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月观音图片

"

〝水月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十二尊。〝应身相〞为水月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居士身〞,亦有〝辟支佛身〞之说法!水月观音,乃梵文Tankasri的译音。属于三十三观音之一。据称,此乃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所以,此尊之形象,大多和水中月有关,故称为「水月观音」或谓即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之水吉祥菩萨。又称水吉祥观音,其形像有多种。

水月观音图片_水月观音像_水月观音在哪_水月观音的寓意

水月观音图片_水月观音像_水月观音在哪_水月观音的寓意

观音三十三法身 水月观音
观音三十三法身 水月观音

观音三十三法身 水月观音

...查看更多
走下神坛:水月观音透视
走下神坛:水月观音透视

吉美博物馆藏五代《水月观音图》

水月观音之名由,实无经本出处,学术界较为一致地认为:中唐画家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北宋以后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现存较早的水月观音像大致可分为绘画和雕塑两大类,前者多见于敦煌和河西地区的石窟壁画及传世画品中,基本特征为:菩萨游戏坐,姿态随意,身后为一轮圆月背景,手持净瓶和柳枝,周围场景繁简不一,通常描绘有泉流池沼、山峦丛林,宛若一幅山水画。按文献记载,水月观音像至迟在晚唐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常见,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为敦煌出土的后晋天福八年(943)绢本像。

龙门石窟研究所藏思惟菩萨

自中唐画家周昉“妙创水月之体”后,意境优美、画面生动的水月观音很快风行全国,现存实物以五代十国时期的作品为早。本图中菩萨头戴高化佛冠,面部有髭须,上身半裸,斜披珞腋,为男性形象。右足踏红莲,左足放在右腿上,双手抱膝游戏坐于山石之上,神情恬淡闲适,悠然自得,身后是竹、棕等南方植物,菩萨座下为水池,内有盛开的莲花和嬉戏的水生动物。

大英博物馆藏五代时期的敦煌《水月观音图》

水月观音的名称虽然出现较晚,但类似的造像形式可谓源远流长,北朝以来一度流行的思惟菩萨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水月观音的祖型,至少在菩萨的造型、随意的坐姿和若有所思的神态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继承性。

大英博物馆藏五代时期的敦煌《水月观音图》

到了五代时,水月观音已颇受尊崇,各种宗教作品中其形像屡见不鲜,上起帝王将相,下迄平民百姓,乐于出资造像作功德者不乏其人。此期的水月观音仍为男性形像,体躯略显粗壮,一般为半裸上身,斜披珞腋,周围场景较简单。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水月观音》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常用以譬喻诸法之无实体,是大乘十喻之一。《大智度论》载:“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 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题《画水月观音菩萨赞》:“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身后的一轮圆月因而也就成了水月观音的标志。

弗利尔美术馆藏北宋《水月观音菩萨像》

按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据此场景而绘出的水月观音背景往往较为复杂,除去山林池泽外,还常绘出一些“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以求得见菩萨真颜者

走下神坛:水月观音透视

...查看更多
水月观音的简介
水月观音的简介

很多的师兄都是听说过水月观音的,水月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由于此尊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而关于水月观音的殊胜记载是很多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唐中期以后,随着唐玄宗和唐僖宗先后两次避难来蜀,带入大量的工匠、官吏、画师、诗人等。大量朝廷待诏以及各地画师为躲避战乱入蜀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代,《图画见闻志》记五代画家九十余人,以蜀地为主要创作活动地点的画家约有三十人。

唐末五代时期,蜀中绘画以宗教人物画为主,包括佛像、菩萨、罗汉、天王和各种佛经变相,苏轼写《大圣慈寺大悲圆通阁记》云“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盛”,又《大圣慈寺画记》有“其铸像以铜,刻经以石,又不可概举”

水月观音的简介

。范琼除了绘制过水月观音以外,曾与陈皓、彭坚在成都“圣寿寺、圣兴寺、净众寺、中兴寺,自大中至干符,笔无暂释,图画二百余间墙壁,天王佛像、高僧经验及诸变相,名目虽同,形状一无同者”,张南本“尝于成都金华寺大殿画八明王”。


