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其实是佛教语,指僧人死后升天,所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梵语Parinirva^n!a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
佛教在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慢慢的中国化,从古至今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高僧,他们打众人的印象里面这些高僧常常神秘莫测,而他们一代代相传,把佛教的精华慢慢流传下来,而这些高僧也都比较高寿,他们其中一位的寿命达到了120岁,一生最重的一个字,使很多人都参不透。
这位高僧便是虚云,在他出生时却有一个传说,虚云禅师在出生的时候是一个肉球,在被剖开肉球之后才知道是一个男婴,他的出生和哪吒出生时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是,在母亲生下他后便去世了,虚云从小是被庶母给养大的。
虚云在回家安葬祖母的时候,途中见到三宝法物,便至此之后喜欢上了佛教,也使他产生了出家的想法,在他17岁的时候他一个人来到衡山出家,在去的路途中被父亲拦下,为他强行娶了两个老婆,可是虚云想要出家的念头已经坚定,他也没有碰父亲为他娶的两个妻子。之后他便找机会从家里面跑了出去,来到了鼓山涌泉寺出家,在他跑出家之后他父亲一直在找他,虚云怕在被父亲强行带回家,便躲进了山洞中也不现身。
虚云在山洞里面待了好几年,自己也不断的在修行,饿的时候便摘点野果吃,渴的话就喝一点山上的泉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见了一位法师的指点,虚云便开始改变修行方法,研读佛经,游行四方。
虚云从参悟到开悟,花费了很多时间,从此境界也更高了,年末,严冬之中,他坐在茅屋里面,煮了个芋头,随后便睡去,在他醒的时候已经过了年,不知不觉半个月的时间也就很快过去了,他煮的芋头早已冻的硬如石头,虚云每隔十年就修一个道场,用来弘扬佛法,就连蒋介石都熟知他的名字,对他赞叹不已。
虚云一生都非常节俭,他平时用的席子破了自己便给补起来继续用,直到整个席子不能用的时候就会有人帮他换掉,被虚云看到后会说:“好大的福气呀,要享受新席子。”而他的身穿的衣服也是破的不堪入目,全部都是补丁,他为了追求佛法,真的是比较有毅力的人。
虚云在1959年的时候,感到自己的身体开始虚弱,便开始对自己的后事开始做准备,他把寺内的事情处理好之后,并说到将自己的骨灰撒进水中,在虚云圆寂前就留下了一个字“诫”这个字看上去很简单,直到现在都是很多人看不透,这是虚云一生凝练的总结,是我们普通人是无法做到的
佛教从创立距今已经有2500余年,属于世界性的宗教。佛教的创立者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释迦族人乔达摩·悉达多。他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后被尊为“佛陀”“释迦牟尼”等称谓,这标志着佛教正式诞生。
经过500多年的发展,佛教由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东汉时期
一并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洛阳,汉明帝下令建造屋舍供其居住,由于将经书佛像驼回的是一匹白马,故而将其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随即开展翻译工作,翻译出的首部佛经就是《四十二章经》,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佛经。
当时佛教传入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但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很理想。一是因为佛教刚刚传入,佛法只在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中间有所流传,普通百姓对此还比较陌生,所以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对待佛教的供奉方式和对待本土宗教并没有加以没区别。而且大家对佛法基本都抱着新奇的态度,从而没汉地百姓选择剃度出家。
二是西汉和东汉年间,最盛行的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两汉经学的繁荣日盛,儒家思想自上而下全面渗透了各个阶层,被大众所接受。由此当时的佛教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直到东汉末年,汉地才出现了第一位剃度出家的汉族僧人“朱士行”,这跟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三国时期是社会动荡的年代,人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逝去,这也从侧面坚定了他寻找生命真谛的决心,最终得偿所愿。
朱士行,是三国时代佛门高僧,他的法号是“八戒”。据《朱士行传》记载他“志业清粹,气韵明烈,坚正方直,劝沮不能移焉”。当他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立志离开“尘世”希望出家修行,在东汉末年竺佛朔翻译出《道行般若经》后,朱士行就在洛阳开始研究这部佛经。后来发愿出家,在沙门昙河迦罗的主持下,朱士行在白马寺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
因为朱士行出家后对《小品般若》和《道行般若经》研究的逐渐深入,他发现经书中的很多义理没有阐释的完全彻底,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对经文进行了删减,导致内容失去了前后联系,看起来就变得晦涩难懂,所以他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前往西域寻求《道行般若经》的梵文原本《大品般若经》,于是朱士行也成为第一位前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汉族僧人。
但当他经过舟车劳顿、跋山涉水终于抵达了西域的于阗国时,(于阗国就是今天中国的新疆和田县)却发现想要求取的大乘佛典《大品般若经》并不容易!
