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众,是佛教中名词。有不同的解释。《法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法华文句》: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异部宗轮论》: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众。佛教徒四众: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的男性修行者称作比丘,女性的修行者称作比丘尼。比丘是行乞的人之意,是依信众的布施物而生活,并专心于修行的人。成为比丘时要受具足戒,即所谓的二百五十戒,遵守出家者应有的严格的戒律生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称为佛的四众,总称为佛弟子。
4月2日,深圳弘法寺举行清明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缅怀本焕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四众弟子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率领下,在经堂本焕老和尚的舍利塔前诵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四众弟子缅怀本焕老和尚,祈求老和尚乘愿再来!(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印顺大和尚为内坛洒净(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法会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法会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法会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四众弟子诵经祈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诵经祈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本焕长老法相(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尼泊尔中华寺各国僧人诵经祈福,缅怀本焕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尼泊尔中华寺的韩国僧人诵经祈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尼泊尔中华寺的的日本僧人诵经祈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空谷幽幽无觅处,慈云遍布妙法音。2018年4月2日,深圳弘法寺开山祖师本焕长老示寂六周年纪念日。四众弟子云集弘法寺与本寺僧众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率领下,在经堂本焕老和尚的舍利塔前诵经,缅怀本焕老和尚,祈求老和尚乘愿再来!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阳居迪吉,幽冥超升
熏坛是水陆法会开始前最重要的仪式,通过诵咒净坛,令此道场清净、大众三业清净。
当日下午15时,在声声佛号中,印顺大和尚拈香礼佛并恭请净水,为内坛洒净。另一方面,一组法师队伍从内坛出发依次到各个坛口洒净。
洒净是指洒香水以净物之意。即以印言加持香水散洒之,清静整个道场,让整个道场的每一个角落清净而无浊气,坛场之内,法器及供果一一得清净,把一切不良磁场转变成良性磁场,一切冤亲债主在通过洒净佛事中加持的大悲水遍洒落在身上变为清凉,使他们得到安身立命之处。
弘法寺清明报恩思亲水陆法会自4月2日开坛洒净,将持续7天,于4月9日圆满。
清明,这是思亲祭祖,对逝者敬悼与怀念的节日。本焕长老一生矢志不移践行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行愿大千的精神,鼓舞着世界各地千万佛子,海内外佛教信众始终无比崇敬与爱戴本老。本焕长老还是孝行的典范,他燃臂孝母的故事历来为众称道。今天,我们缅怀长老,我们将沿着长老足迹继续前进,继往开来。
据悉,尼泊尔中华寺于4月2日也举行了纪念活动,邀请尼泊尔比丘协会主席麦特瑞长老主法及近百位常住蓝毗尼各国僧人诵经祈福,缅怀本焕长老。
...查看更多修学六和敬—答四众同修提问 (共一集)
2010/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611-0001
锺博士:现在协会安排我们大会有一个答问的时间,我们收到各位大德一些问题,在答问过程中,如果大家还有问题的话,可以请义工也交上来。我在这里只是代表大家把这个问题向我们尊敬的师父上人提出来,由师父上人来解答。
第一位是王居士他的提问,修学六和敬如何起行?