唐末五代,蜀中精美宗教绘画主要集中在成都东南部大圣慈寺,《大圣慈寺画记》中,李之纯云:“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总九十六院,按阁、殿、塔、厅、堂、房廊无虑八千五百二十四间,画诸佛如来一千二百一十五,菩萨一万四百八十八,帝释、梵王六十八,罗汉、祖僧一千七百八十五,天王、明王、大神将二百六十二,佛会经验变相一百五十八,诸夹绅雕塑者不与焉。”

诸多入蜀和本土的画家,聚集在成都府大型寺院绘制佛像、菩萨、罗汉、天王和各种佛经变相等精美样式,以临摹而成的“粉本”流传开来。“粉本”,即“样本”,唐、五代多指佛画样式的画稿,如段成式《寺塔记》有:“院门上白画树石,颇似阎立德,予携立德行天祠粉本验之,无异。”历来佛画流行粉本很多,周昉所创造的佛教样式被称为“周家样”,此外亦有“曹家样”“张家样”“吴家样”。

成都府内“跷脚戏坐”水月观音的粉本,便随着寺院的工巧画师,渐渐传入周边地区。水月观音的粉本能进入安岳地区,与五代时期安岳寺院的大量修建息息相关。从《蜀中名胜记》卷三十、《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八、《方舆胜览》卷六十三等文献可知,唐代著录普州安岳的寺院只有“栖岩寺”一所,通往成都府约47寺的道路上,经沱江流域简州(今简阳)12寺,资州(今资阳)19寺,经涪江流域梓州(今绵阳三台)21寺,遂州(今遂宁)20寺,但到五代、宋的军监分布寺院,安岳已增至21寺,如石鸡院、宝相寺、报恩寺、慈氏寺、福济寺等,这一时期里,通往成都府40寺的道路上,沱江流域资州30寺、简州29寺,涪江流域遂州35寺,梓州36寺。

毗卢洞水月观音“跷脚戏坐”样式粉本,随着画家和寺院的工巧画师的人员流动,从成都府大型寺院,经过简阳、资阳,或者遂宁,传入安岳寺院中,并用于寺院修造的石窟之中。

上面就是关于毗卢洞水月观音粉本的传入的介绍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是可以找师兄们来询问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修行佛法。

...查看更多
水月观音│自在端严相 利他悲悯心
水月观音│自在端严相 利他悲悯心

有的师兄是听说过水月观音的,水月观音亦作自在观音,是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之一,因静观水中月而得名。今天我们要来介绍的就是水月观音与藏传佛教观音像之关系,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十二世纪成书的梵文文献《成就法髭》记录了观音的31个成就[1],其中描述的两个成就法像,都是一手施与愿印、一手持莲花,其中之一称为“空行观音”(另一种成就法称为“世间尊观音”),而“空行观音”在宗教意义上,主要是以手撒甘露救护六道众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空行观音,在逸见梅荣的《新装中国喇嘛教美术大观》中列有两个名称:“空行观音”和“水月观音”[2],同样的说法还见于王岩涛、爱文思夫妇合作的《密宗五百佛像考》。而一向为人所知的“水月观音”这一具有文学色彩的名称,是汉地于五代、宋流行的一种观音样式。这就提醒我们在对于最常见藏传佛教中的持莲花观音样式的考察时,也要注意到,没有“莲花手”造像的汉地观音图像系统,在样式的流变与早期印度像法和成就法的关系。讨论水月观音与藏传佛教观音造像之间的关系,正是本文的缘起。本文关注的问题是,流行于汉地的水月观音与流行于西藏的莲花手“空行观音”在宗教内容与造像样式上的关系。

巴达恰利亚在《印度佛教图像志》第36页“Khasarpana”(空行观音)中,引录了梵文文献《成就法鬘》中“空行观音”成就法的内容,从中得知,空行观音的样式是:坐姿持莲花,有四个胁侍(从实物看,变化有立姿)记录内容如下:空行观音,身相白色,莲花为标识,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莲花并从手上撒下救度六道(或说五道)众生的甘露,游戏或半跏趺坐,伴出者有度母、善财童子、忿怒母,马头金刚四尊。

