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梵语: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t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这是佛陀对世间现象的成住坏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的法则。《清净道论》解释:因为现观它能导致利益和快乐,所以值得智者们了解它故为缘;生起时是一起和完全生起,而非单独,也非无因,故为起。如此,由缘和生起为缘起。
几乎青海的每一个地方,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佛教故事。神秘的佛教文化给这个古老、美丽的高原增添了许多空灵的魅力。来到西宁,如果漫步在市区内登高望远,无论你站在什么角度上,都能看到黄河上游的龙羊峡,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和那无边无际的盐湖风光,以及那些雄伟壮观、庄重沉静的高山峻岭。这些大自然里的杰作,不由你不心灵震荡,思绪澎湃。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从古到今,不管世间何许闲散的浪子和高贵的人物,只要到了这个大青海,就没有谁是不想去看看那个举世闻名,令人浮想联翩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从西宁驱车,沿湟水南下,半个小时就到达湟中县的塔尔寺了。塔尔寺是仅次于西藏布达拉宫的我国第二大喇嘛教寺院,是为纪念达赖一世和班禅一世的老师、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立的。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六百多年前,在今天湟水岸边的南川一带,诞生了一个藏族婴儿,当他呱呱落地时,他的父母并没有想到这孩子日后会成为万众膜拜的佛圣。他成人后刻苦钻研佛经,游学于西藏、印度等地,造诣甚深。因才华横溢、善于言辩、洞达佛学,成为藏传佛教界的佼佼者,并创立了黄教。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喇嘛教的华夏麦加他家乡的僧俗引以为荣,以故乡“宗喀”的地名尊称其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一生在雪域广传经法,弘扬佛教和.藏族传统文化,培育了大批弟子,达赖和班禅两个世系就是他的两个亲传高足弟子传衍而来。宗喀巴仙逝后,被供奉起来。而宗喀巴的诞生地也成了“喇嘛教的麦加”,被人们于一片褐红色的大峡谷中依山修筑起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经堂、小经堂等几十座建筑,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塔尔寺庙群。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走进塔尔寺,仿佛进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世界。乘车而来时,举目所见天空格外的蓝,蓝得透明,云朵格外的白,白得耀眼,山川、树木、田野、村庄都那么明丽清新。
美丽的酥油花,动人的藏传佛教故事 洛钊文图
让人泪奔的建寺传说塔尔寺名称的由来,还得从母亲思子说起。 宗喀巴离家赴藏学法多年,其母思儿心切,千里迢迢让人捎去自己的一绺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正为弘扬佛法日夜操劳无法回乡省亲,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
青海塔尔寺时轮经院 洛钊文图
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累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母亲登高泪眼远望,聊寄念子之情。二百年后,1577年在此塔旁僧众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建寺,安多地区的僧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美丽的酥油花,动人的藏传佛教故事 洛钊文图