净空法师:在过去,六和敬是在僧团里面推动。僧团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样,四个人依照经典里面的教诲,真正能够生活在一起把它做到,六条,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个六条。现在我们的推动是不住在一起,希望我们每个人,这个六和敬是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真正讲到和敬,完全没有自己,起心动念只想着别人,不会为自己想的,这种人现在找不到了。那我们无论在什么场所自己修,自己做到、落实,我跟别人和,不要求别人跟我和,这就能做到。如果这个社会上,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同住在地球上,真正有一些人这样做,对于社会的安定跟化解地球的灾难肯定有帮助。
最重要的,这里面是三桩事情,第一个是「见和同解」,这是六和敬的基础,理论的基础。这一条里面首先我们要肯定,大乘佛法学了这么多,现在科学家也肯定了,宇宙跟我们是一体的,这个观念要建立。其实这个观念,在中国远古,佛教没传到中国来,老子就说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跟《华严经》讲的没有两样,你能说老子不是佛再来的吗?这是真的。所以这个很重要,他不承认我承认,我承认我们都是一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信仰,其实都是一体。所以这是基本的一个观念,同一体。真正肯定同一体,性德就流出来。性德里面头一个就是爱,在佛法讲慈悲,在中国讲父子有亲。中国的文化就是从这一句展开来发扬光大的,它的根就是父子有亲,亲就是亲爱。怎么样把父子这种亲爱推广,推广到亲爱一切众生,六和敬的根就找到了,其它就都不难了。真有这个根,什么《感应篇》、《弟子规》很容易,不必要人去劝,不必,他自动自发的他就会做到,像佛家讲的戒律,肯定百分之百落实。所以这个根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一个就是「利和同均」。我们虽然不能跟一切大众能够来均,但是我们还有这么一点资身之具,就是有这点财物,遇到有困难的人一定要帮助,一定要伸出援手,尽心尽力,可以做到舍己为人。记住,愈舍愈多,愈多愈舍。可不能放在那里,放在那里,死水它就不流了,那就会变成腐烂、臭腐。财物,我们中国人讲「通货」,通就是流通,有进有出,出得多进得就多,出得少进得就少。这个道理要懂,这个懂了就敢做了、欢喜做了,你会乐此不疲。要从自己做起,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把它做到。
钟博士:谢谢师父上人的慈悲回答。所以我们记住师父三句重要的开示,第一不要为自己想,要为众生想。第二要修六和敬,只要要求自己跟人和,不要要求别人跟我和。第三,肯定宇宙与我一体,这才能使性德流出来,而要从父子有亲开始,能舍己为人就愈舍愈多。非常感谢师父给我们的开示。
下面第二位同修,他的提问写得比较多,我把他的意思总结出来。他说:弟子是很不精进的,很惭愧,我们这里有一个小道场,有一起共修的同修。有些老菩萨近日听到老和尚一直在推崇三时系念佛事,本来一直听师父上人讲,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可是现在听到师父上人说也要有三时系念的佛事,就有点迷惑了,到底现在是到处做三时系念佛事,还是老实念佛念到底?请老和尚慈悲开示。
净空法师:还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这个重要。三时系念是附带的,主修一定是念佛,一定要求往生,真正往生你就成佛了,你的问题都解决了。为什么做三时系念?三时系念是治标,因为现在世界上灾难太多,特别是地球上这些灾难,与鬼神有关系,三时系念冥阳两利。这个是属于一般宗教里面的祈祷,作用是完全相同,这是集体意识在一起祈祷,三时系念也是这个,对于化解眼前的灾难有帮助。所以我们有这个时间,就是有这个机缘也可以做,帮助现前这些苦难的众生。但是自己成就是更重要,不能够因为三时系念,把自己主修的功课耽误了,这是错误的。主修的是一心念佛,助修的是三时系念,是帮助别人的。
锺博士:师父回答得很清楚,主修念佛求往生,但是三时系念是治标,可以帮助化解灾难。
第三位同修他的提问,末学从老法师讲《华严经》里感悟到一切诸佛都在表演,所以遇到境界时,末学的心态是提升到知道诸佛在加持,而不是业障现前,也不是诸佛在考验。请师父老人家慈悲开示。
净空法师:你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诸佛如来从来不考验人,我们自己感觉到是考验,实际上佛没有这个念头,佛要有念头,他就变成凡夫,他就不是佛了。为什么?他起了分别执着。要知道,一切诸佛菩萨,我们讲法身菩萨,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十法界的示现,众生有感他示现,他示现的时候都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着。表面上看好像跟我们是一样的,实际上骨子里不相同。他为什么?这是自然的,这个就是本性,佛法上用个名词很好,叫「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要问为什么?一体,一体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一体。所以你有感,他一定有应,感应道交丝毫都不会差误。我们的心愈清净,善的感应就愈多。心愈不清净,像贪婪的时候也有感应,谁来?妖魔鬼怪,他来给你感应,来帮助你、成就你,成就你作恶。佛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提升你去作佛,妖魔鬼怪帮助你作恶,统统有感。为什么?一体,佛跟我们一体,妖魔鬼怪还是一体,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的心态要纯正,纯净纯正,这就好。
锺博士:非常感恩师父,非常言简意赅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诸佛自然感应,不必我们起心动念去猜测。
第四位同修他提的问题,这位是蔡居士,他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说:目前,现代社会多数夫妻不愿意生养儿女,因此少子,男孩就少了。若只有一个女儿,以后出嫁了,男方夫家又不愿意祭祀女方家的祖先,请问这如何处理?
