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梵语ana^tman或nir-a^tman。又作非身、非我(凡夫认为心身中存在个我:把色、受、想、行、识是我,或者认为我在色、受、想、行、识中;而这种自我感觉,正是对身心错误认识)。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什么是共相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征。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以不实之义为无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当观识无常,如是观则识非我,非我所、亦非我体。
这个人无我、法无我都无我,那个人无我,整个身心都是空的,当你通了无我了以后,如果没有愿的话,你在涅槃。不生不灭,那你就没有生死,没有痛苦。挺好,那挺好。但只有愿呢才能登地;没有愿,他登不了初地,初地菩萨要发愿。
所以天台宗把这个程序搞得很清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住就是你先脚跟落地,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金刚经》说的“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不住声香味触法”。因为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生命的我执,它一旦不住在这里呢,就证涅槃。
他就知道“无我”才是落脚点,有我都不是落脚点。不管你说的多好,或者不管你想的多好,不管你心净的多好,你那个“我”在,你就完了,就是你就没有地方可住。所以只有无住的时候,不住了,不住声香味触法了,就是见到这个人无我了,从此他的生命就脚跟落地了。
那个脚跟落地跟登地菩萨不一样,这个脚跟落地,只是你明白涅槃的真理,不在生死轮回中再去流浪。那么在这里他可能要经过十个阶段的保护,就一直保持在安定、安住的这个状态。
十个状态,十住完了以后,他就觉得他就要发愿了,没有愿不行。愿就是:我要度众生。脚跟稍微落地了一点,他就不自觉得要把别人拉到这里来。因为看到别人善啊、恶啊、痛苦啊、快乐啊,就很纠结。
同时看谁都苦,总想把他拉过来。脚跟有点踏实了,就要开始度众生,要十行。度着度着,他发现有度众生的心也不行,有这种,他的心还是不够圆满。所以第三个阶段叫十回向,回向是回向中道。就是觉得做事情,跟自己内心的无我其实是一样的
那十回向,经过十个阶段之后呢,靠的就是愿。所以大乘一定要发菩提心。修心中心如果不发菩提心,没用的。你就两个小时,四个小时修下来没多少用,因为你不发心,最后没动力。没动力,就像汽车,你开车开到没油了,没油了,你什么车都没用。就没动力,你的机器好没用的。你说:我身体很好,我知识很高,我能力很强,我毅力很强,但是你没愿。没愿他没动力,车开不动,所以他靠最后的十回向。
度众生要安住,安住的是无我。还是有众生可度,后来他发现:众生一切法都是无我的。然后往里面无所得、无所住的涅槃,又不是单独的只是空。如果只是空了,不生不灭,但是你还可以讲话,好像又有,又是有东西的。
你说有众生可度的那个“有”呢,是五欲六尘,你说是五欲六尘、十八界的东西,又是生灭法,发现这中间就有问题,生灭法都不能有。生灭法又不能有,涅槃只是空也不对。这中间他一下子找到,找到了什么?就是我们的心,明心见性的那个性。一下子明白性,所以心地宝藏指的是,开始一下子他就这个心,既不是空,也不是有。而且它很明确地就从那个人我执、法我执的苦海中登岸了,登地了。
他一爬到地上,他死了:哦,生命的最核心,大千世界无非是这个。他登到地上的时候,那个叫欢喜。那个就真欢喜了。因为涅槃也不住,他不住涅槃了,那轮回他也不住,因为轮回就十八界嘛,所以说有智慧不住生死,有慈悲,他又不住涅槃了。
悲智双运,就是这个心地。所以他登到地上时候,他觉得特别开心,就叫欢喜地。
