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盖中的盖(a^varan!a)乃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49c)︰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此中,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破坏堕卧,不生花果。云何为五?(中略)如是有情欲界心树,为此五盖之所覆故,破坏堕卧,不能生长七觉支花、四沙门果,故覆等义是盖义。
以五禅支,对治五盖 就如在没有烛光的深夜,黑暗会吞没整个房间,愚痴与无明的黑暗也是如此,会在心未与禅修所缘相应时,在心中生起。然而,这种黑暗并非空洞、无事的。相反地,在每个无明的剎那,心都在不断地追求,想抓住令人渴望的各种色、声、香、味、触、法。众生在这状况下,便会花费所有醒着的时光去追求、攀缘与执取。他们深陷其中,以致于很难明了另一种快乐的可能性,那快乐超越早已熟悉的欲乐。谈到禅修——能成就更高快乐的修法,对他们而言是无法理解的。
修观是完全且持续地注意所缘,这牵涉定的两个面向——寻与伺。这两个禅支让心安止于所注意的所缘,如果缺少它们,心就会散失。万一心受到感官所缘与烦恼——特别是渴求感官所缘的烦恼的轰炸,心就会被无明与愚痴所吞没,而将变成黑暗,没有机会让剩下的三个禅支与前两个禅支会合,以创造让慧发展,宁静、清明且欢乐的环境。
〔五盖〕
会让心失去所缘的五个特殊方式称为「五盖」,表面上看来永无止尽的各种烦恼中,五盖代表五种主要的类型。它们称为「盖」,是因为每个都有特殊的力量来阻止、妨碍禅修。 只要心受到感官的诱惑怂恿,就无法稳定而持续地观察禅修所缘。如果心一再离去的话,即无法步上导向超越一般快乐的修行之路。因此,「欲贪」(kAmacchanda)(12) 便是我们禅修时,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障碍。
以一种不愉悦的方式扰乱所缘,是另一种常常发生的事。心一接触不愉悦的所缘,即充满了「瞋恚」(vyApAda)(13),而把心带离所缘,也因此远离真正快乐的方向。
有时,警戒与注意力消失,心变得昏昏欲睡、无法工作且怠惰,它再次无法停留在所缘上,这称为「昏沉睡眠」(thIna middha)(14),是五盖中的第三盖。
有时心变得非常浮动而涣散,从一个所缘跳到另一个所缘,这称为「掉举恶作」(uddhacca kukkucca)(15)。心无法专注地停留在所缘上,反而四处散乱,充满过去行为的记忆、悔恨与遗憾、忧虑与不安。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主要的盖是「疑」(vicikicchA)(16)——疑惑与批判。你必定有多次的经验,如对自己、禅修的方法或老师感到怀疑。你会比较这方法与从前做过或听过的方法,然后变得完全无力,就如旅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确定这道路是否正确,无法决定该走那一条路。
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喜、乐、定、寻与伺。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它们是成就修观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禅支都能对治特定的盖,而每一盖都是禅支的敌人。
〔「定」对治欲贪〕
在欲界里,欲贪盖主要负责把我们留在黑暗中,对治它的是定
〔「喜」对治瞋恚〕
随着定把心带到比较微细的层次,深厚的兴趣会生起,整个人会充满喜悦与快乐,这进展让心从第二个盖解脱,因为瞋恚无法与喜共存。因此,经典说喜对治瞋恚。
〔「乐」对治掉举恶作〕
