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明是什么意思

"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通俗的讲无明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想啥,在做啥。实际上,无明是人注定要进入的,原因在于偏见。由于无明,就自然产生命运。因为命运就是偏见造成的。避免进入“无明”的方法是消除偏见。见多识广无疑是较好的。但是见识再多,也不能遍历所有过程。反省是最好的办法。观察自己每一个念头而不作评价就能够使之得到真正的自由。

无明是什么意思_无明图片_无明的故事

无明是什么意思_无明图片_无明的故事

十二缘起之无明的详解
十二缘起之无明的详解

在佛教修行的师兄对十二缘起应该有一定了解,它是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很深的。由于内容深厚,有的师兄对十二缘起中无明的了解并不多。因为对它不了解,所以想知道它的意思。为了对这方面有个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十二缘起之无明的详解吧!

佛学理论,是为佛学文化而建立的学说

十二缘起之无明的详解

。但是,佛学中的哲学观念,不能不说是面对人类对世界、自然、社会、人生的全面探索的学问。这些探索,对于我们具有非常重大意义。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因为佛学认识论的博大精深,就使佛学数千年长盛不衰。


佛学“十二缘起”的学说,就体现着佛学文化体系的鲜明特色。

十二缘起又被称作十二有支。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叫,十二因缘。这“十二缘起”是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

这十二缘起论是讲什么的呢?

十二缘起是讲明人生经过的,即是对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以至于自然界缘起互相依存的道理。阿含经讲的更明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总之,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十二缘起”也就是十二支,我们仍然分开来说。今天,只和大家聊聊第一支“无明”。

佛学认为,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种种烦恼就是“无明”,是愚痴,是无知,是迷暗。当下人们常说,“没活明白”也包含在了这个“无明”里。

佛学常说,不知者即无明。不知什么呢?不知五蕴(色、受、想、行、识)。

初修佛陀的人,在如此繁难的佛学理论面前容易“犯晕”,容易不知所措,不知所云。于是,下狠心去读经典,谁知越读越“晕”,很多人就放弃学习了,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没有佛性,大概很难成就菩萨道了。这是很危险的,也是“愚痴”。

任何文化都一样,假如一本书,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你也能理解透,那我们何必要从小学到大学的读它十几年,直接上大学不就可以了吗?

可见,不是经典阻碍了你,是你自己制约了自己,这本身就是无明。

【华严经】以因果的方式来解释无明,已经是很精确地阐释出无明的出处了。

【华严经】指出无明有两种业,一令众生迷于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这样就很清晰地把无明与行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了。同时也把无明的“令众生迷于缘”讲出来了。

彻底断掉无明是不可能的。想想看,假如无明是过去的烦恼,你断得了吗?无明是现在的索求,你断得了吗?无明是未来的幻念,你断得了吗?就众生而言,今后就剔除了无明可能吗?所以,只能在无明与行两者之间来断。无明离开了行,无明就成为了我们的佛性。“无明实性即佛性”嘛。我们在参禅打坐的时候,一再强调不要怕无明妄想;不要压制无明妄想;不要与无明妄想去作对就可以了。就为进入菩萨道打开了一扇门。

无明妄想来了就让他来,不要理他。无明妄想要走或者说是离开也同样不要理他,就让他走,不要去追逐这些无明妄想;不要被这些无明妄想牵着鼻子跑。因为你能够产生无明妄想的这个本性就是你自己的佛性,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这也便是如来即如去,如去即如来。

一切生死源于无明。执恋自我为实有的我执就是“无明”。自无始无终的轮回以来,无明便一直伴随着我们,无须臾想离。似一块黑布蒙蔽着我们的双眼,让我们难辨真相。黑暗、浑沌以及生命试图超越“黑暗”的最初冲动皆是无明所为。

十二因缘观以“无明”和“行”(行,是十二因缘之二)作为生命的起源,而不是相反。事实上“无明”和“行”是解脱的最大障碍。明了这一点对于正确修行必不可少。能够正见解惑无明,那也就是八正道中之正见,以后我们再讲。

【十二因缘经】说:“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当念却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环形封闭链条,构成了一个“圈”,将个体牢牢的锁在圈上,不能脱离。疑问便由此产生,是谁推动了十二因缘?运行机理如何?怎么出离这个“圈”呢?