从宗教意义上讲,观音的“空行”、“水月”之身形目的都是为宣说佛教之空性[3]。空,sunyatasuata 音译作舜若,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空”的思想自佛陀时代即有[4],对“空”的倡行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所以说大乘佛教的核心是般若,而般若的核心是“假有性空”。宣扬“假有性空“”缘起”论的主要经典是《了本生死经》。这部经在印度为学佛之首,在中国也得到一定的重视,魏晋以来就不断地有译注本出现[5]。唐代,由印归来的玄奘倡行“唯识”学,将这种宣说缘起性空的理论,发展为宗派。这一学派的核心思想就是万法唯识“,唯识”,梵语vijn apti-matrata

水月观音│自在端严相 利他悲悯心

。识,为心之本体,“唯识”就是说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奉行万法唯识,则认为一切皆为影像,并非实在实有。玄奘弘宣法相唯识之玄旨,受教者颇多,以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辨机、彦悰、圆测等为著名,并由此创立“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慈恩宗”等。


空行、水月,正是以空为体,以水、月喻万法唯识,性空如影之意。而佛家的大慈大悲就是让众生知晓万法空性的佛教理论。按当时流行的思想,修习大乘的众生称为菩萨,修习的行为就是“菩萨行”,而菩萨行的宗旨就是自觉觉他的大慈大悲精神,观音作为菩萨行精神的代表,其造像在汉地极为流行,据说观音有所谓的三十三身(这些身形与印度的救8难观音和108观音不同)。而体现这种空性的观音造像,应是在般若思想和唯识宗学说指导下,依据一系列观音经,如《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所造。由此,应考虑到,汉地在相当于吐蕃时期的8世纪广为流行、并传入日本的“水月观音”造像,与“空行观音”在教法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6]载,五代的周昉妙创“水月观音”,而这种“水月观音”就成为三十三种身形之一,因此自“水月观音”出现后,称为“水月观音”的样式便十分之流行,现存诸多的实物可以证实。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五代、宋时期的数幅水月观音图流失海外,主要有大英博物馆藏一图,卢浮尔博物馆藏一图,吉美博物馆藏一图,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一西夏图等。在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四川地区的石窟至今还存有大量唐、五代、宋、西夏的造像,材料有壁画、绢本、纸本和版画。《大正藏·图像部》第86册《别尊杂记》第二十二卷收有“大宋国泉州清信弟子陈成宗”题记的水月观音图、日本大德寺水月观音图等[7]。(待续)

[1]见[印]巴达恰利亚:《印度佛教图像志》“观音”部分。

[2]逸见梅荣:《新装中国喇嘛教美术大观》,东京美术昭和五十六年六月,“观音菩萨化现”第3身khasarpana,汉名写作“水月”,接着在引用的东北大目录汉名对译《成就法鬓》中15身观音中,第3身khasarpana,称为‘空行”pp661,663。

[3]空行,指佛教修空法之行。空法有大小浅深,或认为是大乘小乘菩萨声闻之别。《涅槃经》卷一曰:“为欲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丁福宝佛学大词典》“空行”条。

[4]《大日经·住心品》、《成唯识沦述记》卷一本、卷七末。

[5]见于《大正藏》16册所收译本有:支谦译本《子本生死经》、失译本《佛说稻秆经》、不空译本《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施护译本《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失译本《佛说大乘稻秆经》。

[6]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版本,依据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关于周昉“水月观音”的内容见卷三、卷十,第62页、201页。

[7]水月观音信仰在五代时已广为流行,伪经《佛说水月观音菩萨经》的出现,说明了民间对此观音信仰的程度。

上面就是关于水月观音与藏传佛教观音像之关系的介绍了。当然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除了念诵佛经之外,我们也是可以多多看一看关于佛教的佛书的,这些对我们的修行也是有帮助的。

...查看更多
结语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菩萨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其形像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