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的意思就是改变命运。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其实就是定数,只要人有心念意动,就会有定数,人一旦没有心念,那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佛法修行之人,一旦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也就逃脱了命中注定。命里虽然有定数,但是也有变数,“命由我作”福由自己来求。造恶之人,自然会去祈福,修善之人,自然会得福。佛经有文:“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只要做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
确信因果,净舍无疑,福应有自。
寄梦续录一书中记载:
湖州有位孙邵先生,与写【了凡四训】的袁了凡先生感情很好。袁先生曾经将【感应篇】、【功过格】等劝善的书相赠。孙邵先生因而日日以善行自勉,可以说做到兢兢业业,不敢违背准绳的地步。
当他年纪四十多岁之时,当年辛辛苦苦参加拔贡考试而得到的县令职位,竟然因为不小心忤逆长官的意思,而落职回家,家境不再富裕。
有一天,自觉一生谨慎言行,从未作奸犯科,造作罪恶,居然还会落到如此平凡的地步,天理还有什么值得倚仗的地方呢?因此在愤恨不满的心境下,写了一首诗粘在城隍庙的柱子上,抒发心中的抑郁。
诗曰:
寡过多年不记功,老天何苦令予穷?
有谈报应津津者,此后听如过耳风。
过了几天,竟生病了。在病中昏愦时,梦见二位士卒来引他去见冥官,冥官对他说:“你前生并未种福田,此生理本贫困。目前你所得到的福份,已是上天的厚赐,祖德的转移。何能埋怨呢?”
接著命旁边的官吏取来簿册给孙绍看。孙绍看了之后,发现生平所做的善恶诸事,纤毫未漏地记载其中。方知目前所享有的福份,都是本来没有而转增的。所有的顺适之境,都是原本危殆转赐平安的。
至此,方才相信报应一点也不差谬。冥官又告谕他说:“砥砺自己的行为要做到善行周广的境地;做人要想到比自己命运更苦的人还很多。以后你要更加力行善德,不要懈怠,皈依佛门,听经闻法。千万不可以随便妄加猜测,认为神明不公,佛天不慈。否则必会招来天谴。”
说完用手一挥,孙邵先生就醒过来了。从此加倍修持自省,子孙果然富贵不绝,自己也活到八十多岁,亲见二个儿子当了大官。
一般学佛之人若是对因果之理诚信不移,则心中自可一片皓白、清明,对力行善德之事自然不会产生怀疑,而且会尽一切力去布施;清净一切心去忍辱、包容;去爱护、宽恕怨仇之众。不会在受到厄运之时,心生怀疑,自萌退心。
如此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积累善行,忍辱受屈之后,当然可以如同弓箭拉满了,就射出穿杨之箭一般,感得发福消灾之应。因此有的人在学佛行德之后心地开阔了,怨心消融了。有的人人际关系和悦起来了,六亲眷属转过来护持、赞叹他了。原本不顺的事业;贫蹇的财运通顺、富裕起来了。以前动辄得咎,荆天棘地的法缘也兴盛起来。甚至原本多病的身体,竟在不知不觉间变的健康,强壮起来了。善智云:“忍耐行德的人必定成功。”的确!
这都是坚持金刚之智以长期行善、弘法的必然感应。如同走过冬寒的酷苦之后,自然重现春暖的生机。此等同修,内心对佛法,对恩师,对道场,无不生起说不出的感恩与喜悦,誓愿生生世世不离恩师;不离佛法;不离道场。
反之,少部份的行者,由于宿福不厚,对因果之理未能深信,因此,一论行善总是悭吝不舍,无法尽力
其实,天地无私,唯德是亲,一点德善,自招一点福应。再者,万物尚且需要经过秋金之肃杀,冬水之寒藏,方能再萌春夏蓬勃的生机。修行若无舍尽一切以布施的大德,何能感招脱胎换骨的福份?万物尚且要经寒往暑来的更迭,方才转现生生不息的生命,人之行善也要欢心承受宿业的报应后,才有福乐的感生;何能期求速成的善感呢?
祈我大德深体此义,耐心行善,尽心布施,清心等待,宽心受苦受辱。持之以恒,上天与佛菩萨必不会辜负此一片冰心善意的。而且,只要能够全德全功,净舍无余,无不可以因为当下的清净而趋入圣域。何用千万劫来在经典、蒲团间悠悠忽忽,晃晃荡荡,无法解脱呢?