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著名寺院之一。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动工建造,寺院依山就势,错落而建,整个寺院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合成一个汉藏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的黄教建筑群。其中以八个宝塔、大金瓦殿、小金瓦寺、大经堂、小花寺和多达上万间僧舍等最为有名。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八宝如意宝塔,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磐的八大业绩而建造的。是覆钵式佛塔,每座宝塔都是尖顶,顶端设有仰盘、覆盘和日月宝珠曳彩,显得特别的雄伟壮观。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八座塔从东到西,一字并排,塔座端庄高大,塔身洁白高雅,每一个塔身的南面都镶有佛龛,佛龛里面的梵文记载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佛教故事。这八个塔里贮藏着该寺院历代高僧的衣冠,各个地方的信徒们喜欢到这里来绕塔参拜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的正中央,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镶嵌着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的哈达。塔上有一个龛,立着宗喀巴的神像,塔前放着各式各样的酥油灯盏,玉炉和金幢,令人肃然起敬。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大金瓦殿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当年宗喀巴亲眼目睹了佛教的颓败,心里产生改革佛教的志向,便努力学习佛教知识,采纳了一系列佛法学说,融汇诸派之长,合经咒之教为一体,最终建立了自己的佛法。宗喀巴学行优越,德重社会,教化所及,蔚然从风。他的门徒们都穿上黄衣冠,以区别于与其他各派教徒的不同,被世人称为黄教派。
青海塔尔寺虔诚的信徒 洛钊文图
宗喀巴游学西藏,在拉萨东南建了迦登寺,后来又建了色拉、哲蚌二个寺院。西藏的佛法自他而起焕然昭苏,历代转生的活佛都是宗喀巴的传人,已经成为西藏神秘而美丽的历史传统史诗。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神驹、酥油花、堆绣、壁画是塔尔寺绝品小金瓦寺大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这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骑到塔尔寺的一匹神奇的宝马。当年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完塔尔寺之后,要到蒙古去传经说道。那一天早上,三世达赖喇嘛动身的时候,这匹白马说什么也不肯走,并且还用嘴咬住了三世达赖喇嘛的衣襟,死活不让三世达赖喇嘛离开它的身边。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三世达赖喇嘛不明就里,只好咬着牙,狠下心将这匹跟随他多年的白马留在了塔尔寺。第二天早上又雇了一辆马车,悄悄带着几个门徒便出发了。到了蒙古的第三天上午,三世达赖喇嘛就莫名其妙地病故在一家牧民的蒙古包里。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这匹白马自从三世达赖喇嘛走后那天起就滴水不入,整天低头流泪,还时常仰天哀鸣,就在三世达赖喇嘛病故的那一天,它也活活地饿死在塔尔寺里。塔尔寺的喇嘛们这才恍然大悟。喇嘛们感动之余就把这匹通灵的白马供奉在小金瓦寺里,以便于喇嘛们和众信徒来祭拜。
青海塔尔寺祈寿殿 洛钊文图
大经堂,是一座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也是塔尔寺里规模最大的建筑物。金碧辉煌、璀璨夺目,给人们一种威严而神秘的感觉。大经堂是喇嘛们集中诵经的地方,可供一千多个喇嘛同时在这里集体打坐诵经。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小花寺,是为七世达赖喇嘛长寿而建,院子里有一颗古老的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游人步入到这里,心中就会油然地感觉到自己步入了一种空灵的境界。小花寺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人的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层层重叠,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精华。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塔尔寺里天天都有许多来朝拜佛法的藏民,顿时让我明白了雪域民族的人生精神。其实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人,几乎是天天都在憧憬着,盼望着、祈祷着,没有哪一个人喜欢自己的未来生活是一团乱麻。佛教信仰是纯粹的,其本质在于劝人向善,但它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者,都在自觉地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洗礼,才不至于被这个波涛滚滚的社会潮流所淘汰,这或许就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的客观规律。
