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为实相的别名,大乘经典皆以此为主旨。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本来没有自性,自性为空,所以没有所住,一切法皆是因缘相合而生(道家所说的五行相生与此同义而异名)。并且无住为一切法的根本,是般若实相。无住,不仅解释了万法皆自性空,同时,又是对治各种妄心的万能智慧药,在修行中,应时刻体会、用心观察、与无住相应,则可与勇猛精进。
学佛,记住一个字:离。这是学佛之心髓,心要,重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大乘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离空,离有,离相,离非相,离生死,离涅槃,离真,离假,离虚,离实,离世间,离出世间,离善,离恶,离好,离坏,离苦,离乐。。。。。。
离佛,离魔,离圣,离凡,离高,离低,离美,离丑,离贵,离贱,离富,离贫。。。
究竟离一切,离离一切,离离离一切。。。。
何以故?一切法毕竟平等,毕竟无所得故。
记得慧律法师说过:有弟子问佛陀,一个修行人到什么程度才算有所成就。佛陀答曰:若一个修行人对于所有一切都知道一切毕竟空,不可得,一点都不贪着,才算有些成就。
若有人于我所说,深契其义,当知其得大总持陀罗尼。
偈曰:离相离非相,离空亦离有。离诸两边见,不住任意法。入于大平等,归于无所得。一切皆幻化,无有真实相。一切处无住,见相即离之。亦不住离相,无有诸挂碍。离一切诸相,悠悠趣佛果。
无住随缘
释继程
因缘不同,因缘流变。
这是事实,必须认清。
一般,我们对因缘会执著于常见,往往会以过去的例子或经验来衡量现在及未来,或者以习气、惯性来看待发生的事。
因此,就会先下判断,或以习惯性的手法处理。如此,不是造成因判断太早而错失机缘,就是会形成教条化,乃至僵化的现象。
不能真切见到缘起法则的流动过程、无常秩序,就几乎都会落入此等成见里,当然也就无法做到随顺因缘了。
不能随顺因缘,就会有不准确的判断、不合理的要求,或是非分的追求,强求果报或理想显现。
这些皆必然会带来苦恼,即使某些情况会因缘具足而现为果报,似乎符合或满足了欲望,却往往不是在健康的心态、正确的因果观中去接纳。其作用及后遗作用可能在反扑时,招感更大的苦恼。
知道缘起是流动的、无常的
因此,不会以相同的心理与方式来面对,乃至处理类同的事项。对人、对物、对一切存在,皆以无常的心,随顺因缘去面对、处理。
真能见到缘起法的无常秩序、无我内容,便不执于这些因缘、不住于一法,却又在因缘具足的刹那中,随缘而行。
随缘即是无住,无住才能随缘。
无住随缘的心,是自在的心。
...查看更多
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
——净慧法师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
“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世间的一切,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好,文化的也好,只要我们生命去感受它,都是当下的。
只有当下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当下所接触的东西,如果那一念心是无分别的,没有你我他、没有好与丑这样的一些分别,所接触的那个事物,佛教叫作实相。
那完全是用感觉去接触它。佛教把感觉叫作现量。现量就是感觉的知识。用现量去接触一切事物,这一切事物就是原原本本的。没有任何的分别心,我们是用心的原态去接触外在一切事物的原态,这个时候的感受,就是禅的感受。
到了第二念,就不是禅的感受,那可能就是知识的感受。禅的感受离开了知识,所以叫现量,是当下的。知识的感受是要思维,要分别。
所以,禅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此心不是一个完全的精神状态,不完全归结于精神的范畴。如果完全归到精神的范畴,这一念心,它就没有落脚点,没有对象。这一念心如果完全没有对象了,那也无所谓当下不当下、感受不感受。
所以,只要一起心动念,它一定是心和对象,也就是说,心、精神和物质是同时体现出来,没有谁先谁后;既不是心在前,物在后,也不是物在前,心在后。
因为一切的东西如果没有生命去感受,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只有生命和外在的一切产生一种共振的时候,这一切的意义才产生了,一切的东西才真正有意义。
所以说,禅就是我们眼前的一念心。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一切的法就是万事万物。
佛教有一部很有名的论典,叫《大乘起信论》。这部论上面讲,“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就说我们当前的这一颗心,包含了世间的一切法、出世间的一切法。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世俗的;出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超越的。
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它的本体,就是我们佛教所讲的“真如”。
如果这一念心和真理、和真如、和实相不相应,那么这一念心的价值,就没有什么意义。只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它是和佛教讲的究竟的真理不二的,所以我们把握现前的一念心,就能和佛教所讲的究竟的真理保持一致。究竟的真理就叫“真如”。
真,就是不是虚谓的、不是虚构的;如,就是说这种事实无住的状态,或者说空的状态、原生的状态,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它是如。“如者不变,真者不假”。因为它是一个规律,是一切事物的原态,是一切事物实在的相状,所以把它叫作“真如”。
那么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就和一切事物的原态,心的原态保持一致,所以它“不向前际去,不向后际来,亦不在现在住”,叫做三际不住,“以无住为其种性,以当下现其受用”。所谓际,就是边际。前际指过去,后际指未来。当下,就是指我们眼前这一瞬间。这一念心“不向前际去,不向后际来”,当下的这一念,它也是一直都在延伸。
如果我们的智慧观照能够每时每刻地把握这个当下,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有真正的生命的大智慧。所以,以当下来显示“一切法无住”这样的一个规律的作用
《维摩经》上面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一切法本的根本是什么?一切法的根本就是无住。所以,无住是一切法的一个总的规律、总的形态。
刚才我讲到,所谓无住,就是说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叫无住。世间万事万物是无住,如果我们的心是有所住,这就产生了矛盾。如果万事万物都无住,我们的心也是无住的心。那就是这个样了。
心有住,万物无住,就是这个样子,总会对立。一对立,就有痛苦;一对立,我们就不自由,不自在,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不自然。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编辑|慧旻