南无阿弥陀佛
宇宙间的真理实际并不神秘,更不复杂,很简单的一句话,做到落实了,即能成佛做祖,做不到,即是痛苦不断的烦恼凡夫。这就是一念悟即成佛,一念迷即凡夫的真实意义。
究竟这一句话是什么话呢?什么样的一句话能让我们一下子转凡成圣?一下子把无量的痛苦烦恼全部变成智慧呢?什么样的一句话有那么大的威力,让凡夫一下成为圣人呢?世界上有什么样的一句话,能把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一下全部扫除干净,让自己的心得到真实的清净自在解脱呢?能马上得到这一句最宝贵的话吗?谁又能告诉我们这一句最殊胜无比的言语呢?谁又能把这救命的法语传授给我们呢?实际并不是这一句话有多么神秘、有多么了不起,而是接受这一句话的诚敬心与信心,和真正愿意落实做到这一句话的愿力最重要。如果没有诚敬心信心与愿力作为基础,这一句话就成为一句最普通无用的废话。就算你天天听到这一句话,如果没有诚敬心与信心做为基础,听得再多也没有丝毫的用处。
一个真正想求解脱成佛的人,一定会想得到求到这一句最最宝贵神圣的一句话。这一句话并不是保守不说,而是没一个真想求解脱的人。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要准备好解脱成佛的资粮,要打好坚固的基础。不然的话,就是传给你这一句最宝贵的话,你也认为是一句没用的废话。你会说这一句话我早就知道,还用你说吗?这三岁的孩子都会说的一句普通话,又有什么了不起呢?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这一句很多人都听过、都说过的一句平常话,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威力呢?就算现在告诉了你,你也会大失所望,认为受到了天大的欺骗。本想求个什么神秘奇妙的宝物,谁知听到的一句话,却是三岁孩子都会说的一句平常又平常的普通言语,感到是自己上当了、是自己受骗了。对这一句话不但不能生起更大的信心,反而还会降低自己的信心与愿力。以上这些言语就是为证明这一句话的确实重要性,让听到的人知道要具备真实不虚的诚敬信心与真实的愿力。
急切想得到这一句话的求法之人,认为我已经具备了真实的诚敬心与真实的信心与坚实的愿力。应该马上听到这一句最最宝贵的秘诀了吧?我已经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愿意付出身命代价的来求这一句话总算可以了吧?现在当下应该传这一句最无上的妙宝吧。愿意付出身命代价要求这一句话的求法者听清,在还没有传授这个秘诀之前还要多说几句。证明这一句的重要可贵性,让你当下明了知道求这个法的真实性与实用性
禅宗的二祖神光断臂求法,莲池大师三步一拜、苦行几千里,为了求一句三岁孩子都会说的一句话:“不要被名闻利养骗了自己的心啊!”米勒日巴为了求法,受尽了人间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折磨。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为了求一句话就要舍掉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无数的善知识走过来的路告诉我们,真正的一句话要用真实的诚敬心和信心来接受,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当下已经准备好用鲜血与生命,可以无私奉献一切的来求这一句话,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来求这一句话。这么诚敬实意的求法者,哪有不得法的道理?哪里会有不传法的道理呢?
现在就把这一句传给准备付出生命代价的求法者。这一句话就是:“无私无我不着相,真诚实意为众生。”就这一句最平常的话,你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落实做到吗?