现在,由于禅修的进展,一种快乐的感觉开始生起。心平静地看着令人不愉快的感受,也不会生起愤怒。即使所缘是难以相处的,也有一种自在安乐在心中,有时痛苦甚至会在念的影响下消失,剩下身体解脱的感觉。随着身心的快乐,心满足地停留在所缘上,而不会四处飞散。乐对治掉举恶作。
〔「寻」对治昏沉睡眠〕
寻这个禅支有打开、提起心的特殊力量,它让心开放而有活力。因此,当心持续且勤奋地精确瞄准所缘时,昏沉睡眠就不会生起。受到困倦攻击的心,意味着它已紧缩又衰弱。寻对治昏沉睡眠。
〔「伺」对治疑〕
如果寻表现良好,接下来心会触击观察的目标,这种撞击或「摩擦」所缘的心所即是伺,它的作用是让心持续附着于观察的所缘上。持续的注意与疑相反,因为疑会犹豫不决。疑惑的心无法将自己固定于任何特殊的所缘上,反而会到处乱跑,想着各种可能性。显然地,当伺出现时,心就无法从所缘上溜走,也不会如此表现。
不成熟的智能会促使疑的蔓延,禅修未到某种深度与成熟度时,显而易见地,深奥的佛法对我们而言就难以理解了。初学的行者也许会对听过却未经验的事感到惊奇,但他们愈努力去想通这些事,就发现了解得愈少,挫折与继续思考最后会带来批判。对这个恶性循环而言,持续地注意也是一种对治的方法。心稳稳地定住在所缘上,用尽全力来观察,就不会产生批判的思想。
...查看更多心病有五,受其染污,心不柔和,无有慈爱和光明。此病不除,烦恼不灭。
——《相应部》
障碍(Nivarana—Ni+var,意为妨碍,阻止),意指阻止一个人的进步发展,以及阻隔解脱或升天之道,也可被解释为对忆念的覆盖、阻拦、束缚。
此障碍有五,即:贪欲(kamacchanda),嗔恚(vyapada),昏沉睡眠(thina—middha),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疑(vicikiccha)。
1.欲爱是指对根尘如色,声,香,味,触等的贪求和执著。它被认为是一障碍,把人束缚于此娑婆世界。
一般众生被此诱惑之根尘困裹,由于缺少自制自律,故不可避免地生起情欲。此障被静虑五性中的一境性(ekaggata)制约,证第一圣果后而得以息服,证不还果时得以根除。贪著的微细形式,如对色界和无色界的贪爱(ruparaga,aruparaga),只有在证得阿罗汉时才能够被彻底断除。
如下六种方法可使贪欲得以消除:①对事物生起厌恶之想,②恒常观想厌离,③制约感官,④饭食适量,⑤广结善友,⑥有益言语。
2.嗔恚—恶意,厌恶。适意之物引起贪著、逆意之境导致厌离。这是两种燃烧世界的大火,在无明烦恼的助势下,它们在这个世界中制造痛苦。
静虑之一的喜(piti)能对治恶意。在证得一还果时,嗔恚得以随减,而在证阿罗汉果时才得以根除。
如下六种方法能断灭恶意:①对物境生起善意之想,②常作慈善观想,③生起业为自业之想,④坚持此种见解,⑤广交善友,⑥有益言语。
3.昏沉被解释为是一种心病,睡眠为一精神病态,麻木之心如同挂在树上的呆滞蝙蝠,或贴在竹杆上的糖蜜,或过份僵硬而无法铺开的奶酪。昏沉和睡眠不应被认为是身体上的懒惰,因为即使是断除了这两种烦恼的阿罗汉也感受到身体上的疲劳。它们使精神倦怠,正与精进(viriya)相对。它因静虑之一的伺而得以制服,在证阿罗汉果时被根除。
如下六种方法可断灭昏沉睡眼:①忆想饭食适量,②变化身体姿势,③观念光明之物,④位于开阔之地,⑤广交善友,⑥有益言语
4.掉举—精神上的不安和心情的激奋,它是一种与所有不善意识相关联的心智之境。通常来说,不善之业总是与兴奋和不安为伍。
恶作—忧心仲仲,或是对所作恶业悔恨,或是因非行善业后悔。悔恨自己所作恶业并不能使人从不可回避的果报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悔悟就是发愿不再重复恶业。
这两种障碍因静虑之一的乐(sukha)支而得以息服。证得阿罗汉时,掉举得以根除而恶作在不还果时得以断除。
如下六种方法可断灭这两种烦恼:①博学多闻,②询问和讨论,③弄懂戒律的性质,④亲近资深长老,⑤广交善友,⑥有益言语。
5.疑—疑虑,犹豫。巴利语vicikiccha--疑意缺乏智慧之药者(vi=空,cikiccha=智慧)。它也被解释为复杂思惟而产生的烦恼(vici=寻找,kiccha=烦恼)。