青海塔尔寺 洛钊文图
...查看更多
妙吉寺的宝瓶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哪件事物可以不与其他事物毫无关联地独立存在,你可以去寻找,任何一个事物皆如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与周围的人、环境是相互依存、彼此依靠的。就如眼前的一个杯子,如果你觉得它是独立存在的,那么杯口是杯子、杯底是杯子、还是杯体是杯子呢?都不是。只不过是由各种材料、人力、多道工序才构成它现在的形状、颜色和用途而已。
事物只要是相互关联,彼此之间就会相互影响、发生作用,并互为缘起。譬如,业海茫茫,常人未及亲证三味,但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会因自己累劫的习气而呈现出阴暗、卑劣,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面对他的明枪暗箭,我们要用平静的心,以慈悲、忍辱、智慧来善待、包容他,感谢他使我成长,只要心存善念不断地付出,这样就会逐渐引发出对方善良的本性。即使今生他未转变,天长日久,来生也会转变。
如果我们很自私,只是因为对方的能力比较强势,自己相形逊色而嫉妒、排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去损害他人,与他人引纷争,那么回报我们的只能是烦恼和不幸。
其实,当别人有成绩时,做到真心尊重、欣赏、赞叹,这样不但多一分欢喜、少一点痛苦和烦恼,将来自己也会成为一个贤者。所以,包容即是慈悲,慈悲即是智慧,更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享受。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善念和恶念、佛心和魔心,但人与人的区别之处就是佛心、魔心的多少。修行就是增长佛心、去除魔心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有人在修行中遇到魔障的阻碍、外魔的破坏,其实外魔与自己的心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有贪嗔、痴、嫉时,内心会不安定、焦虑、恐怖,也就是魔心生起来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外魔的侵扰。如果我们自己内心没有贪婪、怨恨,自己的内心恒时处于平稳、安定,那么外魔是没有办法干扰到我们的。
佛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慈悲、宽容,教人向善的心,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内在的心境,从自己的一点一滴做起,多一分慈悲,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忍辱。有个好的因缘,就会影响到周边的人,他人也会对我们友善、欢喜
对于我们学佛人,在一个坛城里面,在金刚道友之间更要注意这一点。相互多些宽容和理解,多修忍辱,出现一些小的矛盾、摩擦,多找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竭诚忏悔自己的业障,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你赞叹我、我赞叹你;你学习我的优点、我学习你的长处,彼此间的缘份也来越来越和谐,相互增上,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提升;相反,如果我挑你的毛病,你说我的过错,那么两人就会相互埋怨、相互厌恶、情绪低落、心情不爽,都会向下堕落,越来越退步,最后会到哪里去,你们自己知道。
一个道场、坛城里面,所有的人都团结一心、如法修行,对里面的每个人都有好处。就算某个人稍落后一点,也会在大家的带动下,很快得到提高的。这样,这个道场就会吸引坛城外面的人,大家会觉得这个道场清净,自己能真实受益,也希望加入进来。而对没有信仰的人,有时你讲很多佛法因果的道理,他不但听不进去,反而会产生反感和厌恶。但他若看到这个清净的道场,看到里面的道友互为友善、共同进步,也会由衷地赞叹,喜欢和学佛人交往,并生起对佛法的信心。
只要随分随力,努力去做,你的慈悲和宽容自然就会感染别人,启发别人的佛心,别人也会对佛法越来越有信心。你这么做的过程就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过程,这样的人生就会充满希望,愈走愈光明,到哪里都能吉祥和顺!
