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观禅修

"

止,梵文Samatha(音译奢摩他)的意译,亦译为止寂或禅定等,停心止妄,降伏烦恼。观,即观达,观察妄惑,达到觉悟和智慧。止观即定慧。唯止能观,唯观能止。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止观是禅定和智慧的并称,乃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指抑制心里因俗念而产生的妄想,使心保持平静、稳定,以集中心思去观察和思维,达到佛教的智慧境地。

止观禅修_止观法门_止观具体修法_止观是什么意思

止观禅修_止观法门_止观具体修法_止观是什么意思

止观禅修之欲之过患
止观禅修之欲之过患

欲之过患

欲之定义: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欲者。谓于未得、已得,希求获得及受用故。唯识论五曰:「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俱舍论四曰:「欲谓希求所作事业。」大乘义章二曰:「于缘欲受称欲。」同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释氏要览下曰:「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梵语杂名曰:欲,剌者。」

欲其实是苦多乐少的,追求欲很苦,追求到了还要保持它亦是很苦,失掉了更苦,并且欲乐无知足,无厌足亦是很苦。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欲于不净、苦、无常生灭之虚妄法中,占便宜,求乐受;是为颠倒!﹙K58 p0625b26﹚

欲轭

集异门论八卷三页云:云何欲轭?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诸愚夫无闻异生,于欲集没味患出离,不如实知。彼于欲集没味患出离不如实知故;于诸欲中、所有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欲闷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随欲着,缠压于心。是名欲轭。

欲贪

品类足论三卷二页云:欲贪云何?谓于诸欲、起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乐;是名欲贪。

欲求

瑜伽九十六卷二页云:又无明界所随六处诸界为缘,起无明触。此无明触以为缘故;于诸境界,起不如理执取相好所有诸想

止观禅修之欲之过患

。此想为缘,于诸境界,发起希欲。希欲为缘,起彼随法多随寻思。由彼随法多随寻思以为缘故;发起思慕愁忧所作身心热恼。身心热恼以为缘故;于诸境界种种品类思求差别,皆可了知。如是当知依欲求故,安立诸界。


欲爱

瑜伽六十七卷八页云:又即此爱、界差别故;复有三种。谓欲爱、色爱、无色爱。若生欲界,希求欲界后有者;喜于已得所受用事,欣于未得所受用事,诸所有爱;是名欲爱。

欲寻思

瑜伽八十九卷九页云:心怀爱染,攀缘诸欲,起发意言,随顺随转;名欲寻思。

诸所有妄分别﹙想倒:常乐净我、取相执实﹚、贪﹙心倒:欲爱﹙常乐净我爱﹚、欲贪﹚未断、未知故。先为欲爱之所烧恼﹙欲火焚身: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正起现前极烧恼故,非法因缘。﹚。欲爱烧故追求诸欲,追求欲故便受种种身心疲苦。虽设功劳﹙亦不保任﹚。若不称遂,便谓我今唐捐其功,乃受劬劳无果苦。设得称遂,便深恋着,守掌因缘,受防护苦﹙五欲增诤,众多共有﹚。若受用时贪火所烧﹙五欲如大火坑,生渴爱故,得之转剧,增长贪爱,如火益薪,其焰转炽。﹚,于内便受不寂静苦﹙不自在苦﹚、﹙更加贪求,受无厌足所作苦﹚。若彼失坏,受愁忧﹙愁叹忧悲﹚苦;由随念故受追忆苦。又由是因发起身语及意恶行,招感种种苦报。……彼由如是,于现法中,受无量苦;无有对治诸漏蔽伏,而犹长养,令心沉没成下劣性,如船破水渐盈溢,能招当来欲界生老病死恶趣等苦。如是等辈杂染过患,皆贪欲以为因缘。

K19,p704

于诸欲悕求或所期果遂 得已心定喜至死而保爱

谓如有一悕求未来所有诸欲。为获得故发勤方便。得已现前耽着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诸欲。由此因缘生喜生乐。如是总名诸欲爱味。