这里不是指对佛陀等的怀疑,因为即使非佛教徒也可压服此疑而得禅那。作为一种束缚,疑就是对佛陀等的怀疑,但是作为一种障碍,它是指非持之以恒于某种事情。经典注疏中对此疑的解释是没有能力如是决定任何事。换句话说,就是疑惑不定。
寻思能制伏此种障碍,证得初果时即可断灭。
如下六种方法可断灭此疑:①精通法和律,②讨论和询问,③弄懂戒律的本质,④坚定的信心,⑤广交善友,⑥有益言语。
...查看更多业处篇 第三节、去除五盖
在修行之前先要离盖。盖(n?vara?a),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要顺利地走这条路的话,先要把这些路障清除掉。同样地,我们要修习任何的业处,特别是修习止业处的时候,首先要离盖。这里的盖是心的障盖,内心的烦恼。
盖一共有五种,称为“五盖”。它们依次是:
1、欲贪;
2、瞋恚;
3、昏沉睡眠;
4、掉举追悔;
5、疑。
它们是七种不善心所,即:
1、贪心所;
2、瞋心所;
3、昏沉心所;
4、睡眠心所;
5、掉举心所;
6、恶作心所;
7、疑心所。
如果禅修者有了这五盖的任何一种,没有培育起来的定力将不能培育,已经培育起来的定力将会退失。因此,禅修必须先排除这些心的障盖。
第一种盖称为“欲贪盖”,巴利语叫做kàmacchanda, kàma是欲乐的意思。欲乐通常分为五种,称为五欲功德:颜色、声音、气味(香)、味道(味)、触(柔软的、细滑的、舒适的触觉)。这些能使人产生贪爱、执着的所缘称为kàma,即欲乐的目标。chanda也是欲,这里的“欲”是指心的欲望、追求。内心对欲乐目标的贪着、欲求,称为欲贪,或者直译为欲欲。一个人心有爱染,比如儿女情长、沉迷歌舞娱乐、执着钱财物品等,这些爱染是禅修的障碍。
第二种盖是瞋恚(vyàpàda)。瞋恚是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与厌恶。从很粗程度的暴怒、愤怒,到很细微程度的烦躁、焦虑、忧愁、担心、牵挂,都属于瞋恚。只要内心对任何的人、事、物还有厌恶、排斥、抗拒,那么心就很难平静。如果你跟他人吵了一架,吵完架后想要禅修,能够修得好吗?如果有人在你禅修的时候讲话,让你起烦恼,你的心能平静吗?因此,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是禅修的一种障碍。
第三种盖是昏沉睡眠(th?na-middha),昏沉、睡眠是心与心所的软弱、无力、迟钝。如果一位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打瞌睡、昏沉,那么他的心就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就好像水池充满了泥浆一样,心是很钝的,不堪任作业,不堪任禅修。
第四种盖是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掉举叫做uddhacca, 意为心的散乱、不能专一,好像把石头丢进灰土堆后所扬起的灰尘一样。心的散乱、不安,不能够专注,称为掉举。
Kukkucca,直接翻译成恶作,但是在这里翻译为追悔会更加贴切。这种心所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应该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第二、对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感到懊恼、后悔。
顺便提一下,这里的恶作不同于戒律中的恶作罪,虽然中文一样,但是它们的巴利语却不同。这里的kukkucca是后悔的意思,也可以称为追悔;但是戒律中的恶作是dukka?a,即不好的行为。
掉举是禅修中最普遍的障碍。一个人的心没办法平静,有很多妄想,心取很多的所缘,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会儿想这儿、一会儿想那儿,一会儿想过去、一会儿想未来、一会儿想现在,一会儿想他人、一会儿想自己……怎么能够专注呢?内心散乱,怎么能够专一呢?