般舟法则的殊胜缘起
(因缘:2011年2月,温州新建般舟道场开光之前,祈请慈师开示般舟行法,并为道场和行法人给予祝福和嘱咐。因师父不能亲自前往,故在鸡足山录音如下)
第一,一定要知道这个法的来源。这是我们贤劫第四佛——释迦文佛在印度王舍城边的竹林精舍,与无量人天宣化的这样一个一切诸佛成佛的必经之路,或者说必修之法,是这样一个尊胜的法则。在我们人寿五十以里,这个法是最为尊贵的,乃至说贤劫千佛出世,没有一个世尊能离开这个法的,一切诸佛出世的必然的常行道,不出于三昧而广利世间。所以说这个法又称为常行道。它的来源就是我们这个阎浮提示现的释迦文世尊提出来西方阿弥陀佛这个具法报化一身的这样一个住世的世尊,现在住世的世尊,这样演化的一个法则,乃至尽未来际这个法不可散坏、不可丢失的一个殊胜因缘,所以称为无量寿、无量光的教法,能开启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性,能令一切众生入究竟真实利益,解脱生死,超越九界轮转,入于一真真实法界,或者说成就如来藏的功德妙用,或者说揭显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这个真实实相。
这个教法稀有难得在什么地方?就是它的确是能令众生忆佛,念佛、心智如佛,因本净一如故。众生心与佛心在本净这个根本因缘上是一如的,所以依本净一如而行持念佛,所以“立一念,断诸想”。此一念者,因本净一如故,称为一念。此一念,非对待,非对立,是圆明,是清净,是真实,是智慧,是慈悲,是善巧,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本净缘起,是如来藏性缘起,藏性起作用的一个缘起,本净心起作用的一个缘起,所以远离一切染着心,令一切染着心归于本净,所以九界同归,法界真如。它是这样一个十分殊胜的理念,非是某一人、某一事、某一角度得失之法,所以超越一切染识对待,所以但依本净,依一心,依真如,依如来藏,依诸佛亲证的大般涅槃的功德实相来作为缘起修法的,所以所依境甚为殊胜、真实、不可思议。缘起清净,缘起真实,果地觉因地心的这种究竟之意、了义真实。
所以众生若能听闻、若能实践,一切无始以来的业障一时消除,绝无剩余,若依如来藏本净心故来念佛修持,一切无始以来的业障一时消除!无有残余。所以它殊胜尊贵在这个地方。就象佛在《楞严经》举的那个例子一样,此大佛顶首楞严,若众生闻此名,或持此咒,一切业力一时荡尽,无有剩余。佛在《央崛经》上,在许多经典上都讲这样的功德,就是如来藏,我们这个本质心的这种清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这个清净,若闻之,若起用,刹那之间无始以来的一切造作一时散坏,如大日轮出于阎浮提,阎浮提一时光明,一切黑暗一时消除,无有剩余。这个剩余,是众生自我遮蔽份,绝对不是阳光下的真实,这个大功德藏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它的殊胜与尊贵就来自于佛陀以究竟真实了义之教令众生心智一时与佛同,因为与佛同故而念佛,所以念佛相应,消除一切众生烦恼、业力、困惑,成就无上菩提的道业!所以这个法甚为稀有难得!若有听闻者,是为具足,是为入菩萨地,是为不退转,佛愿住持,佛力住持故,佛愿尊胜故,稀有故,了义故,众生听闻即能步入故。
佛在《央崛经》上这样讲:佛告文殊,文殊啊,诸有众生闻释迦佛殊胜名号,闻即入菩萨位,何以故呢?佛愿殊胜故。佛愿殊胜是什么呢?闻佛愿一切众生必得度脱,闻佛名故,显佛愿。佛愿是什么呢?闻名必得度脱,若不度脱佛誓不舍弃誓愿。所以一切诸佛名甚为殊胜难得。阿弥陀佛名、释迦牟尼佛名,都是这样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只有赞他方殊胜功德的佛名,他方如来会赞释迦文佛的殊胜名号。无量世界的诸佛都会这样赞叹:汝等因闻释迦牟尼佛殊胜功德牟尼宝号故,闻即得不退转!他方世界是这么赞叹释迦佛的,释迦佛会赞叹阿弥陀佛,说:汝闻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名号故,闻即具足无上大利,得不退转。都是一样的。因为名号里就有诸佛的誓愿、殊胜功德力、一切诸佛所成的甚深功德利益。
因为法界清净故,名号具足,因为你的法界不清净,佛号就不具足,所以依本净故,名号就会具足,简单了啊?你心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个名号就是具足的,“南无释迦牟尼佛”就具足了,具足一切法益,一切胜愿,一切功德,一切修持,一切智慧,一切善巧。那我们要是依本净心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法界众生就具足清净,成就功德,得不退转,了义真实。因为我们以染着心,开始动念了,分别、执着、得失,所以虽念具足名,不得具足利益,何以故呢?心不相应,分别所执取故,分别执着他就会执着某一点。佛都这么讲的,我也这么讲,因为你心里不干净的时候,你念佛就不具足,心里干净的时候,念佛就具足。所以一心念佛,断诸想,心智具足故,念佛就具足,所以妙用无穷,广度法界一切有情,于一念之间成就无上菩提,一切业力一时散坏,十方诸佛袒露真实面目,清净无染故。要不然我们就开始见闻觉知、分别妄想、贪嗔痴慢疑。疑拿大头,这行吗?那行吗?所以它的殊胜功德就在于这个地方。