诸乐欲众生若退失诸欲 其色便变坏如毒箭所中

又彼悕求及正受用所有诸欲。于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时。随彼诸欲恋着爱味。爱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忧苦或致殒殁。如是名为诸欲过患。

若远离诸欲犹如毒蛇首 彼于爱世间正念能超度

又复毒蛇譬诸欲境。毒蛇首者。譬诸欲中所有爱味。若诸愚夫爱味诸欲贪着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远离诸欲所有爱味。如毒蛇首。终不爱染而受用之。广说乃至。不生耽着。彼于诸色所有贪爱。乃至于触所有贪爱。皆能调伏断灭超度。如是名为诸欲出离。

又诸欲自性略有二种。一者事欲。二者烦恼欲。

田事与金银牛马珠环钏 女仆增诸欲是人所耽乐

事欲有二。一者谷彼所依处。谓田事。二者财彼所依处。谓金银等事。何以故。诸求谷者必求田事。诸求财者必求金银等事。

求金银等复有二种。一者事王。二者商贾。求谷求田方便须牛。求财事王方便须马。求财商贾所有方便。若金银等共相应者。谓诸宝珠。金银异类不相应者。谓环钏等。此举最胜。若买卖言说事务当知亦尔。积集如是财谷事已。受用戏乐所有助伴。谓诸女色。若未积集招集守护。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谓诸僮仆。如是财谷积集广大。于此处所耽乐不舍。如是一切皆名事欲。

攀缘沈下劣变坏生诸漏 从此集众苦如船破水溢

烦恼欲者。谓于事欲随逐爱味。依耽着识发生种种妄分别贪。又于事欲由烦恼欲。令心沉没成下劣性。若彼事欲变坏散失便生诸漏。愁叹忧悲种种苦恼缠绕其心。彼由如是于现法中诸漏蔽伏无有对治。犹如船破水渐盈溢。招集当来生老病等种种苦恼。

若永绝诸欲如断多罗顶 弃舍诸愁忧犹莲华水滴

若于诸欲已得出离。便能永绝随欲爱味发起贪着诸染污识。犹如断截多罗树顶不复生长。又彼事欲可爱可乐乃至可意。若变坏时于清净识诸忧愁等一切苦恼皆不得住。如莲华叶水滴不着。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欲爱味过患出离三种自性。又显爱味能为过患及彼出离所有功德。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五欲如大火坑,生渴爱故,得之转剧,增长贪爱,如火益薪,其焰转炽。

五欲无乐,如狗啮枯骨,令无饱满。

五欲增诤,众多共有,如鸟竞肉。

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正起现前极烧恼故,非法因缘。

五欲害人,如践毒蛇;障道因缘,贤圣远离。

五欲无实,如梦所得;无常虚伪妄失之法,诳惑愚夫。

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速趣坏灭。

五欲如假借庄严具,仗托众缘。

五欲犹如树端烂熟果,危亡放逸所依之地。

习近诸欲有五过患:

1彼诸欲极少滋味,多诸苦恼,多诸过患。2、又彼诸欲于习近时能令无厌、能令无足、能令无满。3、又彼诸欲常为诸佛及佛弟子、贤善正行正至善士以无量门呵责毁呰。4、又彼诸欲于习近时能令诸结积集增长。5、又彼诸欲于习近时我说无有恶不善业而不作者。

世人愚惑,于长夜中,由妙五欲积集长养,任运贪着,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至死不舍。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受无量苦恼,而犹无厌、无足、无满:

1受追求所作苦、2受防护所作苦、3受亲爱失坏所作苦、4受无厌足所作苦、

5受不自在所作苦、6受恶行所作苦

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作此弊欲,沈堕三途。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欲,能坏禅定,无由近道。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处。诸欲患如是,以何能舍之?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所欺。