这是修学“十二因缘”要解决的问题。当然,首要的是把“无明”解决掉。

上面我们说了无明的定义,无明即无始烦恼。要注意的是,一个圆环上的任意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喻义着无明既是下一次轮回开始的动因,同时又不断地存储着本次轮回中的各种习气,就好像充电电池一样,不停地充电与放电。无明是支配轮回的根本动因,所以要断除无明。

有一位老年居士跟我诉苦,说她儿媳如何如何的不孝顺,害得她很生气,连打坐都不安生了。

后来得知,她儿子、儿媳工作居住在甘肃,一两年也回来不了一趟。你看,这不是“无明”又是什么?自找烦恼吗。即便你那儿媳是个不孝顺的儿媳,几年才见上一面,咋就不能忍受到这种程度呢。

无明的烦恼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有啊!

无明一旦产生,通过“行”,就完成了这一转换,有了行动,就有了业(善业、恶业、不记业),启动了这个“业”,就完成了本次轮之前的因。

无明就像一块被高举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势能,存储的习气越重,这块巨石被抬起的高度就越高,势能也就越大,一旦松手石头必然下落,此时势能转化为动能。

这是无明产生的成因,这样讲恐怕大家明白些了。

佛学要求人们通过修性而成佛,对于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要求。这就是要求修世间法者,在六道轮回中进入天道。进一步要求人们修出世间法。即不生不灭、与物等同的境界。

无明,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是“五毒”总汇,就是颠倒梦想,无边的烦恼,欲念违背了宇宙法则的真谛,便产生了无尽的无明,是不是这个理。

故,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趣苦灭知道,谓之无明。

无明,并于过去世烦恼所至的惑愚,蒙敝了本真的真如本性。我们只有在现在世了脱烦恼、排下五毒、远离颠倒梦想,才能在未来世十二缘起的轮回中离无明越来越远。这样的一次次三世因果的轮回,才是了脱生死、脱离六道的起始领航标。

...查看更多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无明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无明