怎么来把这个教法传播给温州一带人民呢?或者说这个道场的行法者呢?我感觉就要把释迦文佛在这个阎浮提,在这个竹林精舍宣化这个教法的殊胜讲出来。大家就能接受这个法则。要不然它的缘起不殊胜,你的修法就不殊胜;缘起殊胜,我们的心接受殊胜了,所依境殊胜,功德就殊胜,成就就殊胜。这可能是开大光,真实光,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智慧光,欢喜光,超日月光,一切言说的光明都可以在这里面都可以显现,所以说是无量光。于此大家行无量光,就是心无挂碍故,心是无量;心无染着故,是智慧光;无对待故,是无对光;无边所照射故,称为无边光;实际皆是我们现前心念所致使,所运用。谁的现前呢?谁修证谁用这个现前心念。超日月光、不思议光,称为难思光,不思议就建立光明了,一思议就建立分别执着了。所以业力支使,分别执着,贪嗔痴慢疑自然生起,埋没光明,走入黑夜,六道轮转,所以一念超越,业力散坏,出离生死,不离当下一念,敢抉择,就是念佛者,不敢抉择,就是念业力分别执着者。念念清净,念念真实,你念念不清净,没问题,你知道本质清净,妄想虚幻,非有实质,所以妄想的这个业力就会散坏。
所以欲开此光,要知道它的缘起,说释迦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亲证之法益,由释迦牟尼佛来传达,我们来接受实践。所以一切要传达这个法的,只能作阿弥陀佛的代言人,十方诸佛的代言人,释迦牟尼佛的代言人,直接传达这个法则的殊胜,不折不扣,以究竟了义回施众生。不能拿自己的想法去说!拿自己的想法去说就惨啦。这里面没有个人的认为,只有十方诸佛的宣化与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个道场,虽然我们没有去,但是十方诸佛同护此道场,因为啥呢
所以这个开光,是十方诸佛同现无相身,同现佛性身,同现一如心来加持这个道场,来加持这个(道场的)三圣像,来显诸佛的功德。说相者,诸佛性显,功德显,诸佛悉皆现前显,所以称为无量寿佛嘛。那大家念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光无量寿依名号故而现身,此身若见不见。啥叫见?没有分别执着就见了。说“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啥如来啊?心自如,心自来,光明来。
(在行法的过程应注意什么?)
仪轨、读经,依三字诀,要熟读熟背三字诀。我给大家讲的不离三字诀,不离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佛说的那四法五法,大家可以贴出来,熟读熟记,来运用它。依法修法才能成就啊,你说呢?
有行法之处,我们心念都不舍的,心念相随,心念随喜的,这是一定的。
...查看更多佛种从缘起——《法华经》四句偈开示
注:2009年1月,慈法法师在北京某居士家随缘开示。
佛种从缘起!六道轮回是从哪起的?也是从缘起!烦恼是从哪起的?也是从缘起!都是从缘起!让人重新来。
佛种从缘起——这是《法华经》的一个典故。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世尊是贤劫第四佛,在人寿百岁之时出世,八十岁取灭,这中间说了四十九年的法——很多人都这么说,我们也这么说。现在我们接受的都是释迦佛的遗教。所谓的遗教就是我们没有见到释迦佛这么个人物,但是我们见到什么呢?他的教典,他的遗像。我们看到这些形象,包括教典,历代的祖师们还在一代代的传播下来。我们现在读到很多经典,有声闻乘经典,有大乘经典。
象《妙法莲华经》在我们中国汉地受到人们极为的关注,这个经典许多学汉传佛教的人认为它是一个了义的所谓的终极的经典,给大家说出了诸佛的本怀——畅佛本怀。当然有人说净土教言也是畅佛本怀,净土教法是佛无问自说的法。“舍利弗,舍利弗,佛告舍利弗,佛告舍利弗,舍利弗,舍利弗……”,都是这么个说法,没有人请问的,只有释迦佛自己表述这样一个教法。那么《法华经》亦复如是,这些菩萨来问这个教法,世尊说:“止,止,止,莫须说,我法妙难思。”三止而不得。世尊说:“汝既三请,我当说之”。为什么世尊说我法妙难思?为什么有三止这个过程呢?有五千个四众弟子退席,三止而退。为什么退席呢?很多人认为我听佛的教诲已经够用了,法我也修了;很多人认为自己也证果了,就不需要再听了,因为已经够了。世尊说这一类人是增上慢者,是止业。那么世尊要说这种了义的畅佛本怀的一乘教言,所以《妙法莲华经》讲的是一乘教言。
什么叫一乘教呢?世尊说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这是佛出世的一个愿望。什么愿望?让一切众生入佛知见,入清净道业,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样佛法一乘的传播才有一个缘起,就是佛的愿望。
《方便品》中有四句偈子,“佛种从缘起”是四句偈子的其中一句。实际《法华经》讲的就是佛种的问题,佛出现于世就是为了使众生成佛。成佛一定要有佛种,你没有佛种怎么能成佛呢?!