智者思之,如是诸欲,去来今世,于常常时,于恒恒时,多诸过患、多诸损恼、多诸疫疠、多诸灾害!如是诸欲,令无厌足,是非法行恶行之因,增长欲爱,是诸放?危亡之地,无常虚伪妄事之法,犹如幻化,诳惑愚夫!若现法欲、若后法欲、若天上欲、若人中欲一切皆是魔之所行,魔之所住。于是处所能生无量依意所起恶不善法:所谓贪瞋及愤诤等,于圣弟子正修学时能为障碍。如是观已,心生厌恶,此为怨贼,当急除之。

问:此贪欲盖,以何为食?答:有净妙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净妙相者:谓第一胜妙诸欲之相。若能于此远离染心,于余下劣,亦得离染。如制强力,余劣自伏。

此复云何?谓女人身上,八处所摄,可爱净相。由此八处,女縳于男。所谓歌、舞、笑、睇、美容、进止、妙触、就礼。

由此因缘,所有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长。故名为食。

问:此贪欲盖,谁为非食?答:有不净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此复云何?谓青瘀等。若观此身,种种不净,杂秽充满,名观内身不净之相。复观于外,青瘀等相,种种不净,名观外身不净之相。由观此二不净相故,未生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断。故名非食。由于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习故,生已能断。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二、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论》中说。复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五欲无乐,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贼。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后受无量苦恼。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此弊欲,沉堕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之。如禅经偈中说: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冤入丘冢,虚受诸辛苦。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如厕虫乐粪,愚人身无异。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如诸佛所说,一心一意行,数息在禅定,是名行头陀。

若心不息,当勤精进,呵责其心,作是念言:「老病死苦,其为至近,命如电逝;人身难得,善师难遇,佛法欲灭如晓时灯。有破定法,众患甚多。内诸烦恼,外有魔民。国土饥荒,内外老病。死贼其力甚大,坏习禅定,我身可畏。于诸烦恼贼中未有微损,于禅定法中未有所得。虽服法衣,内实空虚,俗人无异。诸恶趣门一切皆开,诸善法中未入正定,于诸恶法未能必不为恶。我今云何着是屎囊,而生懈怠,不能精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贤圣所呵,不净可恶,九孔流出;而贪着此身,与畜生同死,俱投黑闇甚所不应。」如是鞭心,思惟自责,还摄本处。

禅法要解卷上(>p.286.3)

