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喀巴大师

"

宗喀巴大师出生于青海湟中县,他的出生地藏语叫做宗喀,所以称他为宗喀巴,意为在宗喀出生的人,宗喀巴法名为罗桑札巴,意为善慧。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就是黄教的创始人。传说罗桑札巴为文殊菩萨转世,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藏历火鸡年)十月二十五日诞生。青海的僧俗大众尊称他为杰仁波且,意为宝贝法王。他的父亲名叫鲁本格,是元朝末年兼管当地军民政务和地方官员——达鲁花赤,母尊名为星萨阿切,生有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

宗喀巴大师_宗喀巴佛像_宗喀巴手印_宗喀巴简介

宗喀巴大师_宗喀巴佛像_宗喀巴手印_宗喀巴简介

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塔尔寺迎来“燃灯日”
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塔尔寺迎来“燃灯日”

12月5日(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佛教一年一度的传统宗教纪念日 燃灯日 ,即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的日子。晚上7时30分,大昭寺墙头数千盏酥油灯被一一点亮,犹如落地繁星。数十名僧人在大昭寺围墙上排列开来,开始唱诵《宗喀巴大师祈请颂》。(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摄影:唐朝杨)

落日熔金之时,塔尔寺内已显摩肩接踵之势,四方信众耳听心受《宗喀巴大师祈请颂》,手执酥油灯盏,次第走向大金瓦殿,迎来每岁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今年为12月6日,较西藏晚一天)的 燃灯日 。

燃灯日 藏语称之为 噶丹阿曲 ,为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成佛之日。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系 第二佛陀 宗喀巴大师诞生地,现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

19时30分许, 燃灯日 灯供仪式从僧俗信众指尖引燃灯盏间启幕,彼时低沉的法号、法螺、诵经声伴着数万盏酥油灯亮起延绵而来,供奉宗喀巴大师之大金瓦殿光明殊胜,法相庄严。

因为13在藏族人心目中是个吉祥的数字,与宗喀巴大师所描绘极乐世界所对应。 如意八塔前身着时髦藏装的斗格措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民族传统方式,为即将到来的 十三五 祈福。

斗格措一行3人,当日早晨 踏 即将 满岁 的兰新高铁而来,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藏族人来说,周末朝佛似乎已成为一种 约定俗成 的习惯,身心都能(得到)满足。

酥油灯盏火光于寒风中蹁跹,阿卡(藏传佛教僧人)们纷纷撩起袈裟遮挡,发现熄灭的灯盏时,及时点燃, 周而复始 。道路两侧、佛塔周围、殿堂屋顶等但凡能点灯的地方均被酥油灯盏所占据,擢发难数。

去年在西安广仁寺的 燃灯日 上与塔尔寺僧人丹增结识并成为佛友,互相加了微信,今年收到邀请能来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参加 燃灯日 ,是无上殊胜的事情。 汉传佛教弟子妙善来自陕西商洛大云寺, 佛教同出一门,虽因历史文化传承主修不一,但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始终未变,僧众皆为佛子,因此没有间隙

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塔尔寺迎来“燃灯日”


夜色愈渐浓重,高原冬日寒意却未 侵扰 四方信众的虔诚,一盏盏金色杯盏整齐摆放成一字、宝塔、时轮等状,五间殿广场前人们或拨弄念珠、或曳动转经筒、或双手合十闭目祈福,朗朗诵经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来自青海贵南县茫曲镇的 90后 藏族小伙完德加一边在微信朋友圈中不间断 直播 着 燃灯日 盛况,一边分享着诸如阿尼玛卿、羊兄乐园等藏汉双语微信公众平台里关于燃灯节的仪轨和佛语。 我想自己分享出去的善知识和 燃灯日 里的祥瑞照片也能为自己的朋友带去福气。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曾传辉研究,宗喀巴大师生活的年代,藏传佛教戒律松弛,为正本清源、剔除流弊,宗喀巴大师主导推动当时藏传佛教改革,如今燃灯日在纪念大师同时,亦发挥着警醒僧人严持戒律、传承智慧之效用。

...查看更多
宗喀巴大师对“性空”的独特正见
宗喀巴大师对“性空”的独特正见


西藏古代学者,对于佛陀所说“性空”的见地上,有一派人认为,所谓“性空”,就是“空无所有”。这种空是绝对的空,绝对的无。他们不但认为吾人日常所见所闻,是绝对的无,就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法,也加以否定了。所以他们认为修学佛法,只要懂得“万法皆空”的道理,就是正确的见地,就可以成佛。这一派人一方面否认善恶因果,一方面却又承认有解脱(立地成佛)的可能。这种“无因有果,有因无果”的说法,与外道断灭的见解相同,故不合道理。