...查看更多信佛,种福田了生死,这叫自了。三宝弟子,信佛,不仅要自己安乐。还要去帮助别人,劝一切众生学佛法得到安乐解脱
对待一些人、一些事的时候、应当要无我,应当与人方便,而不是给自己方便;应当是供养一切众生,而不是希望一切众生来供养我,能有这个心就是菩萨心,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发明白心,菩提就是觉、觉悟就是明白。证得菩提就是证得究竟;明白。
马上夏天了,虫子,蚂蚁,路上到处有各种虫类。当你见到给它,就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叫法布施!当它只要一闻到这声音,就给它种下了善根。这样的功德也叫不住色声布施。
...查看更多缘起无我与生死轮回
超定
缘起无我系佛法不共于世间、外道法的特质所在;而生死轮回也是佛教徒必备的基本知见。无我与轮回,如何于矛盾中求得统一?宏扬佛教的大德们,为阐述生死轮回,成立神不灭论,往往以搬家作譬喻,搬来搬去,房子不同,主人还是那个人。引经言:「譬如伎儿,变现诸趣」,剧场上的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员本身还是前后如一;六道轮回,诸趣不同,轮回的主体不变。如此的方便说法,是否能令未信者起信,已信者增长,尚属未定之天。但衡之于缘起无我的正法,显然是背道而驰,绝不相应。问题是:诸法无我,没有轮回主体,又如何避免破坏因果业报?又如何使前生与后世连接起来?不但印度外道发难:「若我实无,为何造业?」「若无我体,谁之我执?」「我体若无,谁有苦乐?」「若我实无,谁能作业,谁能受果?」即同为佛教中的学者(犊子部)也提出质疑:「若定无有补特伽罗(我),为谁说流转生死?不应生死自流转故。」今日净土法门的行者也不免起而反对:念佛往生西方是我的愿望,若无实我,谁念佛谁往生西方?佛门劝信众发心布施修功德,假使我体无有,谁来行善,谁去受福报?面对这么一连串的难题,其直捷了当的答案,如古德所说:「宁起有见如须弥,不着无见如芥子许。」有我论,令人确定有善恶,有业报,有三世,有圣人与凡夫。我怕堕地狱,我不能作恶;我要生天堂,我必须修天福;我厌娑婆苦,我必须念佛求生极乐国;我要解脱生死,我应该修出离行;我愿成佛,务必热心去度众生。然而,缘起无我是如来圣教,为佛教徒非信受不可的真理。这是三法印之一,印定是否佛法之标准,而且是法印的中心;偏离此无我之印,诸行无常则落于断灭,涅槃寂静则落常见,不成其为法印了。如为强调生死轮回的世间法,而扬弃缘起无我的佛法,无论如何,肯定是得不偿失的;佛教既失去特质,与世间法无差别,其存在与否已无足轻重,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世间法与出世的佛法
诚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法是出世佛法的基础,依人天道为阶梯,才能趣向声闻解脱道与大乘菩提大道。从缘起的流转与还灭二门说,世间是缘起的生灭,佛法是缘起的寂灭;佛法是缘起,世间法也是缘起。如来已从世间的生灭,证入出世的寂灭。然寂灭之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四句绝百非。如此妙法,我人如何得以趋入?「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如来所证的是胜义谛,而所说的是常人能知的世俗谛,依世俗为方便,引导众生趣向诸法胜义;言教不即胜义,不离胜义,而随顺于胜义的。依俗显真,依事显理,依有明空,依方便达究竟。所谓「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即是此意。虽然,世俗不即是胜义,世间法不即是佛法。修学佛法的次第,必先树立善恶、业报、三世因果的世间正见。本此正见而修正行,背恶向善,舍邪归正,于人天道上渐次培养出世无我的正见,依此修出离行——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达成解脱的目标。假如不具足世间正见与正行,缺乏健全的人格,做人的条件尚嫌不足,还谈得上出世无我、解脱成佛吗?