如果一个人感到后悔、悔恨:为什么我刚才这样做?为什么刚才我不这样做?为什么我刚才会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充满了懊恼和追悔,他的心就忐忑不安,不能平静下来;不能平静就不能专注,不能够很好地禅修。这是第四种盖,它包括了两种心所,跟第三种盖一样。
第五种盖是疑(vicikicchà)。在这里的疑并不是指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不明白之处的疑问,而是对于佛法、对于修行方面的怀疑、不相信。
在《法聚论》里面提到有八种疑:
1、疑惑、怀疑导师(satthari ka?khati vicikicchati):
在这里的导师是指佛陀。对佛陀的身相庄严及诸功德的怀疑、不信:“到底有没有佛陀啊?佛陀是否具足三十二相?佛陀有没有一切知智?”
2、疑惑、怀疑法(dhamme ka?khati vicikicchati):
“修行佛法是否真的能够解脱烦恼啊?这种禅法到底对不对啊?现在这个时候是否有可能证得禅那啊?”这是对法的怀疑,它可以障碍你不能够证得禅那、不能得定。
3、疑惑、怀疑僧(sa?ghe ka?khati vicikicchati):
“古代的上座长老们是否真的证得了阿拉汉果?现在是否还有圣者?”这是对僧的疑,也是一种障盖。
4、疑惑、怀疑学(sikkhàya ka?khati vicikicchati):
这里的学是指戒、定、慧三学。“修习戒、定、慧是否能够断除烦恼啊?修习止观是否可以证悟涅槃啊?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否还能够证得禅那啊?现在是否还能够证得圣道、圣果啊?”对禅修方法、对三学——戒、定、慧的疑,也是禅修的障碍。
5、疑惑、怀疑前际(pubb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
这里的前际是指过去世。“到底有没有前世?我是从哪里来的?”
6、疑惑、怀疑后际(apar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
这里的后际是指未来世。“到底有没有来世?人死了之后不是一了百了吗?人死不是如灯灭吗?”怀疑、不信有未来世。
7、疑惑、怀疑前际及后际(pubbantàpar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
前面的两种疑是只相信有未来世但不相信有过去世,以及只相信有过去世但不相信有未来世。在这里又特别提出对过去世、未来世两者都怀疑不信,把它另归为一种疑。
8、疑惑、怀疑此缘性、诸缘生法(idappaccayatà pa?iccasamuppannesu dhammesu ka?khati vicikicchati)。
“造了善行是否有善报?造了不善业是否有苦报?”对十二支缘起、善恶业报、因果法则的疑惑、不信。(Dhs.1008)
在禅修实践中,还必须特别强调三种疑。禅修者必须去除这三种疑:
1、疑法:怀疑禅修方法。
禅修者怀疑说:“这种方法到底能不能够证得禅那?这种方法到底对不对啊?现在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可能证得禅那啊?”这是对法的怀疑,是一种很严重的障盖,它可以障碍你不能证得禅那、不能得定。
2、疑师:怀疑业处导师。
“业处导师是不是很厉害啊?他有没有经验啊?他是否已经学完了止观禅修啊?他是否了解我的问题啊
有这么样的一些禅修者,他们表面上对导师很恭敬、很顺从,但是却不肯老老实实地按照导师所给的指示去做。就好像一个人生了病,跑到医生那里去看病,医生诊断后给他一定份量的药,然而他却只吃了一两片就把药丢掉,或者根本不吃就把它扔进垃圾桶。由于病人的顽固,他的病将很难治好。
同样的,想要证得禅那、培育观智,导师是很重要的。只要肯依照导师的指示,把导师给你们的指示认认真真地落实在禅修实践上,那么,禅修进步的把握就很大。就犹如佛陀纠正阿难(ananda)尊者的话一样:
有一次,阿难尊者对佛陀说:
“尊者,我认为梵行有一半要依靠善知识。”
佛陀立刻纠正他说:
“够了,阿难,够了,我说善知识是梵行的全部!”