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无明

佛学理论,是为佛学文化而建立的学说。但是,佛学中的哲学观念,不能不说是面对人类对世界、自然、社会、人生的全面探索的学问。这些探索,对于我们具有非常重大意义。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因为佛学认识论的博大精深,就使佛学数千年长盛不衰。
佛学“十二缘起”的学说,就体现着佛学文化体系的鲜明特色。
十二缘起又被称作十二有支。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叫,十二因缘。这“十二缘起”是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
这十二缘起论是讲什么的呢?
十二缘起是讲明人生经过的,即是对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以至于自然界缘起互相依存的道理。阿含经讲的更明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总之,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十二缘起”也就是十二支,我们仍然分开来说。今天,只和大家聊聊第一支“无明”。
佛学认为,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种种烦恼就是“无明”,是愚痴,是无知,是迷暗。当下人们常说,“没活明白”也包含在了这个“无明”里。
佛学常说,不知者即无明。不知什么呢?不知五蕴(色、受、想、行、识)。
初修佛陀的人,在如此繁难的佛学理论面前容易“犯晕”,容易不知所措,不知所云。于是,下狠心去读经典,谁知越读越“晕”,很多人就放弃学习了,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没有佛性,大概很难成就菩萨道了。这是很危险的,也是“愚痴”。
任何文化都一样,假如一本书,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你也能理解透,那我们何必要从小学到大学的读它十几年,直接上大学不就可以了吗?
可见,不是经典阻碍了你,是你自己制约了自己,这本身就是无明。
【华严经】以因果的方式来解释无明,已经是很精确地阐释出无明的出处了。
【华严经】指出无明有两种业,一令众生迷于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这样就很清晰地把无明与行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了。同时也把无明的“令众生迷于缘”讲出来了。
彻底断掉无明是不可能的。想想看,假如无明是过去的烦恼,你断得了吗?无明是现在的索求,你断得了吗?无明是未来的幻念,你断得了吗?就众生而言,今后就剔除了无明可能吗?所以,只能在无明与行两者之间来断。无明离开了行,无明就成为了我们的佛性。“无明实性即佛性”嘛。我们在参禅打坐的时候,一再强调不要怕无明妄想;不要压制无明妄想;不要与无明妄想去作对就可以了。就为进入菩萨道打开了一扇门。
无明妄想来了就让他来,不要理他。无明妄想要走或者说是离开也同样不要理他,就让他走,不要去追逐这些无明妄想;不要被这些无明妄想牵着鼻子跑。因为你能够产生无明妄想的这个本性就是你自己的佛性,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这也便是如来即如去,如去即如来。
一切生死源于无明。执恋自我为实有的我执就是“无明”。自无始无终的轮回以来,无明便一直伴随着我们,无须臾想离。似一块黑布蒙蔽着我们的双眼,让我们难辨真相。黑暗、浑沌以及生命试图超越“黑暗”的最初冲动皆是无明所为。
十二因缘观以“无明”和“行”(行,是十二因缘之二)作为生命的起源,而不是相反。事实上“无明”和“行”是解脱的最大障碍。明了这一点对于正确修行必不可少。能够正见解惑无明,那也就是八正道中之正见,以后我们再讲。
【十二因缘经】说:“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当念却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环形封闭链条,构成了一个“圈”,将个体牢牢的锁在圈上,不能脱离。疑问便由此产生,是谁推动了十二因缘?运行机理如何?怎么出离这个“圈”呢?
这是修学“十二因缘”要解决的问题。当然,首要的是把“无明”解决掉。
上面我们说了无明的定义,无明即无始烦恼。要注意的是,一个圆环上的任意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喻义着无明既是下一次轮回开始的动因,同时又不断地存储着本次轮回中的各种习气,就好像充电电池一样,不停地充电与放电。无明是支配轮回的根本动因,所以要断除无明。
有一位老年居士跟我诉苦,说她儿媳如何如何的不孝顺,害得她很生气,连打坐都不安生了。
后来得知,她儿子、儿媳工作居住在甘肃,一两年也回来不了一趟。你看,这不是“无明”又是什么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无明

?自找烦恼吗。即便你那儿媳是个不孝顺的儿媳,几年才见上一面,咋就不能忍受到这种程度呢。
无明的烦恼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有啊!
无明一旦产生,通过“行”,就完成了这一转换,有了行动,就有了业(善业、恶业、不记业),启动了这个“业”,就完成了本次轮之前的因。
无明就像一块被高举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势能,存储的习气越重,这块巨石被抬起的高度就越高,势能也就越大,一旦松手石头必然下落,此时势能转化为动能。
这是无明产生的成因,这样讲恐怕大家明白些了。
佛学要求人们通过修性而成佛,对于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要求。这就是要求修世间法者,在六道轮回中进入天道。进一步要求人们修出世间法。即不生不灭、与物等同的境界。
无明,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是“五毒”总汇,就是颠倒梦想,无边的烦恼,欲念违背了宇宙法则的真谛,便产生了无尽的无明,是不是这个理。
故,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趣苦灭知道,谓之无明。
无明,并于过去世烦恼所至的惑愚,蒙敝了本真的真如本性。我们只有在现在世了脱烦恼、排下五毒、远离颠倒梦想,才能在未来世十二缘起的轮回中离无明越来越远。这样的一次次三世因果的轮回,才是了脱生死、脱离六道的起始领航标。


...查看更多
人与人的缘分,由无明的一方决定
人与人的缘分,由无明的一方决定


我有位女性朋友,才结婚几个月就离婚,原因是她不想看别人的脸色过生活

人与人的缘分,由无明的一方决定

。她说,婚后先生就去上班,算是高收入的主管阶级,她在家闲著无聊,偶尔去逛街购物刷卡,也不过十几万元,她先生看了刷卡单,说要限制她的额度,她一气之下,就把卡丢到先生脸上,说自己要去上班赚钱,然后自己去办卡,去购物,去过自己的生活,再也不要看人家脸色。