另一派学者认为,“性空”的真义,是指世俗谛无,胜义谛有。换句话说,任何一法或一件东西,它的本体是实有的,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外境”,是心里所现出的假象,是绝对的无,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胜义谛的空若不是实有,就无法建立生死涅槃、作受等业果,而成断灭见了。

这一派的讲法,主张胜义谛有,和一般人认为“诸行无常,万法皆有”是一样的见地,仍然属于“常见”。这是非常危险的,如中论云:“若于空起执,斯人无可救。”

龙树菩萨认为有“于空起执”这种思想的人,是不可疗治的绝对常见。因为这种人,认为万事到头来都是实有,而不是空,这样势必忽视善恶因果,从而忽视修学佛法应有的努力,甚至破坏戒律。按:龙树菩萨是佛在楞伽经中,授记他为演说了义的标准士夫。因此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当以龙树菩萨所说的教法为准绳。

第三派是折衷的见地。这一派学者认为,若计为有,即是取相的执着,因为一切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可以说是空,也可以说不空。所以他们主张修习时,全不思惟“有我无我”、“是空非空”,以“不作意”为修真性,并以“不见”为见。这种说法,亦不合道理。有和无、常和无常、是与非、一与异,正好是相反的概念,都是一事物上的表遮两门。心中若存一个“不作意”之念,即已作意;又不见,即成见与不见两种。因此他们的说法,自成矛盾,是一种站不住脚的见地。

又有一类自称修定的人说,凡有分别计度的善行,都未离却散乱,所以主张只专修实际真理,不必修任何善行。又说修真理时,不必以正理去观察,只要在不寻伺中,勿追过去心,不迎未来心,于现在心亦不起造作,唯在明空无执之中,舍去一切分别,全不思惟,平缓而住其心,即能亲见法身。这种说法,亦不合理。如果“全不作意、全不思惟”这种非一切种智的因,能得到一切种智之果的话,依此推之,那就应“种稻得生麦,种豆得生瓜”了。世间哪有这种道理?这是彻底拨无因果的大邪见。

以上几派学者,之所以误解“空性”,乃是不知“空”义即指“无自性”义,以至不是把胜义谛增益成实有,世俗谛损减成完全无,就是把一切因果作用给否定了。经论中处处提出由此邪见而起的恶行,会招受苦果,就像有人不知捕蛇的方法而去捕捉毒蛇,势必为蛇所伤,无益反损。因此,《中观四谛品》中说: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宗喀巴大师对于西藏古德教学的各种异见,全运用他无垢的智慧,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论释》、《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缘起赞》等著作中,一一加以批判抉择。宗喀巴大师的思想体系,是继承圣龙树菩萨师徒之意趣。理论基础在于了知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唯于所依事上分别假立,在胜义中是不可得的。然而在胜义上虽不可得,在世俗法却都能成立,所以一切法皆自性空。这样的正见,即是以性空之理,于名言中安立因缘业果等有作用

宗喀巴大师对“性空”的独特正见

。故虽名言亦不许有自性,但因果作用是肯定的。


大师的《缘起论》之中心是这样说:由于一切法自性本空,所以业果等缘起法才能生起,倘若自性不空,业果等缘起法就不能生起了。又由于了知诸法缘起之力,才能了知自性本空,因为业果等缘起法,须待众缘才能生起,所以它的自性就是空的了。这样从了知缘起上,也可以见到自性空之空与缘起有之有不但不相违,而且相辅相成。

宗喀巴大师依文殊菩萨的教授,对于龙树菩萨的中观正见,如实通达,并且著书广为阐明,在西藏古代大德中,实属罕有。大师之上首弟子达玛仁勤称之为:

“能断三有根本道,缘起离边之中见,

未遇至尊上师前,一分亦未能通达。”

又西藏古代学者,在宗喀巴大师未出世以前,对于唯识宗所说色的体相和遍计,以及安立遍计为无自性的法无我义,也难以如实说明。大师之心子克主杰,在释唯识宗的教义时说:

“诸未能显示,甚深处密意,今开宝藏已,由此生欢悦。”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师对中观与唯识教义上,如实阐释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大师在“发愿文”中曾经指出:

“由畏甚深真实义,妄执计度少分空,

永离此等诸恶见,愿达诸法本来空。”

这意思是说,空性正见的抉择与证悟,是遍一切法而且极其微细,不能有丝毫妄执臆造和少分空的错误。然诸法本性空,应当从色法起,至一切智等所有一切法上,皆通达为无自性的空性,也只有通达这种空性的见,才为佛的究竟了义,最极圆满之甚深中观见。这就是宗喀巴大师教法中,正见之深义。


...查看更多
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文化的贡献

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文化的贡献

索 代

藏传佛教发展到公元十四世纪中叶,无与伦比的宗喀巴大师,在系统地了解印度佛教、熟悉藏传佛教的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佛教,把西藏文明推向了高峰。