正是因为有佛陀这样的善知识,我们才有可能依法修行,正是因为有古代的那些阿拉汉们、有那些维护佛陀正法传承的上座、长老、善知识们,我们现在才有可能听闻到佛法,才有可能依法禅修。如果我们的业处导师精通经论、维护传统、严格谨慎,不会标新立异、杂糅百家,他就堪任为众人师,我们应当对这样的业处导师有信心,不要怀疑。
3、疑己:怀疑自己。
“哎,别人修得那么好,我的福德那么浅,资质那么差,怎么可能禅修成功呢?”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自信心,这也是禅修的一种盖,自己障碍自己。
因此,我们要禅修的话,必须去除这三种疑,要先去除这五种盖。去除了这五种盖,禅修之路才有可能平坦。
想在这里强调一下,对于排除禅修障碍,有一种不正确的观念以为:禅修提升了,有了定力,障碍就自然会消失。事实恰好相反!应该先排除禅修的障碍,端正自己的禅修心态,之后才能谈禅修!我们要先从端正己身开始,端正自己的身、语、意,守护好根门,尽量减低自己的贪、瞋、痴,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禅修,在禅修的时候才能争取更好的效果。有问题不要动辄就赖外部原因,很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出在自己。如果自己没有尝试去做、去实践,或者说只是懂得一些理论、道理,却没有真正落实到平时的生活当中,没有真正用它来改变自己的心态,问题就会很多。
当我们去除了这些对禅修的心理障盖之后,还应当注意避免一些外在的干扰。在《清净道论》中提到十种安止善巧的第一种就是使內外的事物清淨(vatthu-visadakiriya):头发、指甲太长、衣服肮脏、住所污秽等都会干扰禅修。禅修的环境也很重要,不能嘈杂,在吵杂的地方很难禅修。应当少事务、少责任。假如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一天到晚都忙个没完,哪里还能抽空禅修?!想要禅修,要选择好的地方、好的环境,外部条件是禅修的保障。
除了禅修环境之外,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佛陀在《增支部》里教导有五种适合禅修的条件:
1、青春;
2、健康;
3、衣食易得;
4、国泰民安;
5、僧团和合。(A.5.54)
这五个条件是适合禅修、精进的。第四和第五都谈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人和睦,欢喜无诤,大家没有争斗,没有攻讦,没有仇恨,彼此之间不会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制造痛苦。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禅修气氛,对我们禅修是很有帮助的。没必要对别人的言行举止产生不满。如果随喜他人的禅修成就,你自己也在造很强的善业。如果别人禅修有成,或者别人正在精进禅修,你就前去干扰别人;虽然你现在干扰别人可以得逞,但是你所造下的业以后也将会成为你禅修的障碍。
禅修的条件准备妥当之后,就可以投入禅修了。
去除五盖脚注部份:
8 业处导师:巴利语kammahànàcariya的直译,即传授业处、指导禅修的老师;禅师
...查看更多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叁十七于他有苦不为拔
《集颂》:“疾病、根残、体缺肢,远行、疲困身苦四。
五盖四障八寻思,不赖他胜心叁苦
嫌恨、恚恼不济扶,是犯非犯同前论。”
前条重点在病,此条重点在苦,当然病本身就是苦。
“根残”和“体缺肢”都是残废,“根残”多指“耳聋、眼瞎”;“体缺肢”指手、脚等的肢体残缺。
“五盖四障”是指:欲贪、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五种“盖”和“所知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四种“障”,其中“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属于“愚痴”类。它们不仅是世间烦恼、苦的源泉,也是修行出世间的障碍。
“八寻思”就是八种妄想、妄念。
一是「欲」,就是贪欲。
二是「恚」是心里不高兴、嗔恚。对人、对事情心里愤恨、记仇。
叁是「害」,想对冤家进行加害
四是「亲属」,就是亲裡觉,对自己的亲属,想帮、想救。这里不是指菩提心的作用,而是一种亲情的缠敷。
五是「国土」,就是想家乡。怀念故土。
六是「不死」,就是想不死,求长生,这里指违背因果的、了脱前的不现实的不生不死。
七是「他轻鄙」,老是感到别人不尊重他。
八是「资财族姓觉」,就是总想自己资财丰盈、族姓强盛。
“不赖他胜”就是嫉妒,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强。
——摘自仁清法师《佛教大乘正觉道之戒律、戒相疏义》之 菩萨四十六轻戒
五盖佛家用语,是指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包括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