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二位菩萨

"

五十二位,菩萨五十二阶位,佛教术语,佛教三乘菩提中属大乘佛菩提道中的修行者的修学次第,总共有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然而,佛教各宗派、经传对菩萨的阶位划分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

五十二位菩萨_五十二位修证_五十二位修行位次

五十二位菩萨_五十二位修证_五十二位修行位次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五十二回

第五十二回 拜弥勒菩萨

善财得了如幻三昧,众善妙乐,有说不出来的心情舒畅。这种妙乐,只有善财一人才能享受。他想到:善知识者真是伟大,善知识如慈母,谆谆教诲。如明师指引方向,如船师渡过深海,如大地生长万物,如医士除诸病苦,如甘露滋润身田,如桥梁度济行人,如春雨润育苗稼,如明灯照破黑暗。我参拜了这么多善知识者,每一个都给我无穷的力量,使我心胸宽广,知识丰富,智慧广博,精神焕发,意志坚强。学会了众多技艺,得证广大神通。即来到海岸国大庄严园,见到广大宝楼阁。上不见顶,下不见底,四方广大不可思议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五十二回

。弥勒菩萨住此楼阁内。善财右绕楼阁,自是思维,往昔身心不净作诸恶孽,不求正果。如今因善知识,曾怀正见。一心趣求菩提,利乐有情,造福人间,何等美妙?但愿一切众生都如我一样,发如是心,得如是智,证如是果。


善财右绕楼阁,难尽边际。想到这楼阁如此广大,不是一点福德智慧能够证得。我又如何能见到弥勒菩萨呢?右绕不成,干脆五体投地,礼拜弥勒菩萨,以至诚心,便礼拜数拜。

忽然一声巨响,天空闪出祥光,远远望见弥勒菩萨,足踏祥云,无量弟子随后,天龙八部拥护,来至楼阁前。善财看得欢喜,即上前顶礼。

弥勒菩萨仔细观看善财,对众人道:“此童子善根广大,智慧清净,慈悲为怀,发无上菩提心,利乐有情造福人间。不辞千辛万苦,爬山涉水,渡海穿洋,参拜众多善知识者,学得一身好本事。已具三十二相雏形,当生如来家,住灌顶位,是成佛的种子。不过还不够,如今重要的是行,要学普贤菩萨的大行,如何行?还需要善知识的教诲。”

善财听了欢喜,手上忽然堆满香花缨络。弥勒菩萨手摸善财头顶说:“佛子,你已发无上菩提心,其心坚固如金刚,如明灯照破痴暗,如大海容纳百川,如宝剑能降众魔,如妙香能除诸秽,如智慧水能息烦恼。所以能勇猛精进,参礼善知识,誓求造福人间利乐有情的大志,这个门径你已经走到了,快进去看吧!”用手指将楼阁门一弹,阁门洞开。善财欢喜,跳跃而进,门复自闭。

善财入得楼阁,举眼一看,哪里是在楼阁内?简直望不尽,看不完。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虚空。三千大千世界无不包含其中。数不尽的奇珍异宝,看不完的瑞草鲜花,望不到边的亭台楼阁,听不够的清净妙音。芬芳馥郁,景色长青,金沙为地,池水澄清。七宝栏循,白玉砌阶。层层楼阁,无边无际。善财沿阶入一楼阁,其中与大楼阁无异,广大无边。善财又入一小楼阁,亦复如是,与大楼阁无异,广大无边。善财望不尽,看不完。

善财又看各种图像,都是弥勒菩萨的往事,有助人为乐的,有舍己为人的,有参拜善知识的。

又看各处的欢乐歌舞,人们之间的善良谦爱,你尊我敬。真是说不完的美好,道不尽的喜悦。善财看得心旷神怡,不想离去。

忽然,弥勒又弹指一下,只听得一声巨响,楼阁竟不见了。善财却站在一块巨石上,弥勒菩萨又用手摸善财头顶说道:“善男子,这美好的楼阁,是用自己最大的智慧、最大的精进、最大的劳动和不懈的愿行得来的。你现在该回到文殊菩萨那儿修学大行了。”

善财感谢弥勒菩萨的教诲,正要作礼,菩萨却不见了。四处寻看,只见大石上留下一首诗:

楼阁门前立片时,龙华师主远方归。

不唯弹指观深妙,又听慈音语细微。

理智行为身日月,菩提心是道枢机,

许多境界何去来,万里无边一雁飞。

善财读罢,感到身心轻快,四肢柔和,已不见是原来粗秽的善财。遂欢喜跳跃而去。

...查看更多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五十二集)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五十二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十二集) 2000/8/1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九面第一行: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