彼庵摩罗女 承佛诣其园 侍女众随从 庠序出奉迎

善执诸情根 身服轻素衣 舍离庄严服 自沐浴香花

犹世贞贤女 洁素以祠天 端正妙容姿 犹天玉女形

佛遥见女来 告诸比丘众 此女极端正 能留行者情

汝等当正念 以慧镇其心 宁在暴虎口 狂夫利剑下

不于女人所 而起爱欲情 女人显恣态 若行住坐卧

乃至画像形 悉表妖姿容 劫夺人善心 如何不自防

现啼笑喜怒 纵体而垂肩 或散发髻倾 犹尚乱人心

况复饰容仪 以显妙姿颜 庄严隐陋形 诱诳于愚夫

迷乱生德想 不觉丑秽形 当观无常苦 不净无我所

谛见其真实 灭除贪欲想 正观于自境 天女尚不乐

况复人间欲 而能留人心 当执精进弓 智慧锋利箭

被正念重铠 决战于五欲 宁以热铁枪 贯彻于双目

不以爱欲心 而观于女色 爱欲迷其心 炫惑于女色

乱想而命终 必堕三恶道 畏彼恶道苦 不受女人欺

根不系境界 境界不系根 于中贪欲想 由根系境界

犹如二耕牛 同一轭一鞅 牛不转相缚 根境界亦然

是故当制心 勿令其放逸 佛为诸比丘 种种说法已

彼庵摩罗女 渐至世尊前 见佛坐树下 禅定静思惟

念佛大悲心 哀受我树林 端心敛仪容 止素妖冶情

恭形心纯至 稽首接足礼 世尊命令坐 随心为说法

汝心已纯静 表彻外德容 壮年丰财宝 备德兼姿颜

能信乐正法 是则世之难 丈夫宿智慧 乐法非为奇

女人情志弱 智浅爱欲深 而能乐正法 此亦为甚难

人生于世间 唯应法自娱 财色非常宝 唯正法为珍

强良病所坏 少壮老所迁 命为死所困 行法无能侵

所爱莫不离 不爱而强邻 所求不随意 唯法为从心

他力为大苦 自在力为欢 女人悉由他 兼怀他子苦

是故当思惟 厌离于女身 彼庵摩罗女 闻法心欢喜

坚固智增明 能断于爱欲 即自厌女身 不染于境界

虽耻于陋形 法力劝其心 稽首而白佛 已蒙尊摄受

哀受明供养 令满其志愿 佛知彼诚心 兼利诸群生

默然受其请 令即随欢喜 视听转增明 作礼而还家

佛所行赞卷第四 (>p.41.3 ~ p.42.2)

初诃欲者。如菩萨诃色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既得舍之。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思入。从狂得止而复乐之。从病得差复思得病。智者愍之。知其狂而颠蹶死无日矣。凡夫重女甘为仆使。终身驰骤为之辛苦。虽复鈇锧千刃锋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为患。狂人乐狂不啻过也。行者若能弃之不顾。是则破枷脱锁。恶狂厌病。离于衰祸。既安且吉。得出牢狱。永无患难。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泉澄波而蛟龙居之。金山宝窟而师子处之。当知。此害不可近也。室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罪。实为阴贼。灭人慧明。亦如猎围鲜得出者。譬如高罗。群鸟落之。不能奋飞。又如密网。众鱼投之。则刳肠俎肌。亦如暗坑。无目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远之。不受其害。恶而秽之。不为此物之所感也。大宝积经。

佛为优陀延王。说是偈曰

锋刃刀山 毒箭诸苦 女人能集 众多苦事 假以香华 而为严好 愚人于此妄起贪求 如海疲鸟 迷于彼岸 死必当堕 阿鼻地狱 现见众苦 皆来集身善友乖离 天宫永失 宁投铁狱 驰走刀山 眠卧炎炉 不亲女色

如鸟为求食 不知避网罗 贪爱于女人 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鱼 游泳网者前 便为他所执 岂非自伤损

女若捕鱼人 谄诳犹如网 男子同于鱼 被网亦如是

(>p.134.3 ~ p.135.1)

菩萨诃色欲法经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既得舍之。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复思入。从狂得正。而复乐之。从病得差。复思得病。智者怒之知其狂而颠蹶。死无日矣。凡夫重色。甘为之仆。终身驰骤。为之辛苦。虽复鈇质寸斩。锋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为患。狂人乐狂不是过也。行者若能弃之不顾。是则破枷脱锁。恶狂厌病。离于衰祸。既安且吉。得出牢狱。永无患难。女人之相。其言如蜜。而其心如毒。譬如停渊澄镜。而蛟龙居之。金山宝窟。而师子处之。当知此害不可近。室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罪。实是阴贼灭人慧明。亦是猎围尟得出者。譬如高罗。群鸟落之。不能奋飞。又如密网。众鱼投之。刳肠俎肌。亦如暗坑。无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远之。不受其害。恶而秽之。不为此物之所惑也

(>p.286.1 ~ p.286.2)

诃欲故事

诃色欲者:

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

「阿梵婆罗」:庵婆罗女,是毘舍离富有女优,她在佛陀入灭之前不久,曾以极其盛大之排场,拜谒佛陀,而以丰盛之接待礼请佛陀受食,并以庵婆罗林供养僧团。庵婆罗女的出生很神奇,她出生于毘舍离一位婆罗门所种之「奈树」之花中,该婆罗门收养庵婆罗女,之后庵婆罗女并成为女优。有七位国王争相追求,期能获得庵婆罗女之青睐;摩揭陀国王频婆沙罗虽然正与毘舍离之离车族交战,仍趁隙潜入庵婆罗女深居之楼阁,并与她共处七天。庵婆罗因之产下一男孩,后来长成即是著名的医者耆婆。《奈女耆婆经》有详细之说明:频婆沙罗从引水道进入花园,登上楼阁,诱奸,而在离开之前,频婆沙罗留下一枚戒指给庵婆罗女,并说到:如果产下女婴,她可径自扶养,若是男孩,则应凭该金戒指相认。