宗喀巴原籍青海人,生于1357年。公元1372年遵师命去卫藏学经。20岁在孜钦寺从贡噶贝学《现观庄严论》注解。宗喀巴25岁,在贡塘寺、桑朴寺、孜塘寺等,依《量释论》、《集论》、《俱舍论》、《戒经》等四论立宗答辩。《现观庄严论》(弥勒著)、〈入中论》(月称著)、《量释论》(法称著)代表了大乘佛教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精通这三部著作,也就对大乘佛教哲学的各个重要阶段有全面的了解。《俱舍论》(世亲著)是一部系统讲明佛教宇宙观、人生观的著作。《戒经》(德光著)以得戒、持戒、还净的次第概括组织一切有部各种戒律的书。精通这些佛教典籍,说明他的佛教思想体系不是对于一派、一方的了解,而是对整个印度佛教的系统认识,这一点是不同于在此前的藏传佛教各派。

宗喀巴在1398年作《缘起赞》,这是他长期思索后,得中观性空义及中观派清辨、月称二家见解异同优劣的结果。关于性空的解释是大乘佛教哲学的中心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了透彻的认识,标志着宗喀巴哲学思想的成熟。

宗喀巴于1402年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三士(下士、中士、上士)道从修行成佛的角度概括佛教显教全部教义,组成体系,发挥创见。1406年著《密宗道次第广论》,系统地讲述了他自己关于密教的见解和修行。《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密宗道次第广论》合起来,代表宗喀巴的佛教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不仅在西藏前所未有,而且在印度也未有过。

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大昭寺举行大祈愿法会,各地来参加法会的僧人约一万多人,俗人好几万。会后,宗喀巴在离拉萨不远的旺古尔山旁创建甘丹寺。至此,一个以宗喀巴为首的新教派——格鲁派,以甘丹寺为中心逐渐形成。

宗喀巴自创立格鲁派后,藏传佛教在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更加广泛、深远的影响,将西藏文明推向了高峰。这表现在:

一、宗喀巴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得以创立。宗喀巴的佛教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著作中。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按三士道(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由浅入深的进程,总摄佛教要义而编成。本论的结构是根据《菩提道灯论》所论的三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其中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脱离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梁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本论的主要内容以三种要道为纲: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清净见。本论的特点有:一、修菩提心法,二、修止除沉法,三、修空观抉择法,四、安立俗谛法。

《密宗道次第广论》概论密乘四部教法而以无上瑜伽为重点。一、事部,为密乘下品根机者设;二、行部,为密乘中品根机者设;三、瑜伽部,为密乘上品根机者设;四、无上瑜伽部,为密乘上上品根机者设。专修外事的名为事部,若干外事及内瑜伽等分修行的名为行部。注重内修三摩地瑜伽的名瑜伽部,专修最胜内瑜伽的名天上瑜伽部。

以上对宗喀巴两部代表性著作,作了提要性介绍,从中可知这样的佛教思想体系在藏传佛教中是绝无仅有,也是印度佛教所未见的。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期,中观派和唯识派各执一方,难于统一;发展到密教更是显、密不容,到后来密教成份复杂,更是将印度佛教推向绝路。宗喀巴佛教思想体系的创立使格鲁派佛教有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基础。

二、格鲁派佛教的创立。宗喀巴所传的格鲁派成为西藏佛教的正统派,并由西藏传布到西康、青海、甘肃、蒙古等地。格鲁派佛教在戒律的基础上倡导闻、思共通道(显教)经论要义。完成修学净治身心,然后转入不共通道(密宗),使应化有情能迅速达到成佛之果。

有计划、成系统的教学组织也是格鲁派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宗喀巴根据他的佛教体系制订出来同时也是几十年学经经验的总结。

如闻思学院(显宗院),习研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学即戒律、禅定、胜慧;四大教义即毗婆沙、经部师、唯识师、中观师为主。通过师传、背诵和辩论的形式达到通晓五大部,即《因明》、《俱舍》、《律学》、《般若》、《中观论》,分十三个学级,一般需十五年才能学完

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文化的贡献


再如密宗院也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所学的课程也有严格的规定,通过考试方可步入高一级。

格鲁派佛寺严密的组织,有系统的教学,也是以前藏传佛教各派无法比拟的。

三、藏族佛教文化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格鲁派佛教创立后,在寺院中设有医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等,这时的藏族佛教文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明代,西藏有名的建筑物有前藏的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三大寺建筑及其装饰表现出雄伟壮丽、热烈浓郁的藏族风格;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其华丽胜于三大寺。它们是藏人高超的智慧和高超的技巧在建筑艺术上的充分发挥,也代表了这一时期西藏文化的水平。

