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并非指古印度所有的部派佛教,古印度各个部派佛教记载中,都有很多大乘思想和教法.上座部中也有很多大乘教法的部派,称为大乘上座部.大众部中更传承了很多大乘教法.公元前一世纪大乘佛教超过小乘成为佛教主流,却不能说之前的就都是小乘!另外,现代人已较少谈到大乘小乘这个分类法。而根据南传佛教的定义,南传佛教统一称为上座部佛教。
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大、小乘佛教的说法,如果按区域来划分,一般认为中原地区信奉的是大乘佛教,云南地区及国外如越南、泰国等地则属于小乘的范围,虽然这样的分法没有任何意义。但这样的分歧之所以存在,当然也有它存在的理由。
大乘佛像我们从大乘和小乘的都走起源和内容及理论来分析,两者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不但是理论不同,其修行的方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大乘和小乘本身都是佛教,其信仰的基础都是相同的,都信奉佛陀提出及弟子们汇编的的“四谛”。但在这基础之上,两者又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又经过不断的修正后。其间的宗旨变得越来越大。
大乘佛寺大乘佛教有许多分支,如空宗,也就是中观,也有宗唯识等,其底下又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大乘佛教本身内部的分化并没有那么大,却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更新与修正,到后来也形成了相互竞争局面。
在大乘佛教诞生之前,小乘佛教主张通过自我修行来脱离轮回,目的相对简单,修行也以个人经验为主。这种修行方法更接近于佛陀的本意,却由于过于朴素,缺乏号召力,以至于在广大的中原地区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大乘佛寺直到后来,有觉悟者提出:佛教的修行,不应该只是修自己的行,觉自己个人的悟,而是要引导天下人都获得觉悟,这也是“普度众生”这一词语的来源吧!我们现在回头看便知道这是我们古人包容天下的观念。
为了区分个人修道和为天下修道,于是产生了两个名词,这两个名词导致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根本性分歧:“解脱道”和“菩提道”。
所说的解脱道,就是小乘佛教的修行方式,追求的是个人解脱。
大雄宝殿而所谓普提道,指的是更宏伟的目标:不仅要个人解脱,还要像佛陀样帮助天下人解脱。 他们认为解脱道的局限性太大,难以发挥所以叫“小乘”,而把修菩提道也就是让天下普度众生的的道,因此称之为“大乘”。
那么,什么是菩提道呢? 菩提道要求人们像佛陀一样帮助他人,修菩提道的人最终目标不是解脱轮回,而是立地成佛。
到这时,人们会发现,对于“佛”的概念,大小乘佛教也有了区别。小乘佛教认为佛陀只是一个导师,来指引人们脱离轮回之苦,而大乘佛教则把佛陀神化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
小乘佛像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乘佛教基本上还是按照佛陀去世前的教导来修行,没有脱离原始佛教这个框架。而大乘佛教已经超越了佛陀生前的教导,变得天马行空,甚至又创造了无数意义上的佛陀。
因此其修行的法门也不能满足于小乘佛教所坚持的方法。
大乘佛教放生所以,除了“戒定慧”和“八正道”之外,又增加了许多修菩萨道的方法,比如六度和四摄。所谓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要素;而四摄,是指日常生活中要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只有六度、四摄还不行,大乘佛教又设立了52个等级,按照这些等级次第修行,才能达到菩提道。
这52个等级就是硬生生造出的52个意义难懂的名词,为了解释它们,就要消耗许多佛经的篇幅。 而从这众多的概念、名词和意义中,自然会产生出无数的变化,让每个人究其一生,都不可能走出来。
所以,大乘佛教的理论是无穷无尽的,在人们学会修行方法之前,就在这种概念组成的迷宫中消耗了一生。也正由于概念众多,大乘佛教又分成了无数的支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 法,他们凑在一起吵来吵去,辩论充满了思辨性,使得佛教骤然间复杂化,成了世界上最难懂的宗教。当大乘佛教进人中国后,立刻让玄学的思辨成了小儿科,相形见细,被淘汰了。从此以后,思辨哲学的代表被佛教取得。
小乘经典任何宗教总是一方面是戒律,另一方面是理论化的教义。
我们可以把佛教的教义理解为对世界的解读
只有理解了世界的构成,才能找到通往菩提的道路。
最初,小乘佛教认为人类修行是为了脱离轮回(解脱道),而大乘佛教认为人要修菩提道,但并没有否定解脱道。到了“真常”一支,则认为没有所谓解脱道,世界上只有一种道,就是修成佛性。
所谓众生皆能成佛,没有其他的道。 这样,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就彻底决裂了。 另外,不管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不具备佛性的人,称之为“一阐提",这种人不论怎样修行,都无法修成正果。
小乘经典但是“真常”一支却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佛性,即便是“阐提"也可以修佛法。 由于人人具有佛性,那么,人类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自己的佛性,找到真我,而这个真我就不能是“空”的,必须是“有”,这就是“真常”。
人人有佛性的说法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虽然最初中国人大都采用中观论,但到了唐代,最著名的几家都是从真常论出发,来发展自己的哲学的。至于唯识论,由于它理论过于复杂,不符合中国人的胃口,虽然经过玄奘的大力弘扬,却仍然免不了落寞的命运。
...查看更多学佛的人都知道,佛教并没有大、小乘之分,但现实当中,分大、小乘几乎已是人们的思维惯性,如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最本土、修习人数最众多的禅宗就属于大乘佛教。
那么,小乘佛教是什么样子呢?或者说小乘佛教是的修行是怎样的呢?