忧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参看《大毘婆沙论》卷61:昔有王,号陀衍那,将诸宫室诣水迹山,除去男子,纯与女人,奏五妓乐,纵意嬉戏,乐音清妙香气馥,命诸女人,露形而舞。时有五百离欲仙人,乘神境通,经此上过,有见妙色、有闻妙声、有嗅妙香,皆退神通,堕此山上,如折翼鸟不复能飞。王见问曰:汝等是谁?诸仙答曰:我是仙人。王复问言:汝得非想非非想处根本定不?仙人答言:我等未得。王乃至问汝等为得初静虑不?仙乃至答我等曾得而今已退。时王瞋忿,作如是言:不离欲人如何观我宫人婇女,极非所宜,便拔利剑断截五百仙人手足。

一、诃声欲者:

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181c)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

二、诃香欲者:

复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其心悦乐,过而心爱。池神语言:「汝何以故舍彼林下禅净坐处而偷我香?以着香故,诸结使卧者,今皆觉起。」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多取其华,掘挽根茎,狼籍而去;池神默无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华,汝都无言;我但池岸边行,便见诃骂,言偷我香!」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汝是禅行好人而着此香,破汝好事,是故诃汝!譬如白毡鲜净而有黑物点污,众人皆见;彼恶人者,譬如黑衣点墨,人所不见,谁问之者!」

三、诃味欲者:

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着,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师得酪分,虫在中来。师言:「爱酪人汝何以来?」即以酪与之。

四、诃触欲者:

〔一角仙人本生〕

过去久远世时,波罗柰国山中有仙人。以仲春之月,于澡盘中小便,见鹿麚麀合会,淫心即动,精流盘中。麀鹿饮之,实时有娠。满月生子,形类如人,唯头有一角,其足似鹿。鹿当产时,至仙人庵边而产。见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人出时,见此鹿子,自念本缘,知是己儿,取已养育。及其年大,勤教学问,通十八种大经。又学坐禅,行四无量心,即得五神通。一时上山,值大雨泥滑,其足不便地,破其鍕持,又伤其足;便大瞋恚,以鍕(ㄖㄡˇ)持盛水,咒令不雨。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不雨故,五榖、五果尽皆不生,人民穷乏,无复生路。

波罗柰王忧愁懊恼,命诸大官集议雨事。明者议言:「我曾传闻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地伤足,瞋咒此雨令十二年不堕」。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国了矣,无复人民!」王即开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属我为民者,当与分国半治。」

是波罗柰国有淫女,名曰扇陀,端正无双,来应王募。问诸人言:「此是人非人?」众人言:「是人耳!仙人所生。」淫女言:「若是人者,我能坏之。」作是语已,取金盘盛好宝物,语王言:「我当骑此仙人项来!」淫女实时求五百乘车,载五百美女。五百鹿车,载种种欢喜丸,皆以众药和之,以彩画之令似杂果;及持种种大力美酒,色味如水。服树皮,衣草衣,行林树间,以像仙人;于仙人庵边,作草庵而住。

一角仙人游行见之,诸女皆出迎逆,好华好香供养仙人,仙人大喜。诸女皆以美言敬辞问讯仙人,将入房中,坐好床褥,与好净酒以为净水,与欢喜丸以为果蓏。食饮饱已,语诸女言:「我从生已来,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诸女言:「我以一心行善故,天与我愿,得此好果、好水。」仙人问诸女:「汝何以故肤色肥盛?」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饮此美水,故肥盛如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间住?」答曰:「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软,触之心动;便复与诸美女更互相洗,欲心转生,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天为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欢乐饮食,