除此而外,其他文化艺术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如宗喀巴弟子克珠杰雕刻的集密金刚曼陀罗,在五尺长的直径上刻有二尺多高的宫殿,三十九尊像,还有经阁、教典及各种法物,极尽复杂精巧之能事,表现了西藏雕刻的高度艺术性。明代江孜的班根曲登寺内大量的壁画带有印度、尼泊尔、中原艺术影响的江孜派的新风格。噶丹寺有杰出的富有民族风格的藻井图案。唐卡(卷轴画)成为各大寺院与壁画并美的优美的艺术品。

明永乐年间,刻永乐版《大藏经甘珠尔部》,于明万历年间,刻万历版《大藏经丹珠尔部》;至清康熙、雍正年间又刻北京版全藏。雍正年间,西藏本土刻奈塘新版,大体与北京版一致,增订其未善之处,与《布敦目录》契合,称为标准官本大藏经。奈塘新版藏经分两大部:正藏称甘珠,即经律藏;副藏称丹珠,即论著藏。经藏、律藏、论藏即三藏,总称大藏经。甘珠百函约八百种;丹珠二百三十四函,约三千四百种。

从以上简要资料可看出,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佛教,西藏文化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后来到五世达赖喇嘛,新建布达拉宫,使藏族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佛教后,在西藏发展很快。到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在和硕特部的蒙古族首领固始汗的帮助下,战胜了噶玛王朝,建立了噶丹颇章王朝,开始执政的初期,政府设在拉萨哲蚌寺的噶丹颇章。政府设在寺院,有碍于宗教的清规,考虑到红山曾是松赞干布住过的地方,离三大寺(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较近,便于领导政教事务,为此,决定在红山重建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建成显示了我国古代藏族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在建筑、绘画、雕塑和特种工艺等各方面高度的艺术成就。

布达拉宫高踞于拉萨红山之巅,整个建筑依山迭砌,基石深入到山石之中。宫高110余米,东西长360余米,面积达130000平方米。凌空耸峙,昂首云霄。其外观以宫殿、寺院和灵塔殿三位一体,而内部则依佛教密宗坛城设计。它由白宫、红宫、平台、角楼和僧舍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殿顶的大小金顶、金幢和宝瓶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储红色的白玛草墙点缀其间,形成了鲜明的藏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塑像是布达拉宫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宫内集中了大量的雕塑珍品,有金、银、铜等金属制品;有木雕、石刻;有泥塑重彩。制作方法有铸、塑、雕、刻和镂,分圆雕、浮雕和线刻。高大者达10余米,小的仅几厘米。塑像有佛教的佛像、菩萨像、密宗本尊像和护法神像等;历史人物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也有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及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塑像。

布达拉宫大小殿宇、经堂、佛殿和寝宫的墙上大都绘有壁画。有历史人物画,有佛教故事画,也有民俗画。古代藏族画师采用俯视和散点的表现方法,运用单线平涂和对比强烈的色调表现了丰富的形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唐卡(卷轴画)也是布达拉宫的重要艺术品,约有几万幅。唐卡有的是单幅,有的是多幅联成套的,以宗教题材为主,这类唐卡有浓郁的宗教气氛,也有历史故事、生活习俗、天文医药等题材。唐卡一般一米左右,也有大的可达几米。就质地而言,除了绘画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贴花和缂丝等织物唐卡。唐卡是最富有藏族特征的一个画种。现存于布达拉宫的各种唐卡都是艺术精品。

此外,布达拉宫珍藏着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中有佛教经典、历史、地理、传记、寺志、建筑、医学、文学和天文历算等,凡属十明(十类学问)学科的无所不有。佛教经书中有珍贵的贝叶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经等。

布达拉宫集中体现了古代藏族人民在建统、特种工艺、雕塑和绘画艺术等方面的伟大成就,标志着藏族古代文化的高峰。

概括起来说: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使西藏人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西藏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西藏本土文化吸收印度佛教,将印度佛教改造成了适合藏族人习贯的宗教。而宗喀巴大师在系统地了解印度佛教、熟悉藏传佛教各派的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佛教,将藏族佛教文化推向了高峰。

摘自《法音》1993年第7期

...查看更多
宗喀巴大师出生地,青海藏传佛教第一大寺院,来朝圣信徒数不胜数
宗喀巴大师出生地,青海藏传佛教第一大寺院,来朝圣信徒数不胜数

西宁,众多游客西部游的起点城市,来到这里首先要打卡的人文景点,肯定是塔尔寺。作为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青海藏传佛教的第一大寺院,每年来朝圣的信徒数不胜数。作为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的目睹宗教的感召力,还能一饱宗教建筑的神奇魅力。当然,更别错过塔尔寺的三大艺术杰作

宗喀巴大师出生地,青海藏传佛教第一大寺院,来朝圣信徒数不胜数


...查看更多
结语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本名叫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这是受沙弥戒时的名称。由于诞生于宗喀,为示尊重,人们以地名尊称大师为宗喀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