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觉是什么意思

"

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旧译为辟支佛,意译为缘觉,也作独觉。一般谓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外缘而无师自悟者为独觉。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缘觉是什么意思_缘觉和独觉的区别_缘觉果位

缘觉是什么意思_缘觉和独觉的区别_缘觉果位

道证法师:虽没遇上佛讲法,他观察世间的因缘变化,就开悟证果,叫做“缘觉”
道证法师:虽没遇上佛讲法,他观察世间的因缘变化,就开悟证果,叫做“缘觉” 道证法师:虽没遇上佛讲法,他观察世间的因缘变化,就开悟证果,叫做“缘觉”


缘觉法界

初学佛的人可能没有听过“缘觉”这个名词。

单从字的表面来体会,“缘觉”就是由因缘而觉悟的圣人。

有一类人智慧相当高,虽然没有遇上佛为他讲经说法,但是他观察世间种种的因缘变化,就自己会开悟证果,叫做“缘觉”,也称为“独觉”。譬如说:他看见花开花谢的因缘,就领悟到“空”的道理。他观察人生“生老病死”过程中的十二种因缘,就觉悟证果;这种圣贤就叫“缘觉”。

因为他觉悟到空的道理,所以他的心念不会再发射到六道轮回的频道,因此不再受生老病死轮回的痛苦,比较自由自在。

但是缘觉只是自己觉悟而已,并没有发广大的慈悲心说法度众生,所以他所证是小乘果位;他觉悟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就不如菩萨

道证法师:虽没遇上佛讲法,他观察世间的因缘变化,就开悟证果,叫做“缘觉”



...查看更多
缘觉乘的法门
缘觉乘的法门

辟支佛,即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独觉”(新译)或“缘觉”(旧译)。但汉传佛教天台宗区分“独觉”和“缘觉”:出生于没有佛的时候的开悟得道者,称为独觉,而出生于有佛之世,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得道证悟者,称为缘觉。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声闻所证的最高果位,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

缘觉乘的法门

。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阿罗汉与辟支佛分别是小乘佛教声闻乘与缘觉乘的最高果位,可统称为阿罗汉。 一般说来,阿罗汉是闻佛所说“四圣谛”法,知苦断集,而证涅磐的,其义有三:即杀贼(除烦恼)、应供(受人天供养)、无生(已脱生死);辟支佛则是悟佛所说“十二因缘”法而独证涅磐圣果的,是利根阿罗汉,又称独觉佛。

并不是每一位修行佛法者的觉悟解脱都是成佛,因为成为一位正等正觉开创佛法传统的教主,需要在修菩萨行时修行六度波罗蜜,累积声闻、缘觉所没有的智慧、福德、和能力(如杂阿含所提唯有如来成就的“如来十力”)才能成为一代教主。依照部派佛教的看法,辟支佛与阿罗汉都是究竟解脱,也就无需再修行成佛。但大乘佛教依照《法华经》的教义,认为所有的修行者终将成佛,辟支佛与阿罗汉的觉悟尚不究竟,所以只要他们继续修菩萨行,终将也会成为正等正觉的佛。

...查看更多
缘觉乘是什么
缘觉乘是什么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 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当今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四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九、取——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著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

缘觉乘是什么

。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以前、当今、未来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当今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老死亦灭。

...查看更多
第十九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第十九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第十九课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当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依天台 (1) 教义,缘觉与独觉不同:有一类行者,闻佛说十二因缘之理,因而觉悟者,名为缘觉。另一类是生于无佛之世,无从闻法,但以宿世修学力故,能于诸法生灭的演变中,悟世间无常,而断无明心想。或在山间林下,见飞花落叶外景,以一念相应慧,豁破无明者,皆名独觉。

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文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这十二支分。第一「无明」是疑暗义,为烦恼的通称,因属于心意的想计,故亦名惑。第二「行」是造作义,依疑暗的念头,而有所造作,因属于身口的行为,故亦名业。这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由于过去因熟,乃生现在世的五果:即第三「识」,谓今生投胎的知识,或升天,或入地狱,乃至驴胎马腹,皆由此一念为前导。第四「名色」,名指心,谓其但有名而无质,色指质,属于色法,此时六根尚未成,但有名色而已。第五「六入」,是六根逐渐完具,将出胎之时。第六「触」,是出胎后,与环境接触也。第七「受」,是毕生根尘识,所领受的苦乐遭遇也。由现世的遭遇,复种三因。第八「爱」,于环境生种种爱欲也。第九「取」,因爱著生起执取之念也。第十「有」,既由爱取,兴起诸业,必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这三因中,爱取同于无明,有同于行。由现在世三因,再生未来世二果:第十一「生」,为未来的受生,第十二「老死」,既有生,当然必须老死。以上共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的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注释】

(1) 天台为浙江省山名,隋智者大师,居于此山,后世因名其宗为天台宗,简称天台或台宗。

【习题】

(一) 声闻乘和缘觉乘,不同之处何在?

(二) 缘觉与独觉,有何不同?

(三) 十二有支,作何解释?

(四) 在十二因缘中,何者是过去二因?何者是现在五果?何者是现在三因

第十九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何者是未来二果?


(五) 名色、六入、触、有、作何解释?

...查看更多
结语

缘觉旧译为辟支佛,意译为缘觉,也作独觉。一般谓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外缘而无师自悟者为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