净空法师:这个问题是个因果上的问题。中国自古以来没有限制生育的,都希望多儿多女多子孙,常讲多男女你的家族才会兴旺。为什么?这是时代不一样,过去是农业社会,需要劳力,所以人愈多愈好;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态了,儿女多的时候负担太重,有这种关系在。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要随顺自然的法则才好,不要限制。
在佛法里面讲,儿女跟父母有一定的缘分,没有缘分不到你家来,到你家来,跟你有缘。可是缘有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现在的社会,全世界,不是哪一个地区,小孩难教,而小孩悖逆父母,这什么原因?我们平常待人接物布施恩德太少了,跟人结的怨太多。占人便宜的事情干多了,那就是负债,他来讨债的,我们施舍、布施的时候太少,就这种原因。你晓得这个关系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待人要厚道,要布施恩德,要多多去照顾别人。将来你的儿孙报恩来的多,还债的多,不是来讨债,是来还债、是来报恩的,孝子贤孙,这晚年才真正有福。都与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密切关系。所以,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决定不能做,符合于道义的愈多愈好。
锺博士:所以欲要子孙多,就多行好事、多积阴德,谢谢师父。蔡居士第二个问题说:一般信众纵然听经闻法,而当面对亲属死亡的时候,依旧是不知如何处置,甚至将遗体放入冰柜,可否请师父详细的慈悲开示。
净空法师:这个是人生第一桩大事。为什么?这是关键的时刻,关系他来生到什么地方去。在此地,我们这个身命结束之后,来生往哪里去,这是关键的时刻,比什么都重要。古人有一本书叫《饬终津梁》,专门讲这个理论与处置的方法,文言文写的,可是民国初年有白话文,翻成白话文叫《饬终须知》。我的母亲那个时候往生,之前一个月,我把这本书从头到尾仔细念了一遍,重要的部分我用红笔把它划起来。我寄给我弟弟,在上海,我母亲走的时候,家人就完全依照这个书去做,非常如法。这个本子流通也很广,我们协会就有。所以家里有老人,老人年岁大了,不能不注意这桩事情。当然最好要劝老人念佛,年岁大了,一切都放下,就准备往生。能有这个心念,不贪生、不怕死,这个心念是最好,他不会有浮躁,他会很平静、很平和,走的时候一定会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瑞相,决定不堕三途;如果念佛,肯定往生极乐世界。念佛人一心,不要想,什么都放下,就天天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比什么都好。
锺博士:谢谢师父。师父把《饬终须知》换了一个更好的题目,叫做《怎样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我们协会上面有流通,有师父的批注,欢印大家去索取。下面这位同修他写了一首偈子,是谭居士,这偈子是这样写的,「和平共存谓是安,敬爱天地应一体,僧众就是行梵行,团聚极乐出世间」。他说师父上人,弟子虽写出此偈,但未能百分之百做到,若提出来是否罪过?因为要往生西方要现实的祈愿。
净空法师:有愿很好,尤其是个善愿。做不到,常常放在心上都是好事情,为什么?勉励自己。要把做不到的因素找出来,能够把这个因素化解掉,那我们就可以做到。总是要认真,因为你做到你才能得真实利益,做不到,真实利益得不到
锺博士:感恩师父。所以行我们所信所解,证我们所信所解,这是最重要的。时间我们现在是十一点四十二分,回答问题时间到五十分,现在正好最后一位同修的提问,是康居士,他问到,「依义不依语」这是佛讲的「四依法」之一,如何真实听闻六和敬之真实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执行?