经文很明显,意思无尽的深远。佛在这里面告诉我们怎么样成就净业,特别是对念佛法门而言。我们念佛法门,大家都知道是修净业。净业从哪里修?先净其口。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的,佛教我们修行的基本法是善护三业。善护三业里面一开头就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此地说的。由此可知,修净土从哪里开始?我们知道了,也明了这一段教诲的重要性。

什么叫「恶口」?这两个字的意义一定要搞清楚。恶口是说话粗鲁,音声、态度、词句都教人家难以入耳,现在所谓是命令的句子。纵然是你的下属,不得不服从你,充其量也是表面不得已不服从,心里头不服,这是失败。往往在某一种关头的时候,下属背叛了。为什么会叛离?必有原因,而因素里头决定少不了平时言语不当,造成的后果,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人与人相处,人之待人,言语占的分量太重太重了。所以儒家教学,言语列在重要的科目上。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由此可知,他把言语看得多么重。言语是德行的表现,看你的言语、看你的表态、看你的动作,你德行的高低就一目了然。我们要怎样修德、累德积功?这是佛菩萨在经论里面常常嘱咐教导我们的,教诲里头说得很多,诸佛菩萨又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柔和爱语,这是接众。

我们亲近善知识,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我们站在旁边观察他接待宾客、接待来学,我们看了深受感动,在这里面学习。亲近他的学生,对学生跟对大众不一样,严厉的教训,对学生有,常常有,但是对大众没有。学生,老师有责任帮助他、成就他,看到他有过失决定要说。所以从前老师对我们讲,说过失的人,谁愿意说人过失?谁愿意跟人家做冤家对头?聪明人、有学问的人绝不干这个事情,跟人结善缘,绝不跟人结恶缘。你有过失不会有人说的。说你过失只有两种人:一个是你的父母,一个是你的老师。朋友、同学说过失也是一而再,顶多讲两次,不会讲第三次了,两次你不改,第三次也不说了,为什么?说了就变成冤家了。那怎么对你?敬而远之。什么叫「远之」?不与你共事。你在社会上做任何事业得不到别人帮助,你所得到的,是与你有利害关系的,道义的朋友你一个都没有。所以德行、言语不能不学。

德行的落实,就是世尊在这一部经上所讲的十善业道。口业重要!你能够离恶口,你就得到八种净业。第一种『言不乖度』,这个「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分寸,你的言语恰到好处,一般说的如理如法、合情合理,不过分,也不会不及,这是第一种净业。言语过分,显得巴结人、讨好人;言词不及,显得傲慢、瞧不起人。言词要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常常练习,养成习惯。

【二、言皆利益。】

这个很重要。无益之言,在佛法里面称作「戏论」,我们世间人讲的开玩笑。诸佛菩萨、修道之人没有戏论。戏论跟幽默不一样。世间人的幽默,不见得是对对方、对社会大众有利益;而圣贤、君子所谓是「出言成则」,说出来的话都可以做为社会大众的准则,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净业是有利益的,如果於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这不是净业。利益使我们能够想到,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断烦恼、长智慧,这是真实利益。

【三、言必契理。】

『理』是真理,决定不会违背真理。悖理之言圣贤君子决定没有,为什么?他见到真理了。佛家常讲「明心见性」,所以他的行为、他的言语决定与性德相应,言行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十二部经教,都是从性德流露出来的,契理。

【四、言词美妙。】

这是契机,让人家听到欢喜接受。契机契理的言语,才能广化众生。《坛经》上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契入境界,那不是凡夫。他为什么不见世间过?我们用相宗的话来说大家好懂,他已经转识成智了。相宗修行的纲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没有分别了,一切不分别了,这个观是妙观,智慧现前了。我们今天对於世间人分别,他不分别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识是执著,他不执著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诸位想想,离开分别执著,你要找过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没有过失。

《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佛都说贪瞋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贪瞋痴。这话什么意思?平等观。贪瞋痴跟戒定慧是极不平等。他平等,他怎么平等的?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个性,法性。觉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贪瞋痴,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还是法性,法性没有迷悟。迷的时候变的相,是贪瞋痴的相;觉悟变的相是戒定慧的相。但是你要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相不是真的,是妄相。他心平了,理得了,於是清净心现前。心清净,我们常讲身清净,境界清净,贪瞋痴跟戒定慧都清净了。这是什么人?法身大士。

法身大士应化到六道里面来,他怎么做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五十二集)