原来当时的于阗国虽然大小乘佛法都有,但以小乘佛法为正统,当地信奉小乘佛法的僧人听说从东方来的僧人想要带走大乘佛法的《大品般若经》,便向于阗国国王禀报并污蔑大品般若经是外道经典,如果准许出境,小乘“正法”必然在东土毁灭,这罪过是都要算到国王头上的,所以不能让其出境。朱士行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国王想要用通过烧经的方式来辨别真伪。
于阗国遗迹并且提出如果火不能损伤经书,就请国王允许将经书带走。国王同意了,朱士行随即将《大品般若经》投入火中,大火猛烈燃烧,可奇怪的是经书刚一接触到火苗,火马上就熄灭,经书则毫发无损,国王目睹这种情况后便允许了朱士行的请求。
随即,朱士行将已经抄写完成的《大品般若经》交给了他的徒弟带回了洛阳,由无罗叉、竺叔兰等僧人翻译成汉本并命名为《放光般若经》。
总的来说朱士行将一生都献给了他追求的佛教信仰,到达于阗后一直到没有回国,但他该做的已经做完,在哪终老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客观地说,朱士行虽然只求得一部《大品般若经》,可他为我国的佛教事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创举为后来的玄奘法师等人西行求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而且促进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查看更多这是在厦门看到的两尊已经圆寂的高僧,他们是真人肉身,分别圆寂后60年和120年,与活人并无差别,刚看到时,有一位我怎么看都觉得是活着的,非常感到震撼,世界上真有这种奇事。工作人员说,两位活佛的身体并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处理,下面一尊圆寂时70多岁,圆寂了60年,面色红润,眼睛闪闪发光,好像能看到你的灵魂深处。
已经圆寂120年,80多岁圆寂
圆寂了60年,70多岁时圆寂的。
一、当代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圆寂纪念日
本焕长老(图片来源:佛教)
2014年4月2日,是当代高僧本焕长老圆寂两周年纪念日。
本焕长老(1907~2012),当代佛门泰斗,禅宗尊宿。祖籍湖北新州,俗姓张,学名志山,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二十二岁在新州报恩寺出家,1930年到武昌宝通寺受戒,同年六月去扬州高旻寺,拜来果老禅师为师,在此修行七年。
1937年,本焕长老朝礼山西五台山,从保定起香,三步一拜,一天拜三华里,到台怀镇,再拜五个台顶,全程六百华里,忍苦耐劳,双膝跪出厚茧,在所不辞。长老在五台山碧山寺安住时,阅藏诵经,谈禅论道,放千台焰口,结万众法缘;期间本焕长老发愿刺血写经,历时多年,寒暑不缀,血书《楞严经》一部十卷、《地藏经》一部三卷以及《金刚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文殊师利法王子经》等共十九卷、二十余万字。1942年10月,本焕长老辞去碧山寺监院一职,在五台山小西天寺闭关三年,阅读藏经四千多卷,大开慧眼,灵明顿悟,船若花开,菩提果熟。1947年,先后朝拜北京弥勒院、天津居士林、上海普济寺。1948年11月离开五台山,到广东南华寺亲近虚云长老,风仪道品,虔敬有加,深受虚老器重,纳为嗣法门徒。当时南华法席虚位,在虚老摄受下,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本焕长老于南华寺入方丈室,升法王座,虚老从云门寺徒步百里亲为送座。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本焕长老蒙冤入狱一十五载,后于劳改农场就业,前后二十二年,和光混俗,坦然面对,勤劳苦役,磨炼道心,日间劳作,随心摄念,夜深人静,趺坐安禅。在本焕长老一生中,重修祖庭、寺院近二十座,先后担任南华寺、别传寺、光孝寺、弘法寺、四祖寺、莲开寺、大雄寺、报恩寺、斗方寺等不同寺院的方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本焕长老白天讲经说法,晚上趺坐参禅,常年精进不息,揭开为振兴禅宗、中兴祖庭、广宣法教、利济群生作贡献的新篇章,并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佛教恢复与寺院重建事业之中,先后恢复或新建别传寺、光孝寺、报恩寺、弘法寺、四祖寺、大雄寺、莲开寺、百丈寺、慈恩寺等十四座寺院。