净空法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佛的四依法替我们解决了很多的疑惑,尤其是不同的文化。佛经是从梵文翻成中文的,我们一般人想到底有没有错误?我们很担心这个问题,特别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看法,不可能没有错误,你怎么能把这个意思都能给说得出来?这是真的,这个也是事实。可是,佛法它得另当别论。
这个问题,我过去学佛的时候有,而且很严重,我问过方老师,方老师的回答我还不能满意,因为方老师确实他是用学术的眼光来说的。佛经从梵文翻到中文,他给我讲的是,从前中国人跟现在不一样,现在中国人觉得跟外国人相比都差一截,总比不上人家。从前中国人不是的,中国人是世界第一,没有人能跟中国人相比的,那种豪气。所以他就说了,你看,梵文经典流传到中国,翻成中国文之后,梵文就不要了,为什么?我们翻的意思绝对正确,没有翻错,我们文字比它的文字还要华美,可以取而代之,不要了。你看这个豪气,这是方老师告诉我的。这是完全从学术的眼光来看,从中国人的好学、成绩上来看。
可是以后我这个问题重新问李老师,李老师答复就不一样,用佛法。他说翻经的这些大德都是证果的人,他不是凡人,证果的人,佛讲的跟他讲的是一样的,这个你还能怀疑吗?至少三果以上参与译经这个活动。主持这个事情的,今天我们看到经文里面某个人翻译,鸠摩罗什翻译,其实并不一定是他翻译的,他是这个译场的主任,总负责人。当然是经过他审核的,最后那一关他把关,他通过了,这才算定本,他没有通过,都不能够流通、不能够发表,所以统统是用他的名字。这组织很大,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六百多人,这是中国翻译规模最大的,但是名字都是用玄奘、用鸠摩罗什。所以参与,像他们这些人,佛菩萨再来,不是凡人,从事直接翻译的,李老师说三果以上,哪里是凡人,凡人哪里能做出这么好的事情!就是连会集这桩事情都不容易。会集我们经忏所用的这些佛事法本,全是会集的,祖师大德会集的,我们朝暮课诵用会集的。你反对会集本,那这些东西都不能用了,这会集也不是普通人。
所以从前修行,没有证果、没有开悟,不能讲经,不能做批注,做批注的都得是开悟的、证果的人,他们才能够做。所以现在人的东西可以值得我们做参考,要真的修学,不能依它为主。依什么?还是依古来这些高僧大德的。老师给我们一个标准,《大藏经》里面收进去的,这就是可靠的,《大藏经》没有收进去的,这都有问题,我们最好不用他的本子。可是古人本子看到发生问题,看不懂了,找找它们,参考这一、二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可以,不能完全用它,拿来做参考。所以老师也指定了我们几个近代的,教导我们像圆瑛法师的、谛闲法师的、慈舟法师的,他给我们指定大概有七、八个人,他说这些人的东西没有问题。老师给我们指定,里头就没有包括太虚大师的,就没有他的。所以老一辈的人非常谨慎。
净土宗的,最重要的,除了经论之外,《印光大师文钞》了不起,纯净纯善,不能够不读。这是传说里面大势至菩萨再来,我们看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也很像,与经上所讲的相应。这个承传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真正修行的人愈来愈少。所以,夏莲居的会集本、黄念祖的批注就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这次把《华严经》停下来,讲他的批注。过去我讲过十遍,不是讲批注,这次我发心讲他的批注,希望提醒大家,他这个批注好,净宗同学要依靠这个批注。
钟博士:谢谢师父慈悲。现在时间虽然到了,但是刚才师父提到这个,又引发了弟子一个小问题。我本来是有十分钟时间讲解下面的内容,但是我想挤出个两分钟时间,这个问题可能对大家也有参考的意义。师父讲到六和敬,第一个最根本的就是「见和同解」,师父让我们把自己的见解放下,就能够跟人和了。那怎么办?就听圣人的教诲、听师父的教诲就没错了。可是有个问题来了,我们每个人听师父的教诲,可能都听出每个人的意思,我听,我说师父是这样讲的,我认为师父是这样的意思,他说师父应该是那个意思。好了,这意思当中,同样师父讲的都会有冲突,怎么个见和同解法?启请师父慈悲开示。