第三条他问:「《金刚经》强调『离相、无住、无所得』,《楞严经》所谓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与念佛求生西方间理论上如何厘清?」
净空法师答:经上给我们讲的,全都是事实真相。事实的真相,不但是十法界相有体空,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不例外,也是相有体空。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有一个绝大不同的地方,我们要明了,那就是《华严》所说的,所有一切现象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这个现象在那里变化,你看今天天气这么冷,一有太阳又那么热,这不就是变化!变化从哪里来的?「唯识所变」。十法界里头都是唯识所变,但是在一真法界里头只有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为什么?一真法界里面的佛跟这些菩萨们都是法身大士,他们都已经转八识成四智,所以他不是识变的。因此,我们在经上看到的极乐世界,寿命是永恒的,面貌等都没有变化,真的是长生不老。人长生不老,树木、花草也都长生不老,他没有变化。为什么没有?他没有识。没有识是什么?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他不变。我们今天会变,就是因为一切众生有分别、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就会变;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不变,现的那个相是永恒的,道理在此地。
《金刚经》叫我们离相是离一切妄相,离相是叫你不要把这个相放在心上,不是叫你离开外面的相,外面的相是离不开的。为什么外面的相离不开?外面相是唯心所变,你要把相离开了,那性也就离开了,哪有这种道理!所以经上教给我们离相,是离我们心里面那个妄相。你看我们心一想,心想就有相;心要是执着,就有分别
前几天我还在台中,给同修们说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很有趣味、很有智慧。中国人讲「思想」,「思」是心上有了界限,划了格子,你心起分别就是思。「想」是什么?你心里头有相。佛叫我们不要执着,就是把心上那个格子拿掉;叫你离相,就是把心上那个相拿掉。你看那个「思」跟「想」,你要是把「田」拿掉,把「相」拿掉,剩下来就叫真心。
《般若经》里面教给我们离相、无住,是这个意思,你的真心就现前。换句话说,我们说得更简单通俗一点,大家好懂,离妄想、离分别、离执着,真心就现前。真心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所以清净、平等、觉现前。清净、平等、觉就是真心,就是真心里面所含藏的无量智慧,本具德能。
所以,大家不可以误会,叫你离相,你就离开都市到深山里,找个地方挖个洞,在里头修行,那个洞还是相,你怎么能离得开?没有法子离开。所以离相是离心上的妄相,要懂得这个意思。然后你才晓得,《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真的是没有罣碍、没有障碍。障碍都是妄想、分别、执着产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是告诉你离相、无住,无住就是不执着,住就是执着的意思。
「无所得」是事实真相,《大般若经》佛跟我们讲「不可得」,这一句话重复讲了几百遍,一切法都不可得,这是真的。你要以为有所得,那是妄想,那不是事实,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真的是确确实实不可得。《金刚经》上讲得很透彻,《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大家都记得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是能得,能得的不可得。你所得的是一切法,佛说「诸法缘生」,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就是告诉你,能得跟所得都不可得。
佛菩萨了解,所以佛菩萨得大自在,心里头没有一丝毫忧虑,没有一丝毫牵挂,为什么?不可得!他与空性相应,你说那个生活多自在!凡夫为什么这么苦?患得患失,以为有所得,才得到又怕失掉,苦不堪言。哪里晓得你那个「得」跟那个「失」都是一场空,都不是事实,是你一个错误的念头而已。我们现在讲抽象的概念,哪里是事实,这是讲的真话。所以「无所得」是真的,你要入「无所得」的境界,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
所以,成佛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圆满菩提」,圆满菩提是讲证得究竟的佛果,有没有得?没有。为什么没有得?一切是自心本具。如果说有所得,是自性之外有东西你得到,不是的!圆满菩提了,无量智慧现前,无量智慧是不是得来的?不是的,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无量智慧。以前是因为有烦恼、有所知障障碍住了,不能现前;现在障碍没有了,统统现前,统统现前不是得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都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所以只要把烦恼、所知障除掉,这个东西就现前。
除二障的方法非常多,所以说无量法门,方法很多!你自己要会用,我们今天用念阿弥陀佛,这是方法之一。如何用念佛的方法把烦恼念掉,把所知障念掉?你要不懂什么叫烦恼,什么叫所知障,我们再变通一句话给你说,你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你的执着念掉,把你的分别念掉;分别就是所知障,执着就是烦恼障。你能够一句阿弥陀佛把分别、执着念掉,你就成功,智慧就现前。
所以,圆满菩提确确实实是归无所得,无所得才是大圆满,才是全体都得到,你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得到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还说无所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你本有的,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不是外面真有东西存在,所以得到尽虚空、遍法界,还是个无所得。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要晓得,在六道里头的众生,福报不是真实的,是在眼前过一下而已,像流水一样,从面前流过,它也是不住的。所以佛在经上常讲的,都是真话。「财」,财为五家所有,你不要认为是你自己的。聪明人,自己得了财富,这个财富在你面前,你暂时有权去支配它。如果你支配的妥当,你修了大福报;你支配的不妥当的时候,空过了。所以我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讲过,我们这一生当中,有钱、有财富是福报,用钱是智慧。有高度的智慧,你那个钱用得非常恰当,修无量无边的福报。所以有钱不足以为贵,会用钱才可贵,会用得非常恰当。
档名:21-052-01
无住,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佛教称无住为万有之本,其中更深奥的意思,还是需要师兄慢慢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