七日已后酒果皆尽,继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尽!今当共行,去此不远,有可得处。」仙人言:「随意!」即便共出,淫女知去城不远,女便在道中卧。言:「我极,不能复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骑我项上,当项汝去!」

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观我智能。」王敕严驾,出而观之。问言:「何由得尔?」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无所复能;」令住城中,好供养恭敬之,给足五欲,拜为大臣。住城少日,身转赢瘦;念禅定心乐,厌此世欲。王问仙人:「汝何不乐?身转赢瘦?」仙人答王:「我虽得五欲,常自忆念林间闲静,诸仙游处,不能去心。」王自思惟:「若我强违其志,违志为苦,苦极则死。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当复何缘强夺其志?」即发遣之。既还山中,精进不久,还得五通。

佛告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淫女者,耶输陀罗是。尔时以欢喜丸惑我,我未断结,为之所惑;今复欲以药欢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细软触法,能动仙人,何况愚夫?

...查看更多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省察记录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省察记录

止观省察纪录

请按下列之问题纪录最近自己用功的情况,如实作答,以为小参之用。

总问:修止的情形如何?修观如何?对境如何用功?用不上功时,问题出在那里?

止的情形:

1. 静坐前心欢喜吗?为什么呢?修止用什么方法?用功过程(初/中/后)如何。修止占多少时间?静坐态度认真吗?(练习方法?)

2. 能够安住所缘境吗?所缘境(相)明显吗?一支香里有多少时间明静专住?

3. 静坐中/后,身体感觉有变化吗?有轻安的感觉吗?头脑感觉如何?

4. 昏沉状况(轻、重)?能察觉吗(快、慢)?何种相状知道快要昏沉了?察觉昏沈,马上对治吗?用什么方法?有效吗?知道昏沈的原因吗?

5. 掉举、散乱状况(轻、重)?能察觉吗(快、慢)?何种相状知道快要散乱了?掉举常常是什么事(亲属/悔/人事/饮食)?有强烈的贪、瞋情形吗?马上对治吗?用何方法?有效吗?知道散乱的原因吗?有什么好/坏境界吗(要小心)?

6. 止资粮:持戒清净不?有真诚忏悔吗?效果?平常有没有守护根门?如何守护?饮食知量否?吃几餐?饭后感觉(昏沉、午休)?修觉寤瑜伽吗?睡前如何用心?正知而住如何修?平时心念住于何处?有没有摄心不乱?(作事急不?东西乱放吗?做事喜欢打妄想吗?)心烦乱时如何修?有没有什么障碍(不安、忧愁、用不上功)?

7. 修止中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观的情形:

1. 内容为何?占多少时间?如何思维观察?达到胜解吗?

2. 对境时,能起观照吗?常用何法调心?乱念时,有正知吗?

3. 吃饭时,如何用功?走路、外出、说话时如何用功?

4. 思维法义之内容为何、理解?

生活的情形:

1. 每日作息时间,阅读经论否?有自己静坐吗?经行?睡眠?染缘散乱?心不寂静?懈怠放逸不?

2. 最近烦恼状况?何类?是什么原由?能不能解决?

3. 有没有每日反省自己的心念、行为?一天中都干些什么?

4. 与法相应时间多否?正念能常现起吗?对境有力吗?察觉心乱、染念是不是立刻调伏?还是放纵出来,懈怠不改?有触恼到他人吗?

5. 道心强不强?怎么知道呢?

6. 反省心常攀念哪些境界?自己习性什么较重?

7. 做功课时,态度认真吗?碰到烦扰时,如何摄心?上课专心听?温习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省察记录



8. 最近阅读什么?(听什么录音带?)有何心得?对哪方面法义有帮助?学法有法喜吗?

9. 身体状况如何,病痛?障碍?体力?饮食?睡眠?

10. 最近在学习中有何较深之体会及问题?用功有何心得?