缘起无我是(出世)佛法正见,生死轮回属于世间正见;前者是胜义谛的范畴,后者为共世间、外道的世俗真理。肯定生死轮回,知善恶业报,不再作奸犯科,为非作歹,在社会上做个堂堂正正的仁人君子。而信受缘起无我者,则能由世间进趣出世间,臻于究竟涅槃的境界。生死轮回的信仰者,未必接受缘起无我;而通达缘起无我义者,无不相信生死轮回的道理。缘起,既通于世间的杂染,也通于出世的清净,在凡在圣都没有跳出缘起法则。但以迷缘起理故起我见,造生死杂染业,流转于五趣中;正见缘起,了达无我,所以毕故不造新,无量生死息。这是生死轮回与缘起无我的分水岭,界定了佛法与世间法的差别。佛法虽不离世间法,生死法也是缘起,但世间法只是杂染的因果系列;缘起无我——出世清净的法则,才是佛法的标帜。立足于生死轮回的世间,百尺竿头求进步,修学缘起无我的正见,通达无我我所,随顺于涅槃,才是我人的究竟目标。
无我与空义
从印度佛教思想的变迁看,早期根本圣典多说无我,后起的大乘经论广说空义。空与无我,二者可说是异名同实。我之定义:(一)、常:常恒不变,(二)、一:独立自存,(三)、主宰:自己做主,自由自在,能支配他人。空是无自性义,自性是不待他的自成性,非所作的不变性,当体直感的实在性。自性空,直从一切法体不可得立名;无我,偏就否定有情的独立自主的意志说。无我:人无我与法无我;人无我为人空,法无我即是法空。一般解说,小乘证我空,不达法空;大乘则兼悟二空。但初期大乘经论,如般若经、中观论等,则主张空性本无二,我空与法空,范围有广狭,所空的对象不同,而空性的本质,如室内之空与外在广大虚空,彼此间的空性是相同的。因此通达我空、破我执者,于法必不起实有执;如不明法空,法执不除,必有我执,不见我空。我相、法相、非法相,以我相为本,于法相非法相起妄执;若我相不可得,则法相非法相之见无从生起。
无我即是空,众生落于自性见中,所以畏惧无我与性空。如上所引,外道畏无我,恐怕生死业果不能成立,所作善恶业落空,而成断灭论者。佛教中有所得的学者,也以为空不能建立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所以才有阿赖耶、如来藏等各式的方便教。佛法的主题:三宝与四谛,以及因果罪福的观念,依中观思想看,这必基于空无我的圣谛才能安立;倘若一切法有实在的自性,有实体的我,则业果罪福之说,乃至佛法根本——四谛三宝都失去凭借而无从建立。中观论四谛品里,实有不空的自性论者,对性空论提出莫须有之罪名,认定空法破坏四谛三宝、因果罪福,乃至一切世俗法。论主圣龙树则反驳:「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破坏四谛之理,即无修四谛之人,也无见苦、断集、证灭、修道的一回事。破坏了四圣果,即无僧宝可言;无四圣谛,即无法宝;法宝、僧宝不存在,云何有佛宝?至于因果罪福,也是依空无我而施设。「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当知众生的罪福苦乐,皆从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果诸法有实体,罪福苦乐不从因缘,它本来就如此地存在,不作罪福而罪福一向自存,不造罪而成罪人,不修福而成仁翁善长,天下岂有此理!依此论证,实我不受轮回,无我论不但不障碍生死轮回,而且必基于缘起无我故,才能成立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
诸法无我的圣教
破我证空乃修证之主要课题,迷空执我为有情生死轮回的症结所在。在印度奥义书对我的探讨有梵我五藏说:「食味所成我、生气所成我、现识所成我、认识所成我、妙乐所成我」,也即是依我的层次,由形躯的我、生物的我、经验的我、主体的我、而至最高的我。佛教的犊子部综合一切法为五藏:「过去法藏、未来法藏、现在法藏、无为法藏、不可说藏」,也即是有为法、无为法与不可说我三大类。此不可说我,非有为非无为、非常非无常,依此不可说我,成立轮回主体。其他学派,一切有部立假名(世俗)补特伽罗,说转部立胜义补特伽罗,分别说系立有分识,化地部立穷生死蕴。这些无非为说明业果百千劫不失,生死轮回永续的原理,但这种似我而非我的主张,与外道的神我说,又如何划清界限?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诚然,如我等愚痴的凡夫是难以领会、分别「阿陀那识」与神我,究竟是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犊子部的不可说我,被其他部派批评为附佛法外道。在异说纷纭、教派林立的佛教界,缘起无我的圣教,无疑地,实为有志于「直其见、正其行」的佛弟子,必须念兹在兹,慎思明辨,切实遵行的纯正佛法。
