡、不通畅的现象,而形成上气不接下气的喘相。第二、 风相:出入息如打铁之风箱,进出作声。第三、 气相:气息虽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微细、均匀。若依喘相修数,则胸口闷结,头昏脑胀,不易得定;依风相修数,则心识不能集中,散乱难成,不易得定;依气相修数,则疲劳心苦,不易得定。故要修数息前,应先调治此三种病相,使气息通畅、无声、微细、均匀,再修数息。若无法数息,则可观息,就是注意出息和入息,就是要知出知入。所谓知出知入,不是要去记忆出息和入息,只是「知」就好了。知道现在是出、是入,这个知出知入的心要存在

静坐指导 观行法门 数息观

。假使不知出、不知入,心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知出知入,一定能使我们心得到宁静、安定。 数息(观息)可以在静坐中或睡眠前修,但行动时则不宜修习。数息得定境时,若见一切善恶境界,皆不可执着,此为幻识所生;应不取不舍、不忧不喜,应知所有相皆是虚妄,坚住正定,心念专注于数息上,能数之心必须清楚明白、作主,所数之数字须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心念清楚明白即为「观」;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即是「止」。若能止观双运,修习纯熟,心中妄念顿消,定境现前,则身心和悦、轻安舒适。...查看更多
静坐的姿势与数息观
静坐的姿势与数息观

【禅修的方法】

静坐的姿势

初学静坐者,即应养成正确的静坐姿势,如下列所述:

端身正坐,身心放松,面孔保持一丝微笑,头部正直,后颈微靠衣领。

两眼微睁,自然垂目。眼若全开,易生妄想;眼若全闭,容易昏沉,甚至易出现幻觉境界;若无妄想,且无昏沉、幻觉等问题,双眼或开或闭,则无妨碍。

略收下颚,口不可张开,舌尖微抵上颚。

双臂自然下垂。

背部自然平直,不须刻意作力。

双手结金刚定印,即左掌在下,右掌在上,两大拇指尖端微微相接,置于大腿上靠近腹部处。

两足结跏趺坐,左足在上,右足在下为降魔坐,反之则为吉祥坐。双跏趺为最佳之坐姿,全身重心不偏不斜,最安稳持久,修定容易成就。双跏趺若感困难,可采单跏趺,左足在上或在下均可,两足可互相调适。若单跏趺亦感困难,可采如意坐,即一般所谓散盘,两腿相互交叉,如意而坐。初习跏趺坐时,难免双腿酸麻、疼痛,必须经过忍耐练习,假以时日,便能渐入佳境。平日可先由十分钟练习,纯熟后再慢慢增长时间;不可骤然勉强撑持,以免筋骨损伤。练习之初,可用小坐垫将臀部垫高三至四寸,熟练后即可将坐垫除去不用。若筋骨僵硬,可多礼佛忏悔,必有助益。

静坐应注意事项

初学静坐者,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静坐的地点:

初学静坐时,须选择宁静、清净、无人打扰之处为宜。

静坐前,可先嘱咐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磬或弹指,轻声作响,令静坐者闻声出定;静坐时,应防止他人突然触动身体,以免惊吓失定。

颈部勿靠近窗户,因风由窗户隙缝吹入,风势强劲,若直吹颈部,易致风邪。

二、静坐的衣着:

静坐时,因全身毛孔舒张,故应注意保暖;可用盖腿布覆盖两膝,免受风寒。

衣着以宽松、舒适为原则,束身衣物应于静坐前松除。

三、静坐的时间:

除饭后一小时内较不适宜外,其余任何时间皆无妨碍。

四、下坐要点:

不宜骤然下坐。可先轻缓摇动双肩、上身,再搓热双掌,抚摩面部及头部等处;然后轻放双腿,身体徐徐弯下,吐出腹中积气,双手顺着双腿慢慢按摩至脚掌,如是反覆三次,即可起座经行。经行时,先慢后快,可使积气散发,以免滞留体内,发生气结肚胀等毛病。

数息观

佛教中,无论显、密,禅、净诸宗,所教示之三昧、禅定,皆可称为止观法门。止观有小止观、大乘止观、圆顿止观等,欲于短期之中,深入止观之堂奥,实非易事。今依行者之方便,特举止观法门中之「数息观」,为禅修之入门,行者若能精进修习,深心体悟,短期内必可获得良好之效果。

佛教中,无论显、密,禅、净诸宗,所教示之三昧、禅定,皆可称为止观法门。止观有小止观、大乘止观、圆顿止观等,欲于短期之中,深入止观之堂奥,实非易事。今依行者之方便,特举止观法门中之;数息观,为禅修之入门,行者若能精进修习,深心体悟,短期内必可获得良好之效果。

一、数息之目的

;数,即数数字;;息,指个人的鼻息、气息。修数息观,即是随着气息的出入,心中默数数字,将心念靠在数字上,藉以停止心念的妄动与昏闇。一般人的心理,通常有四种病态:妄想、昏沈、无聊、无记。兹将四种病态说明如下:

第一、妄想:即是心念纷杂,善念、恶念,念念迁流,攀缘不止,所谓;心猿意马者是。《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起心动念为决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凡圣之关键,故须修习数息观,止息心念的流转,方能具足定慧,超凡入圣。