11. 在止观对境上有没有进步?烦恼有没有减弱些?请自评量。



...查看更多
止观禅修之反省自己
止观禅修之反省自己

止观禅修之反省自己

反省及认识自己的开始,是修行的开始,静坐也是;面对与我们过去放纵惯了的生活,要作这样的改变,我们时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感觉有些压力,甚至是恐惧,可是我要告诉你:『这正是你成长的时刻!』如果你不想接受这些不习惯或者压力,那么就去做你原来一直都在做的、一直都习惯做的事情,当然你也将一直是过去的你。

若想要真正成长,那就要突破舒适的范围,也就是要暂时的失去对故习、恶习安全感 ......

所以,当你感觉自己有些不习惯,有些紧张或者压力甚至是恐惧的时候,起码要知道,你正在成长!

学习两个字,「学习」─记得,要经常去练「习」,才是「学」的体现。个人一生中最该不断去做的,就是学习这件事!

其实,习比学重要得多,大多数人不是天才,都得靠不断练习才能有所作为。尽管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为何多数人却只能立志而无法有成?原因在于练习而无效所带来的挫折感,造成行动的中辍。

练习要有成效,必须持续

止观禅修之反省自己

。但在多数人的思维中,持续几乎是「辛苦」、「不方便」的同义词,因此持续练习的关键,便在于找出价值观及发愿,逐渐练习变成如生活习惯一般自然。


...查看更多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3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3


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3

根据南传《大念住经》及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中阿含》增上心经。:

(一)身身观念处:

A、观呼吸(出入息):「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参考《中阿含》增上心经。(大正1,588a)

B、观姿势:四种威仪(行、住、坐、卧):「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C、时时彻知无常,正念照顾及圆满觉醒。

D、思惟不净:「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痰)、小便,犹以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小便,如…身。」

E、思惟四大:「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识界。如…身。」

F、观墓园弃尸九相:「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至+鸟)所啄,豺狗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腐烂食半,骨锁在地,……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膊骨、髀骨、臗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末,……」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二)受受观念处:

A.乐受。B.苦受。C.不苦不乐受。

「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苦无欲、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乐身(…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清楚了知:正在经历、执着、没有执着,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成就了只有了知和觉照,因而超越执着。

(三)心心观念处:

1.贪 -- 离贪。2.瞋 -- 离瞋。3.痴 -- 不痴。4.收摄 -- 涣散。

5.广大(增上) -- 不广大(停滞)。6.无上 -- 有上(下劣)。

7.专注 -- 散乱。8.解脱 -- 未解脱。

「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成就了只有了知和觉照,因而超越执着。

(四)法法观念处:

A、观五盖(贪欲、瞋恚、懈怠、掉悔、疑惑)

B、观五取蕴

C、观内外六处

D、观七菩提分(觉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E、观四圣谛

「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如是耳、鼻、舌、身、意。缘(声香味触)法生内结。……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贪)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亦如是)。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亦如是)。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3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

云何为身?