无我的理趣,依杂阿含经的论证:「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众生执我,当于色心构成的五蕴身上;离五蕴外而有我存在,不过是虚妄邪思的产物。且看五蕴之法是否有我:色是「无常」败坏之法,受想行识也是无常败坏之法;「无常故苦」,不但苦受为苦(苦苦),乐受也不免乐尽而苦来(坏苦),不苦不乐的结局还是逃不了苦的下场(行苦);「苦即非我」,因为我是主宰、自在义,自己能自主,又能支配一切,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这样的我,绝无苦的可能。事实生命是无常、苦迫,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袭击着我们,可见我是不存在的;我的实体既然无所有,归属于我的东西(我所)又在那里?所以说「非我者亦非我所」。
无我论,在如来圣教中,到底是方便说抑或为究竟说?真常大乘经论说佛性、如来藏,「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来诱进化众生故,初为众生说一切法修无我行
在佛教根本圣典记载,有普行沙门请示世尊:有我否?无我否?世尊默然不答。侍者阿难百思不解,于普行沙门离开后白佛言:何故世尊于有我无我之疑,不予回答?佛告阿难:若答言「有我」,则与常住论者同流;若答言「无我」,又恐彼落于断灭见。有人据此经文而主张:佛陀不是彻底无我论者。其实,这是佛陀无言之秘,主要因为问者本其自性见,于缘起义不信不解,如为说有、说无,无异肯定其自性有与自性无的邪见,加深其二边的戏论。佛陀拒答所问,使他自我反省,觉察所见的错误,迷途知返,契入于缘起空寂的深义。
中观论颂言:「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当知此处的「诸法实相」,是约理智一如的现证说。依缘起幻有,安立假名我;依缘起自性空,说无我之教。依世俗谛说善恶、邪正、凡圣、有我、无我、生死、涅槃;于胜义谛中,则一法不立,有我无我皆不可说。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如有一法胜于涅槃,也是如幻如化。真俗有无应善巧分别:「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佛陀说空、说无我,旨在破邪显正,破斥凡夫外道的神我、真我,对治凡情无始以来,习以成性的妄执,通达缘起无我的真理。破邪即是显正,我执既破,空性即显现;不是破邪后,另有一正可显,空无我是了义的。「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如执有一实体的无我、空性,又是落于二边戏论。
永嘉大师证道歌:「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想这两句法语,或可帮助我人对无我与轮回的了解。缘起现象,如幻如化,有生有灭;而追寻诸法最终实在,则无一法体可得。但所谓如幻、如梦,却也不同于龟毛兔角的虚无。睡梦中的梦境是假,而梦幻中所现的或惊恐、或喜乐的感受,在当时是千真万确。同理,缘起如幻,未见空理、未破无明的凡夫,生死轮回是不争的事实:我在天上享福,我在地狱受苦。如听闻正法后,一旦从睡梦中醒过来,才觉知这都是庸人自扰,无明造成的梦想妄见。佛说「有业有报,作者不可得。」基于世俗的范畴,立足于社会上,每个人的人格、意志、行为是不能抹煞的,不能因为空无我,而否定善恶行为的价值。因缘果报,自作自受,依蕴、处、界的缘起,安立假名我,以方便说明生死流转与涅槃还灭的现象。但愚痴的凡夫,妄执有常、一、实体的我,才起烦恼造生死业,于六道中轮回不已。我今依如来教,于五蕴和合的生命,正观无常、苦、无我,业尽情空,油尽灯灭,证入于涅槃。中论云:「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谨录此颂作本文结论!
西元二千年二月十日于山仔脚丈室
...查看更多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师兄需要做到无我,但是无我是什么状态呢?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多为这个社会做贡献,多做利益他人的事儿,对于别人对自己不满的言论,不要去听等等,当然还是需要师兄慢慢摸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