我问她先生一个月的薪水多少?她很得意的说不多,大约只有十万元。

我听了她的回答,内心开始为她的人生感到遗憾。

因为,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她的先生不是个小气的坏蛋,而且也应该是个能包容的人;相对的,她的冲动,反而是结束两人缘分的关键。

尤其,当一个男人当到了主管级,虽然赚的钱不算少,但工作的压力想必也是很大的,相信他也是怕老婆担心,才没有让她知道工作上的辛苦,结果,她反而不知惜福,还觉得他的薪水太少。

像她这种活在「无明」中的人,老实说,我们身边就一大堆。

我的邻居是一位老实人,但自从被公司裁员失业后,就一直意志消沉,赋闲在家。他们家的每月开销,包括房贷和小孩子的学费,都由他老婆在餐厅当会计,一肩扛起来。

虽然大家都很热心,帮这位邻居介绍工作,但他总是做没几天,就不想上班。后来,他开始去和人家赌博,一开始小赚一点钱,后来一输再输,连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也都拿去赌。

因此,我经常可以在半夜,听到他们夫妻在吵架。后来,两人吵到门外,惊动里长,这位失业的邻居还请里长和我们这些住户来评评理。

他的意思是,他也是为这个家好,才会想去翻本,并不是他爱赌,而且他已经摸到赌钱的秘诀,只要再给他一点赌本,他会赢很多钱回来养家。

然而,他老婆却哭著说,家里的钱早就被拿光了,现在身上的一点钱,也是去娘家借来的,再拿走,小孩子要吃什么?

里长和住户们听了,就说是邻居不对,邻居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后来,听说他欠了地下钱庄很多钱,从此就没有再回到这个家。

无知,人皆有之,只要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会危害他人。

然而,无明就是很恐怖的东西。

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所谓的无明,是你没有觉察自己是无知的,甚至相信自己是对的,听不进去别人的苦劝,而且还把自己的妄想付诸行动,害人害己。

因此,无明的人,是最可怕的,尤其这个人,是你的亲人或有共同利害关系的人。

据说,我老家乡下有一位大地主,生了三个女儿,这三个姐妹感情非常好,即使上学或回家读书和睡觉,都在一起,不愿分开,在乡里间成为佳话。

然而,三姐妹长大各自嫁人后,大姐和二姐两家人仍是住在一起,感情和以前一样好,只是小妹嫁到远地,嫁给了一个生意人。

过没几年,小妹的先生似乎生意不顺,负债累累。有一天,小妹回家来,要求父母提前把家产分一分,父母听了差点昏倒,大姐二姐也骂小妹不孝,但小妹又哭又闹说自己本来就应该拿家产,现在她缺钱,提前拿有什么不对?

父母拗不过她,最后答应把家里的田产和不动产,分了三份。

小妹又哭闹起来,说应该分成四份,她拿两份,因为大姐二姐都没有负债,先生又都有赚钱和积蓄,她的老公负债累累,难道全家人都对她见死不救?不怕她老来没有依靠?

大姐二姐听了很难过,她们并非在意那些家产,而是心寒小妺何时变得如此现实自私,又不讲道理。

然而,小妹仗著父母宠爱她,哭闹之外又绝食抗议,大家只好依了她。

小妹拿走了家产后,大姐二姐也开始疏远她,渐渐的和她形同陌路,可以说,她为了家产,斩断了和家人的缘分。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深或浅,长或短,是否会变成善缘或恶缘,全由无明的一方决定。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是经营健康食品的。

有一天,他来找我借钱,说周转上有急用。我为了减轻他的心理负担,就说乾脆买他的健康食品来吃,让他有收入。

然而,他似乎以为我很有钱,每隔几天,又抱一堆新的产品,来向我说明,说吃了对身体哪里很好,很有帮助。我心想他可能又缺钱,于是又向他买了一堆。同时,向他暗示,我自己的收入也不高,而且家里的健康食品,也已经堆成一座山了,几年也吃不完,可以暂时不要进货了。