十四对

内容

注释

一、内外对

内身、

外身

此中自己根尘色身名内身。

他人根尘及外非情总名外身。

二、根非根对

根所摄身、

非根所摄身

自他五根名根所摄身。

自他五尘及外五尘名非根所摄身。

三、情非情对

有情数身、

非有情数身

自他内根尘名有情数身。

山河草木等名非有情数身。

四、麤重轻安对

麁重俱行身、

轻安俱行身

未得静虑名麤重俱行身。

已得静虑名轻安俱行身。

五、能所造对

能造身、

所造身

内外四大是能造身。

自余根尘名所造身。

六、名色身对

名身、

色身

名身、色身者通举名身相对故来,此中意取色身不取名身,是余三念住境。备述三藏解:缘内身中,义分名色二身。

七、五趣对

那落迦身、傍生身、祖父国身、人身、天身

祖父国身者即鬼身也,以祖父来皆望男女之所祭神祀皆有此颠,乃至上祖故言祖父国,广释如广论。

八、有无识对

有识身、

无识身

又有识身者有命根身,

无识身者死人身。

九、中表对

中身、

表身

中身、表身者,内中间名中身。身之外相名表身。

十、变不变对

变异身、

不变异身

死经多时名变异身。

初死及未死身名不变异身。

十一、成不成根对

女身、男身、

半择迦身

半择迦身者,景云:扇搋迦旧名黄门,半择迦旧名钵咤,语不正谓无根相。

十二、亲怨中人对

亲友身、非亲友身、中庸身

非亲友身者,怨家身。

中庸身者,处中人身。

十三、劣中妙对

劣身、中身、

妙身

劣、中、妙身者,谓好丑异分劣中妙,或力有强弱分劣中妙,或就大小分劣中妙。

十四、幼少老对

幼身、少身、

老身

云何为受?

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如说身受,心受亦尔。乐有爱味受、苦有爱味受、不苦不乐有爱味受。无爱味受、依耽嗜受,当知亦尔。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如是总有二十一受,或九种受。

二十一种受

九种受(有二说)

(1)乐受、(2)苦受、(3)不苦不乐受;(4)乐身受、(5)苦身受、(6)不苦不乐身受、(7)乐心受、(8)苦心受、(9)不苦不乐心受;(10)乐有爱味受、(11)苦有爱味受、(12)不苦不乐有爱味受;(13)乐无爱味受、(14)苦无爱味受、(15)不苦不乐无爱味受;(16)乐依耽嗜受、(17)苦依耽嗜受、(18)不苦不乐依耽嗜受;(19)乐依出离受、(20)苦依出离受、(21)不苦不乐依出离受。

(1)乐受、

(2)苦受、

(3)不苦不乐受;(4)身受、

(5)心受;

(6)有爱味受、

(7)无爱味受、

(8)依耽嗜受、

(9)依出离受。

(1)乐受、

(2)苦受、

(3)不苦不乐受、

(4)乐身受、

(5)苦身受、

(6)不苦不乐身受、(7)乐心受、

(8)苦心受、

(9)不苦不乐心受。

云何为心?

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

如是总有二十种心。

云何为法?

谓若贪、贪毘奈耶法;若瞋、瞋毘奈耶法;若痴、痴毘奈耶法;若略、若散法;若下、若举法;若掉、不掉法;若寂静、不寂静法;若定、不定法;若善修、不善修法;若善解脱、不善解脱法。

如是当知建立黑品、白品、染品、净品二十种法。

云何于内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于外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于内外身等住循身等观?

第一义【内外对】第二义【根非根对】第三义【麁重轻安对】第四义【能所造对】

第五义【有无识对】第六义【中表、变、不变对】

第一义【内外对】

a、例住循身观

◎谓若缘「内自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非有情数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住循三观

◎若缘「依内自有情数身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于内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

◎若缘「依外非有情数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于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

◎若缘「依外他有情数身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于内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

第二义【根非根对】

a、举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非根所摄无执、无受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非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第三义【麁重轻安对】

a、举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自内定地轻安俱行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自内不定地麤重俱行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他轻安俱行麤重俱行色」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第四义【能所造对】

a、举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内能造大种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能造大种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依「能造大种色所生根境所摄造色」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第五义【有无识对】

a、例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有识身内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无识身有情数青瘀等位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无识身色于过去时有识性,有识身色于未来时无识性,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第六义【中表、变、不变对】

a、举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自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他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内表身变异、不变异、青(441c)瘀等相,及缘外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修习四念处之心态

立心正住 (汉译中阿含经卷第24念处经第二)

1.坚定正住--热切地、念念分明地、专注地观察思惟。 (巴利英译长部经第22经)

2.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阂。 (六一六)

3.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 (六二三)。


...查看更多
结语

止观即禅定(止)、智慧(观)的合称。指抑制心里因俗念而产生的妄想,使心保持平静、稳定,以集中心思去观察和思维,达到佛教的智慧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