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相的意思

"

无相,佛教用语,绝真理之众相名无相。《大乘义章》: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涅盘经》三十: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无相。《大论》曰:般若波罗蜜、是无相相。

无相的意思_无相布施什么意思_相菩提

无相的意思_无相布施什么意思_相菩提

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相随心生”,是佛教中常用的一句术语,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代的纵横家鬼谷子。即“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其意思是说:一个人所表现的外在吉凶相貌、神态,是可以随着这个人的心念转变发生变化的。

而这种观点,也被我国古代许多相学家所肯定。如宋初的陈抟在《心相篇》中曰:“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斯言虽简,实入伦纲领之妙。”陈抟并据此推出:“未观形貌,先相心田”的学说。

清代的陈钊也在《相理衡真》中讲:“相有更变,心之所向,而相从之以变……”

在生活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曾有一位原本相貌很不错的雕塑家,但在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丑。他访遍了名医,吃遍了偏方但都无效。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游历了一座寺院,在与长老的交谈中,他诉说了自己的苦恼。长老听完笑了笑说:“你这病我能治

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但条件是,要为我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

雕塑家听了很高兴,连想都没想,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长老的条件。

我们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观音是慈祥、善良、圣洁、美丽的化身。雕塑家在塑造菩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甚至要模拟她的各种神态。而只有这样,才能将观音塑造的栩栩如生。

半年后,雕塑家十分满意地完成了长老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相貌也变得比原来更加端庄、漂亮。此时他突然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原来“变丑”的病根,是因他在两年前一直在雕塑大量丑陋的夜叉造成。

相貌是表情的凝固。一个人的相貌、神态,与他所处的环境、心情是分不开的。

德国自然科学家康德曾经说过:“神态甚至是不由自主地与内心活动相伴相随,它是由于经常的重复逐渐成为的固定面容。”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曾说:“秀美敏捷的外表是岁月刻画的结果,由于脸部无数次飞快地收缩舒展,便表现出性格的特征”。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讲:“由于不同的人会频繁使用不同的面部肌肉,结果会使某部分肌肉发育增强。而脸部的一些纹路正是因为肌肉力惯性的收缩,才会变得更加明显。”

相由心生,相由心变。

假如说一个人在当前已经有了凶恶的面孔,可是,他在今后经常能发起慈悲之心,相信他那凶相在不久就会转变成吉相;

反过来讲,即使有些人在如今还是满脸福相,但他不知行善积德,并经常起贪爱和憎恨的念头,那么他的福相也会在不久消失。

所以说,我们如要想拥有一个较好的相貌,那么你在平时就要注意修心养性、多做善事。

另外,在生活中还要有一个平和、愉快的心态。即使我们原本长的并不十分漂亮,但叫别人看见也很舒心。


...查看更多
有无相争
有无相争

有无相争

从前有甲乙二僧,一为参禅。一为念佛。有一天,二人偶于途中相见,甲僧参,禅者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我不喜闻

有无相争

。’乙僧念佛者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二人正在执有执无,争论不已之际,忽有少年,从旁经过,耳闻二僧,论理未圆,遂语二僧曰:‘刚闻两师所言,皆徐六担板耳(意即见理未周,犹如力夫负板,唯见前方,而不见左右也)。’二僧叱曰:‘尔乃一俗士,安知佛法。’

少年曰:‘诚然我乃俗士,然以俗事为喻而知佛法也。我本一梨园之子,於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士、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真,而我则湛然常住也。我既常住,何以争为?’甲乙二僧,相对无言,遂即息争,揖别而散。

按:‘我见’之众生,总是处处自我妄执,由是而起种种邪见。所谓有见、无见、断见常见、一见、异见......一切邪见,总括有六十二见。’而六十二见,又不出乎有、无二见。《法华经》上说:‘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众生之所以起我见,有无诸见,无非是对世间一切林林总总,不了其名字性空,但从缘起,皆唯实相,不落有无。《法句经》上说:‘佛告宝明菩萨,汝且观是诸佛名字,若是有,说食与人,应得充饥。若是无,定光如来不授我记,及于汝名,如无授者,我不应得佛。当知字句,其已久如,以我如故,备显诸法,名字性空,不在有无。’