他笑著说他懂这道理,我心想他应有自知之明,不会再来了。

想不到,才隔了一个礼拜,他又抱一堆什么国外最新进口的产品,硬要我买下,而且为了感谢我的支持,除了再打折外,钱可以先欠著,等我日后手头方便,再来向我收。

我听了,心里为他感到遗憾。我很清楚,这一次,我跟他的缘分真的尽了。

我开门见山的告诉他,不应该把我当呆子,把我的真心帮忙,看成是冤大头。

他听了气得涨红著脸,胡言乱语把我数落一顿就走了。从此,两人没有再联络。

人跟人,是否能做朋友,或是成为仇家,不是靠缘分,往往是由无明的一方决定的。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上,也有和我同样的感慨和无奈,就先让自己保持觉知吧!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我们就是那个「无明的人」。


...查看更多
黄柏霖:无明在哪里
黄柏霖:无明在哪里 黄柏霖:无明在哪里


『鱼朝恩』,他是唐朝的宦官,他在唐代宗的时候是天下观军容宣慰使,势倾朝野,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比宰相的权力还大。但是他依靠这个权势恣意蛮横,求取无厌。他看到郭子仪立大功,他就想要破坏他,嫉妒郭子仪的战功。唐肃宗就听了鱼朝恩的谗言罢了郭子仪的兵权,但是唐代宗起来的时候,就因为他太跋扈了,后来就是这里面讲的,鱼朝恩被杀,程元振就被贬窜。

在历史上也有一段跟佛门有关的公案在讲鱼朝恩,鱼朝恩跟唐代宗,因为慧忠国师是皇帝的国师,皇帝非常尊敬慧忠国师。有一天,慧忠国师就到宫中去说佛法,鱼朝恩他就问慧忠国师了,他说,什么叫无明?那刚好皇帝也在旁边,慧忠国师很会开导教化众生。他就问鱼朝恩说,你是几品官?鱼朝恩他心里想,你慧忠国师不可能不知道我是谁,我是天下观军容宣慰使,皇帝再下来就是我权力最大,你还问我是几品官?鱼朝恩就回答慧忠国师说,我是一品官。慧忠国师就说,你一品官也配问这个问题?这个配讲得特别大声,你配这个问题,这菩萨在游戏人间。

像慧忠国师他这种有修有证的高僧,他们的禅定功夫都是非常地高,而且智慧也都能够开显出来。所以这种能够担任国师,他们有很深的修持功夫。所以慧忠国师就说,就这样讲以后,他说,你一品官也配问这个问题?鱼朝恩听了就很生气了,就把剑拔出来。慧忠国师说,无明就是这样生出来的。后来因为皇帝在旁边,鱼朝恩不好意思就把剑又收回去了。他剑在还没收回去的时候,慧忠国师说,地狱的门已经打开了,无明就是这样生出来的。

所以无明在哪里?无明就是在根尘接触。根尘什么接触?就慧忠国师说,一品官,你也配问这个问题?这句话没有带好跟坏,但是你住相生心,你起了执着,你的我执就跑出来,你觉得你被羞辱了,那你动心了,你就是攀缘取舍了,那你就是什么?你不是用闻性,你是用闻识,你不是用根性。根性是什么样?根性是内不动心,外不着相,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内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个是用根性,舍识用根。鱼朝恩当然没有这个功夫,所以他是用闻识,他是用习气,所以他剑就拔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业障在哪里?我们的业力在哪里?就在根尘接触的那一剎那,就是我们眼见色、耳闻声的那一剎那,我们的业力就出来了,我们的种子就起现行。后来因为皇帝在旁边,鱼朝恩就把剑放回去了。慧忠国师就说,天堂的门已经打开了。所以天堂、地狱就在一念之间,无明跟真如也在一念之间,迷的时候叫无明,悟的时候叫真如

黄柏霖:无明在哪里

。我们说,迷的时候叫做妄心、悟的时候叫真心,真妄不二,这是「鱼朝恩」。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四三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查看更多
结语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