?他还是严持戒律。为什么?六道众生在迷,他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去表演,上舞台表演;表演一定要顾及到大众,要顾及到当前社会,利益众生:我这个表演於众生不利、於社会不利的,不可以做。譬如今天的社会,今天社会大家都不懂得孝道,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一定示现孝顺父母,奉事师长。现在这个社会大众,不懂得尊师重道,忘恩负义,背师叛道;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一定是特别示现孝亲尊师,一定是这个作法。为什么这么做?挽救世道人心。诸佛菩萨在哪个地方示现、哪个时候示现,一定要观察这一个时节因缘,就是此时此处众生犯了哪些毛病。佛法是教育,如何能够纠正他,帮他改过来,这叫善知识。


今天这个世界上,已经不懂得尊师重道,我们还要毁谤老师,还要批判他,还要去斗争他;这是教社会大众不孝父母,不重师长,果报在三途。这个教育、这种表演示现,是把众生往三途恶道里头带。这个人是什么人?恶魔,这不是菩萨。菩萨作法跟这个恰恰相反,菩萨决定顺性德,所以菩萨决定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教化众生要懂得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成全大众。对於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格外敬重,这个敬重不是装的,是出自於真诚。感化恶人,劝化社会,这是菩萨。

『言词美妙』,不是音声说得好听;音声好听固然在其中,「美妙」的意思更深更远,是让别人听到欢喜接受。你这个言是金玉良言,这叫美妙;我们现在讲,是合情、合理、合法,真正是从仁慈博爱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属於净业,决定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亦能够净化人心、净化三业,这是真正契理,真正美妙。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查看更多
供灯千篇文五十二:善知识的烦恼
供灯千篇文五十二:善知识的烦恼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我每写一遍圣号,大家就跟我诵念一遍圣号,生活就会有大不同。

写了这么多篇的供灯千篇文,慢慢的被更多的善知识与师兄所看到,也有很多善知识与师兄与我共同探讨供灯之事,在修行的路上,结识了更多善缘,也让自己更能坚定的把学佛供灯之事坚持下去。

只是,也并不是所有与我结缘的善知识都是学佛之人,也有很多人难以去一篇一篇的把我所写的供灯文章都看,甚至还有些善知识是很讨厌我写的供灯的文章。

曾有一位善知识与我说:三生居士,我喜欢看你写的一些关于佛教关于修行的内容,但就是不喜欢看你写的供灯的文章,冲动过好几次都想要把你删了,有一次把你删了,没两天我还是加回来了

供灯千篇文五十二:善知识的烦恼


其实,三生居士相信这样的善知识一定有很多,只是她说了出来,而很多人没有说。

首先,我想与大家说,关于有些善知识不喜欢看供灯文章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其实就两个字:无碍。

现在不喜欢看,便无需强迫自己去看。现在看不进去,是因为缘分还未到,有一日缘分到了,自然就能看进去。如果缘分没有到强迫自己去看,到最后反而容易因此对佛学也产生逆反。

有一句话大家都知道叫佛度有缘人,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佛的有缘人,只不过每个人的机缘是不同的,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有的人在这一世,有的人在下一世。不管早晚,终有一日会受度化。

所以,如果当下就是不喜欢看我所写的供灯的文章,或者我写的关于佛教的其他内容也都不想看,这都无碍,暂且可以都不看。

我叫三生居士,这一生,下一世,再下一世,我都会修行学佛供灯,我们在这一世能相遇,就总有一世你的机缘会到,你愿意看,你愿意学佛修行,虽不是当下今日,但三生居士相信会有这样一天。

所以大家无需烦恼,无需因为要不要看烦恼,更无需为要不要供灯烦恼,虽然我在写,我希望大家供,但还是要看大家自己的机缘。

不去强求,顺其自然,就如同我们的缘分一样。

或许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大家会想起三生居士,会想起供灯,那个时候大家来找我供灯也好,沟通交流也好,我一样在的。

学佛修行也好,供灯供佛也好,都要欢喜自在才可以,如果说一读经一供灯就难受,那就无需强求自己的。

世界永无末日,佛法光明常在,佛度世人。

南无阿弥陀佛

一日供灯,三生供佛

悠悠春秋几十载,唯有供灯心不灭

希望我的三生法愿,能成为大家的一盏明灯,让大家永远都走在一条通往光明的路上。


...查看更多
菩萨道层次的五十二位次具体是什么
菩萨道层次的五十二位次具体是什么

菩萨道层次的五十二位次具体是什么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要认真的去学习,就能够收获到很多的作用和好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菩萨道层次的五十二位次具体是什么吧。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则举前位十信与四十二贤圣位,称为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回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灭心;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更于十信之前说干慧地,于十回向之后加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合为五十七阶位。

其中,璎珞经所举之五十二位名义整足,位次无缺,故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其名数为: (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二)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三)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四)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五)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

关于菩萨道层次的五十二位次具体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学习,就能够让我们的修行有很好的效果。

...查看更多
结语

五十二位指的是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其中五十二位修行位次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