净空法师:对,自己没有意思,见和就同解了。在这里我向大家补充一句,很重要,他这个提得很重要,圣人、佛菩萨决定没有意思。四十九年讲的这一切经,佛说了,他没有说一个字,谁要说他讲经说法叫谤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意思,你自己去参,自己去领悟,全是自己意思,全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你怎么会懂!什么时候到佛的意思你懂了?你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懂了,那就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还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跟佛的意思一点差别都没有。没有入这个境界,全是自己的意思,这个要知道。
所以佛真的没有讲经,这不能够冤枉他,他确实没有。他讲的这个经是什么?佛有个比喻很好,像敲鼓一样,你敲它就有反应,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鸣是因为你叩它才鸣,不是它自己就可以有声音的,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我们接受到这些佛法,是我们自性的反应,我们听了我们有悟处,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悟是什么?都要靠清净心,这是秘诀。真正的秘诀,章嘉大师告诉我,你看不就六个字吗?看得破,放得下,其它没有了。放下你就看破,看破是智慧,那就是佛的意思。你不放下,你就没有办法看破,你放得愈多,你就看得愈深、看得愈广。放下执着,你就是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的意思;放下分别,你是菩萨的意思;放下起心动念,你是佛的意思,就这么个道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佛菩萨不欺骗人,完全帮助我们自己回复自性而已,这一切法都是叫善巧方便,引导你回归自性。
锺博士:所以师父,是不是我们如果听经的时候,听您讲,听出个什么意思来,那个意思肯定不是您的意思?
净空法师:没错。
锺博士:所以就不要起心动念,别去想了,就这么听吧,是吗?如果说要自己听出个意思,跑来问师父说:师父,您是这个意思吗?师父一定说不是我的意思。谢谢师父!我们非常感恩,让我们至诚恭敬和感恩的心,我们来感谢,以掌声感谢我们师父慈悲解答。
净空法师:谢谢。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到很多的内容和含义,其中优婆塞和优婆夷、居士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很多的师兄不了解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之间有什么不同,那么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一、要求
受过三皈依才能算优婆塞(优婆夷),然后根据受五戒条数不同,又称为一分、少分乃至多分、满分优婆塞,而居士则无此限制,也就是说,称为优婆塞者,至少是受过三皈依的。所以不能把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相等同。因为里面涉及一个是否三皈依和受戒的问题。
二、定义:
1、优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曾译作邬波索迦、乌婆塞、伊蒲塞等。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善宿男等
2、优婆夷:梵文Upasika,在家信佛的女子叫优婆夷,又译优婆私柯。意译近善女、善宿女、清信女等,凡受了三归五戒的女子,都叫做优婆夷,但我国现在都称她们为女居士。