其实,相对而言,小乘佛教的修行更接近于原始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的经义。跟大乘佛教相比,它更加重视禅修(禅修不只是禅宗才有),不像禅宗那样,顿悟也可以成佛。
佛像因此,如果真的要探究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实不外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禅定、戒律,加上一定的原始佛教的概念的解释和探讨。
一、禅修,小乘佛教的禅修,也就是佛教之中所讲的禅定,但这个禅定并非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打坐而已,因为打坐仅仅只是外在的一种修行的形式,它更要的是要求修行者在打坐的同时,要仔细的体会呼吸的每一个步骤,体会气流在身体中的运行,并从中体悟人体与宇宙合一的境界。
小乘佛教的僧人二、戒律,修行者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务来研究行为,如走路时必须将每一步都进行无限分解,体会到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块肌肉的运动细节,并与天地融合,体会到无穷智慧。信徒们就这样体会人体与字宙的合一, 然后又一世又一世的不断地积累着佛教之中所说的“业”。
佛像三、对于佛陀当年所说“四谛”的总结,也称之为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
通过以上这三个内容和原始原有的“四谛”等这些概念,后世的信徒们不断加以完善和丰富,直到今天,小乘佛教已经就建立了一套接近于完整的修行体系。
佛像但这个修行的体系越到后来越是繁杂,繁杂到让人就算是用毕生的精力进行修行,也未必能有所觉悟,所积累的“业”,等业积累够了得到解脱。当然,这从修行的角度上看,小乘佛教的这些内容,更适合于修行。
因为,它没有终点,也不告诉你,所修的“业”也没有人告诉你积累的量有多少?你只要不断修行就对了。
单选|关于小乘佛教,你的看法是?
修小乘更符合当年佛陀的教义大乘才是佛教的精髓打开APP进行投票...查看更多编号:89号
提案者:帕祜巴罕听(西双版纳总佛寺)
承办单位:西双版纳州民宗局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然后向其周边地区传播,从古印度传到西藏及藏区被称为藏传佛教;从古印度传到中国,再传到现在的朝鲜半岛、日本、越南被称为北传佛教或汉传佛教;从古印度传到西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中国西双版纳、德宏及傣族地区被称为南传佛教
由于不了解南传佛教历史,在介绍西双版纳佛教时,往往把其称为小乘佛教,这是对南传佛教的侮辱,不利于对外交往,不利于佛教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对此,建议:我州各大媒体和旅游部门,规范对西双版纳佛教的称谓,统一称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或巴利语佛教,禁止使用有贬低和侮辱性的小乘佛教称谓。
1950年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达成明确共识,无论在西方或东方对南传佛教的正确称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因为第十四世DL喇嘛的支持,藏传佛教信徒通常也避免使用小乘作称呼,改称为基乘。
达摩难陀长老(Ven.Dr.K.SriDhammanandaNayakaMahaThera,1919年-2006年)《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1950年召开的佛教大会,明确的规定对南传佛教的称呼,无论在西方或东方一律使用上座部而不使用小乘。在大乘经典里,也明确的指出“声闻乘”,在上座部或大乘佛教里,对这三乘之一的“声闻乘”的解释都是一致的。不同的部派对佛陀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两千多年来,并不因此而导致佛教分裂。这体现了佛教徒独一无二的容忍精神。
叶均论师(1916年—1985年)《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但现在的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而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而作客观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而且相当激烈的。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这个问题,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争论自息”(见法句第六颂)。
……
现在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从这方面讲,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访问之时,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相互尊重,应该称他们为上座部佛教,这是他们一向自称的正确的部派名称。(文:帕祜巴罕听)
...查看更多何谓大乘佛教?何谓小乘佛教?
“乘”,即车乘,是运载之意。指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意思,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小乘即狭小之车,指能运载二乘根机以达小果的教法,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又作“声闻乘”。相对而言,自利利他二者兼顾的菩萨道则称为“大乘”。
大乘诸经论中比较大、小二乘之别者颇多,如《大智度论》卷四、卷十八等所载,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利益一切;声闻法中无大慈悲心,大乘法中则在强调大慈悲心;声闻法中皆为自利,大乘法中广为众生;声闻法中无欲广知诸法之心,仅有速求远离老病死之心,大乘法中欲了知一切法
佛陀为愍念众生,依众生根器的种类差异而宣说权实,目的仍希望归于大乘佛道。
印度佛教的发展可分为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后期大乘等阶段。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后,却在东亚及南亚发扬光大。经由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路线者,以巴利文典籍为主,称为“南传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者,以梵文典籍为主,称为“北传佛教”;传入西藏者,则称“西藏佛教”。今日南传、北传、藏传佛教,渐趋融和。
...查看更多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称小乘(Hinayana,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