本焕长老曾先后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等。本焕长老终身以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的大乘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不求名闻利养,不计个人恩怨得失,平时所得供养悉数用于寺院建设事业和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从无私人积蓄。本焕长老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楷模,是四众弟子学习的榜样。
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本焕长老在深圳弘法寺示寂,享年106岁,僧腊、戒腊84年。
二、布袋和尚圆寂纪念日
云南大理祥云水目山宝华禅寺大雄宝殿内弥勒佛坐像(图片来源:佛教)
2014年4月2日,农历三月三日,是布袋和尚圆寂纪念日。
五代梁时明州奉化有位布袋和尚,自称契此,号长汀子。经常露腹,笑口常开,手执布袋,禅机幽默,被人称为布袋和尚。相传他常背着一个布袋进入街市,看到东西就要乞讨。一天,一位僧人在前行走,契此拍了拍僧人的后背。僧人回首,契此就对他说: 乞我一文钱。 僧人说: 道得即与。 契此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白鹿和上问他: 如何是布袋? 契此放下布袋。又问: 如何是布袋下事? 契此马上背起布袋而走
契此曾有一首长歌: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又有一首偈颂: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据《释氏稽古略》记载,后梁贞明二年三月三日契此和尚坐化(其他僧传相关资料,皆无具体日期)。示灭之前,在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之上,说了一首偈子: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民间相传,他是弥勒菩萨化身,大概也与这首偈颂有关。契此和尚坐化之后,相传有人在其他地方看到他,依然背着布袋行走。中国汉传寺院天王殿中往往会有大肚弥勒造像,即因契此和尚形象而来。民间还有一副对联,叫作: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三、《无极宝三昧经》译出纪念日
2014年4月2日,农历三月初三,是《无极宝三昧经》译出纪念日。
《无极宝三昧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本经内容如下:佛在竹林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九十亿菩萨俱。竹园四面周匝地生文陀般华,华上各有佛坐,各有菩萨,皆如文殊问法,百日之中,六道受乐。佛入宝三昧,感动十方诸佛,各遣菩萨来会,天龙八部皆来集会。舍利弗与宝来菩萨及文殊弥勒等问答法要,罗阅只王请诸菩萨受供说法,与佛遥相酬唱。据《开元释教录》记载,西晋怀帝永嘉元年三月三日由竺法护译出本经。
竺法护,西晋高僧。法护祖先为月支人,世居敦煌。八岁出家,师事竺高座,遂以竺为姓。性纯良而好学,每日诵经数万言,博览六经,涉猎百家。当时中原地区虽然礼拜寺庙、佛像,然而大乘经典未备,法护立志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文,泰始元年,携带大批经典返回东土,居于长安、洛阳,专事译经,精勤行道,广布德化,时称月支菩萨、敦煌菩萨。太康六年,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国人始知观音之名。据《出三藏记集》记载,法护译经共有《普曜》《大哀》《持心》《贤劫》《维摩》《无量寿》《正法华》《度世品》《首楞严》《光赞般若》等大乘经典一五四部、三○九卷。《历代三宝纪》依诸经录而增列法护译作为二一○部、三九四卷,《开元释教录》则删减为一七五部、三五四卷。
...查看更多圆寂是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