3、居士,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阿袁(即陈忠远)自称药愚居士,等等。
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就是能够了解诶到更多的内容和含义,所以为了我们可以更好的开悟,体会到更多修行佛法的功德,一定要多多的了解和体会佛经中的含义是什么。
...查看更多鸡鸣丑。鸡鸣丑。曙色才能分户牖。富者高眠醉梦中,贫人已向尘埃走。
或城隍,或村薮。矻矻波波各营构。下床开眼是欺谩,举意用心皆过咎。
或刀尺,或秤斗。增减那容夸眼手。只知劳役有为身,不曾戒约无厌口。
吃腥膻,饮烧酒。业障痴心难化诱。也知寺里讲筵开,却趁寻春玩花柳。
命亲邻,屈朋友。抚掌高歌饮醲酎。为言恩爱永团圆,将谓荣华不衰朽。
妻子情,终不久。只是生存乍亲厚。未容三日病缠绵,隈地憎嫌百般有。
嘱亲情,托姑舅。房卧资财暗中袖。更若夫妻气不和,乞求得病谁相救。
兄弟亡,男女幼。财物是他为主首。每逢斋七尚推忙,更肯追修添福佑。
平旦寅,天渐晓。钟鼓满城惊宿鸟。万户千门悉喧喧,九陌六街人浩浩。
或公私,或营讨。不拣高低皆扰扰。一生多是聚眉愁,百年少见开颜笑。
只知生,不知老。忧活忧家常苦恼。不信头中白发生,凭君自把青铜照。
火宅忙,何日了。朽树临崖看即倒。只忧闲事不忧身,蹉跎不觉无常到。
葬荒郊,安宅兆。古柏寒松荫荒草。津梁险路一无凭,合眼沉沦三恶道。
大丈夫,自支料。不用交人再三道。七十岁人犹自稀,何须更作千年调。
莫任运,要思忖。也须自觅些些稳。如今一向为生涯,前程将甚为支准。
要慈悲,莫悭吝。小小违情但含忍。听法闻经勉力为,持斋念佛加精进。
今日言,是衷恳。万计头头相接引
自知非,须识分。步步无常渐相近。自家身事自家修,别人谁肯相哀悯。
抱忠贞,行孝顺。无利之谈休话论。但将好事让他人,早晚偻儸胜百钝。
见师僧,要参问。莫慢身心须戒慎。信喻之人若到来,为君雪出轮回本。
日出卯。人浩浩。丹焰金烟生浩渺。才将曙色衬三山,渐晓微明光八表。
动行人,飞宿鸟。初烁峰峦渐溪沼。生成万物力能深,开坼千花功不小。
利虽多,害不少。说著门徒须痛恼。能令渌发作苍筤,巧使红颜成暮草。
孕者生,寿者夭。壮气英雄被侵老。古来美貌是潘安,谁免无常暗侵耗。
上三皇,下四皓。潘岳美容彭寿老。八元八俊葬丘陵。三杰三良掩荒草。
斗文才,逞词藻。三箧五车何足讨。尽推松柏有坚贞,也被消磨见枯槁。
实愁人,麽生好。只有回心归圣道。慈悲喜舍离悭贪,忍辱柔和除倨傲。
少诛求,莫奸巧。业报总由心所造。但断贪嗔及痴慢,便是如来无漏教。
见善人,相仿效。利益之门须爱乐。贪财嗜色险巇人,也莫嫌他莫嘲笑。
自恬和,舍喧闹。息意忘缘真要妙。依前不改旧时心,万劫轮回何日了。
食时辰,若时节。善女善男听我说。不论店肆与人家,多是烹炮啖腥血。
或猪羊,或鱼鳖。尽向此时遭剸割。鳍鳞锉落口犹开,肝肚携来气全热。
或浑炮,或细切。尽逞无明恣餐啜。教他忍苦受刀砧,犹嫌不美情无悦。
痛一般,命无别。争不教他抱冤结。业镜无情下待君,此时巧妙难分雪。
阎魔王,亲断决。一一招当敢抵揭。不论铢两总还他,如此相雠几时歇。
纵为人,神气劣。知命多灾形困惙。争如蔬素遣饥肠,免被冤家随后撮。
况此身,如聚沫。终是无常归坏灭。暂时光腻与肥充,两日不安瘦如刮。
中和年,闰三月。饥饿人民递相杀。或是父子相窥图。到此恩亲皆断绝。
饥火侵,难制遏。道俗僧尼无拣别。若非尖刃陌心穿,即是长枪胸上剟。
热油浇,沸汤泼。号诉求其谁睬聒。贪饕之意若豺狼,恶毒之心似罗刹。
我此言,真实劝。只要人闻心改彻。自兹直到佛涅槃,洗涤身心交净洁。
罪谁无,要猛烈。一忏直教如沃雪。求生浮土礼弥陀,九品花中常快活。
隅中巳,时最善。胜事皆从此时办。一是如来持钵时。二当大众经行散。
纯陀供,香积饮。法会斋筵陈供献。州州梵刹扣金钟,处处道场排玉馔。
或平安,或追荐。肃肃高僧离竹院。起草蔟成鸾凤台,霜笺镂作莲花碗。
备果花,悬盖伞。玉像金容光焕烂。神只之类沐珍羞,鸦鸟已来皆饱满。
利存亡,益家眷。凡是有求皆满愿。不唯禳却万般灾,兼乃蠲除千户难。
宾头卢,大罗汉。应供此时天下遍。如斯施设益群生,总是如来巧方便。
弥陀国,兜率院。要去何人为障难。十斋八戒有功劳,六道三途无系绊。
佛法中,须用意。得此人身岂容易。若落边方下贱中,佛道师僧永难值。
...查看更多四众是佛教中名词。有不同的解释。《法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