“顿舍九界自力空花,全归一乘愿海弥陀。”这个对联也就是一个成佛的缘起!而不是成其他的六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的缘起,是成佛的缘起!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这四句偈子讲的很简单,我以前把这四句偈子写出来,他们问,我说这是药方子,什么药方子?一切众生皆因边见而不能了知因缘法,所以诸佛如来说因缘法,令众生远离边见。所谓边见就是是非、善恶、人我、大小、得失、爱憎,离不开这些,这都是对见(注:边见,对待见)。这种对见在世俗众生中是处处时时都在用,所以六道轮回生生灭灭,生灭不息。那么诸佛如来针对这种因缘说了因缘法,那么说成佛也用因缘法来表达了。
这四句偈子怎么讲的?“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第二句话就是讲我们说的本性。世尊在一切时处都能觉悟、安详、从容于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缘起,所以他深达法无自性。法无自性在佛边、在众生边是一样的,众生六道轮回没有自性,诸佛如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那他为什么要说个“佛种”呢?就是说我们进趣每一个业一定是由因缘而生的,所以“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这四句偈子,“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这个因缘才说一乘教法。
那么净土亦复如是,让我们念佛,不念菩萨,不念声闻,不念缘觉,什么都不念了,就念佛,干什么呢?以成佛种。果地觉因地心,一生即压群臣,都是真实言!畅佛普度众生本怀,诚实言!何以故?只说一乘法,令众生了解“佛种从缘起”。
“顿舍九界自力空花,全归一乘愿海弥陀。”也表达了这么一个愿望。皈依一乘就是佛种,这里面说“九界”,九界中有菩萨、声闻、缘觉、人、天、地狱、畜生、恶鬼、修罗,怎么舍呢?全来念佛就舍了;那要是还念佛还念这种种东西,那就是不舍了。说“舍者舍尽,必有不舍之功德”。我们知道佛法的无取无舍,那你全舍之时,方知不取不舍之功德,要不然我们体会不到的。这就是“佛种从缘起”。本来没有啥讲的,但是这关系到佛法的一个施教因缘与世俗的差别
世俗之人——边见是他两条腿,诸佛如来——福慧是他两条腿;
世间人——爱憎是他生命的依止,诸佛如来——慈悲智慧是他的依止;
世俗人——人人都用爱憎,诸佛如来——个个用慈悲智慧;这都是因缘所生法。
佛缘慈悲与智慧,我们一般缘爱与憎;
诸佛如来深达因缘所生法,我们一般用的就是是非知见。
所以这关系到佛教与世俗教法的差别问题。这四句偈子我感觉是药方子,能治边见的心,能治对一乘教言认知的模糊。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要不然我们一谈念佛,为什么只谈念佛?怎么不念世间的善?怎么不念世间的好人?怎么不念让大家都作好人呢?不是,因为你知道佛种从缘起了,你真正的具足悲智了,好人也做得了,但是好人不见得能做佛种。所以在世间人大量的宣传世俗因缘的同时,我们希望了解知道一生怎么来觉悟人生?究竟的觉悟人生!缘起很重要!你选择什么样的缘起很重要!
录音记录:明璃
十二缘起是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