第二、昏沉:即心识昏闇沉迷、不能做主,于诸法无所明了,如瞌睡时,心念落于迷闇不觉之境。欲去除昏沉,即须修习止观,使意念明朗,常寂常照,了了分明,清明在躬。古德云:;至人无梦,圣人不仅晚上不做梦;白天时,意识也不会梦想颠倒,时时刻刻皆能安住正念、正定。

第三、无聊:虽无妄想,亦无昏沉,却感觉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甚至呆若木鸡,心意识失去了定力与智慧,故须修习止观以调治。

第四、无记:即禅宗所谓;落入无事夹缝中。无记有两种:

(一)空亡无记,即静坐时,于清净、轻安之境界,心生贪执。禅宗所云;死水里面不藏龙,此种境界如死水,难以产生悟境,故不可执着此种空洞忘机的境界,否则即落入空亡无记之中。

(二)独头无记,指独头意识的活动,此则功夫尚未得力;例如晚上作梦时,心识昏迷、作不了主,为梦境所迷乱,即是独头无记的作用。若有无记境界,则须精进用功,修习止观以对治之。

若能将这些病态去除,不仅能使身体健康、寿命延长,更进一步使人心智清明、超凡入圣,达到定心、净心、明心之境界,此即修习数息观之目的。

二、数息的方法

入座时,调适身体姿势,保持身心平静、安详自在。并且调匀气息,先由鼻孔吸气至丹田,再从口中将腹部浊气徐徐吐出,如是反覆三次,使出入息通顺、均匀。气息调匀之后,即可开始数息。

一般而言,气息有三种病相,不可依之修习:

第一、喘相:即出入息时,息没有吸满或吐尽,尚有部分气息滞留于体内,产生不平衡、不通畅的现象,因而形成上气不接下气的喘相。

第二、风相:出入息如打铁之风箱,进出作声。

第三、气相:气息虽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微细、均匀。

若依喘相修数息,守之则结,胸口闷结,头昏脑胀,不易得定;依风相修数息,守之则散,心识不能集中,散乱难成,不易得定;依气相修数息,守之则劳,疲劳心苦,不易得定。故正修数息前,应先调治此三种病相,使气息通畅、无声、微细、均匀,再行修习。

修数息时,不可出入息同时并数,以免造成腹中气结;须单数出息或入息,数出不数入,数入不数出,此中尤以数出息较佳。数息时,应轻松自在、平静安详、一心专注,所谓;身要放松,不得随便;心要专注,不得紧张。心念依止出入息上,随着出息默数(不可出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十个数字,字字不断,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若因妄想而致数字间断,则重头再数。若妄想纷杂,心无法收摄时,可将数字从;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倒数,以降伏妄想。若气息太短,无法数至十,可数至五或七,待气息较长后,再增至七或十;数字至十为止,即不宜再加

静坐的姿势与数息观


结束语

数息可于静坐中或睡眠前修习,但行动时则不宜修习。数息得获定境时,若见任何善恶境界,或闻任何音声,皆不可执着,此皆为幻识所生,应不取不舍、不喜不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念专注于数息上,能数之心必须清楚明白、作主,所数之数字亦须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心念清楚明白即为 ;观,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即是;止。若能止观双运,修习纯熟,心中妄念顿消,觉照不失,则定境现前,身心和悦、轻安舒适,进而达到心念清净、轻安愉悦之善境界。

...查看更多
就按照「数息观」的方法来看呼吸
就按照「数息观」的方法来看呼吸

就按照「数息观」的方法来看呼吸

一坐下来,先看你的呼吸,看你的心念, 你的心念在做什么? 你看到了没有?从这样来下手,这在前行叫作「摸索」。

……………

直接的教法是讲:「提起正念」。像经中所讲「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有即非有、非有即有。」这是什么意思,要教我们什么呢?你从文字上先去摸索,这叫「句中玄」。

「念佛是谁?」对你来讲也是文字而已,就针对这个文字,你去参,那可以,它就是这个样子。 可是,这时候,你的心要是还无法降服,那要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回归到最原始的地方,因为「摩诃衍」在讲这种训练时,本身它是基于某一种基础而起的运用,那你如果没有那个基础,必需先把基础架起来,那就是「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一坐下来,先看你的呼吸,假如不看呼吸,也要看你的心念,你的心念在做什么?现在在想什么? 你看到了没有?从这个地方来下手,这在前行叫作「摸索」。心念是怎么动的、你怎么看清楚的?先把它弄好。

在这个时候,看心念的运作,没有对、错,只有心念在动,这样而已,你得要看得清楚。如果心念太抽象,你还没有办法掌握,那你就回过头来看呼吸。你坐在这里一定有呼吸,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怎么去看呼吸?你就按照「数息观」的方法来。

所以不要说从中插入,有状况

就按照「数息观」的方法来看呼吸

啊,那通通没办法。你一定要自己找,既然三个月的训练下来,这两天就要结束了,我一点状况都没有、我一点力都使不上!


那么,你不要再找了,你要往后推,不是往前找,往后去查,我摄心有没有问题?摄心的基础都没有,那怎么办?

……………

...查看更多
结语

数息观在印度话是安那般那,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由于此观法对治散乱和不净观(对治贪欲)一样很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