要知道,一切诸法,自性不舍,名字不灭,由是,菩萨随顺世间,不舍于行,如愿所作。所以经上往往说:‘不动实际,建立行门,不坏假名,圆通自性。’

学佛法者,最忌情见用事,妄起执著,胶柱鼓瑟于有无,系缚生死于三界。要能于法融会贯通,方能得其受用。

...查看更多
应以般若智慧观照诸法的真实相──无相

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大般涅槃经中如来开示:   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叠花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咸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恶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花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说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小牛: 请问善知识:如何是──“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 zf: 请进,“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  我想如来这里提醒我们的是应以般若智慧观照诸法的真实相──无相,即无论“智慧”、“智者”、“愚痴”、“愚者”、“修习”、“修习者”都是无自性的缘起法。  这里我们初学者应该注意的是,不见智慧、不见愚痴所否定的是这些法的自性,即这些法不可能脱离一定的条件(即因缘)而独立存在,但并不是说这些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法如龟毛兔角一样根本就不存在、没有丝毫作用。 zs: “在圣者位,这个那个作用的主体〔因执少许因缘法而成的我〕不复存在了,所以,谈不上作用……” zf: 我不存在了,就谈不上作用了?三思

应以般若智慧观照诸法的真实相──无相

。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对大沙门来说,自然无我,但缘起的作用却依然现前。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可见缘起法这一作用并不会在如来智慧中泯灭。编辑:小勇


...查看更多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九段言四相归一,究竟无相;若有一相,即无得果。此段破不可得果之念。上言佛法不可执著,此言佛果亦不可著相。修中有果,随证随空。空生承四果之问,返躬自照,即以佛之所许而证之也。  本节所言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种小乘果位之圣人,较凡夫已为道高德重,惟佛仍恐人不知圣者以无念为宗,每兴起所得之心。因而向须菩提说:须陀洹在修行时是自认已得果,已得道了吗?须菩提深知佛意。即回答说:没有。世尊,须陀洹原为入流。是刚刚步入涅槃之圣流,初入无相之门,仅得预圣流之雅号,而心无所得,所以说而无所入,只是不入六尘境界,因而名须陀洹。  佛又接著问,须菩提,你以为第二果斯陀含。他是已经渐修精进,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而斯陀含亦自以为己得声闻第二果否?须菩提回答说:没有。是什么原因呢?斯陀含心恝于道,只余一生一灭,前念方著,后念即离,心不著生灭之相,是谓斯陀含。  佛又问须菩提说:阿那含在修行时,自以为得声闻第三果吗?须菩提说:没有。是什么原因呢?阿那含不来欲界受生,内无欲心,外无欲境,习定已深,六尘四相,一一证空,而无不来之相,是谓阿那含。  佛再问:须菩提,你以为无生阿罗汉当修行时,自念已得声闻第四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不是。世尊,是什么原因呢?阿罗汉诸漏已尽,诸法不受,心空相灭,没有得道之心,又怎能有得果之念呢?如果于道有得,于法有名,乃凡夫之行,也就是已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道与法皆是假名,在行为道,在教道法,佛法本空,有何可得。所以阿罗汉,若自念得道,就是著四相,何以能为阿罗汉呢?须菩提接著说:佛认为我没有竞物心到精妙处,是弟子中解空第一人,四相皆已灭尽,爱染不生的离欲阿罗汉。佛虽然如此称道我,但我实不作得道想,若作此念,即是心有生灭,就不能名之为阿罗汉了。接著须菩提又说:世尊,我若是作得道之念,就是心存有我,便生诤心,佛也不能说我是乐寂静行之人。实际我是原无所得,也实无所行,惟有本分上一尘不著,也就是因此而得名须菩提,所以佛说我是乐寂静之行者。  阿罗汉,华言无学,谓位断三界,烦恼俱净,究竟真理,无法可学。  四十二章经曰,阿罗汉飞行自在,旷劫常存。阿那含寿终生天,直证罗汉。斯陀含再受一生,即证罗汉。须陀洹七死七生,方证罗汉。  三昧,作正定,正受,正见解。不见心名正定。不受诸妄名正受

一相无相分第九

。远离九十六种邪见名正见。  六祖曰,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离欲即解脱,以离欲故得无诤。...查看更多
结语

无相布施什么意思——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