父母已经给予了我们最宝贵的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扶养成人。
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最好的吃的用的给予我们,
宁愿委屈了自己也不愿委屈了孩子。多么无私的爱
还有什么比家庭和谐身体安康更幸福的,要求的多了,幸福感也就少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孝顺供养父母,这个福报是现世报,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运,也根本挡不住自己的福德。孝顺供养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一年不抵触顶撞父母,能灭尽三十年戾气,之后你缺少的,一齐到来,不顺的,都自动顺遂。
你就算拿一个月孝顺供养父母,让父母高高兴兴,你手头上的这件烦恼事都会自动化解的。如果要积累大福德,积累现世就可以享受的福德(如顺利好姻缘,工作顺利,资财积聚,重要考试发挥出色,各种申请不被拒,乃至现实生活一切福德顺意)。
只要不抵触顶撞父母,面容柔和笑对父母,和父母说话柔声软语快快乐乐,这些基本的东西要拥有是没有阻碍的,鬼神看你孝顺父母,他非常尊敬你,丝毫不敢障碍你,这么好的改命方法,大家却不知道,太可惜了。
如果想要仕途顺意,通常是从小就不抵触父母的人,因为他从小每天都受父母印气生助,非常强大,别人比不过。还有就是注意不要说中国古代圣贤如老子,孔子,高僧大德的坏话,一说就完蛋,别想升迁,除非大忏大悔。
毕恭毕敬的对父母,让父母高兴喜悦,有一点好东西,都要拿来供养父母。毕恭毕敬对父母,这是增长官禄最快的,没有比这更快的,你尊长,那自然你也要成为长,受人尊;供养父母,则是增长资财最快的。
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不管一个人怎样说自己的心地孝顺,一个人不供养父母,他这个穷字非常大的写在脸上。所以,佛陀教导我们的是一念孝顺,一念孝顺之后还有一句是:些许微物供养父母,你不能光有一念孝顺,念完就没有供养的下文啊。
平时多少都要拿出财物供养父母,不要抱那么紧,不要找借口说老婆孩子房子需要钱,你这个样子,以后你老了,你孩子一样不会供养你,连借口都和你一样,这叫:父形子肖。
改命,永远是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的。如果你做不到,你根本不可能改命,因为积福没有损福快。
...查看更多
不管你学不学佛,首先都要认命。你先承认自己的命,命就是业力,承认过去的业力,然后你再去改变它。如果你连命都不承认它的存在,那要如何去改命呢?
古人讲的,最高的人是自知之明。能自知的人,是个智慧的人。有的人一遇到事情,会抱怨别人不好,抱怨环境不好,这就是没有自知之明。或者有的人,找对象找工作,都想着找最好的。所以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相亲相了很多个,都看不上别人,就想着找个最好的,这也是没有自知之明。
人要知道自己的命,自己的短处。有的人智慧很大,但福报不一定大。许多人自己没有多少文化,能当老板,大学毕业后就当员工。这就是福报的差别。这些都是属于命的范围。你承认了他,你就不会痛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只是个小兵。有次走到一个农舍,一个农民送给他一碗茶喝,他很感谢。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就给这个农民当官,当县令。
有个当地秀才,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满腹牢骚。就在墙上题了一首诗,叫做:十年寒窗下,不如一碗茶。就是说自己读书十年满腹经纶,却没有官当,一个农民给了一碗茶,就当官了,心中愤愤不平。
朱元璋知道后,也题了一首诗,派人写墙上来回答他,内容是: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这个命,就是业力,是福德。很多人看到别人享受,自己也想着享受。人家有资格享受,是因为福报大,粮仓大,你粮仓才一点点,一享完了,恶报就来了,这也是不知命。
有的人做杀猪的,过几年就生病开刀,他就会抱怨,别人都没事,我怎么就开刀了。那些人没事,是因为他福报比较大,恶业现前没有那么快。你福报小,好比车子小,再扔一点重物,车子就坏了。
在药师法门中,可以知道自己的福报,和命运大概的走向。比如很早之前,我遇到一个师父,他跟我说:我四十岁之前,福报都很小。所以我就立志,第一不享福,第二,把所有的钱都供掉,四十岁之前不为自己活,都奉献给三宝。为什么呢?自己福报小,别人有福报可享受,那也是别人过去积累的,不能去比的。
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同。如果你知道自己婚姻不顺,那在婚姻上要求不要太高。如果你知道自己福报小,找工作就不要想着,轻松赚大钱的工作,就好好去奋斗去付出。也不要去浪费,不要想着和别人攀比。不一定你读书很好,重点大学毕业,赚钱一定就多,这里面都是福报问题。
如果你越学佛,会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会慢慢谦卑起来。这也是业障在减少。如果傲慢心越重,看不起他人,而且怨天尤人,看什么都不舒服,这也是越学佛业障越重的表现。
要修地藏经,先修好这个心。佛教讲发心,就是发出利益他人的心。行动上也要和经文上讲的一致,这样改命运才快。命运是靠心来改,原来的心太狭隘,太自私,命运就不好,修地藏经后,就要求地藏菩萨加持,心量大一些,多利益苦难众生,这时你命运改的就比较快了。南无阿弥陀佛!
很多人说,依靠风水姓名等改命,对此我持否定态度。我认为,哪怕是得到了好风水,好姓名,也需要自己积累福报才能换来,好比说,突然有一天你想改命了,但福报不够,找的风水师给你把风水改错了,姓名改成不好的了,又怪谁呢?真正的改命,必须从积累福报开始。其他的不说了,我所在的易学网络,半年死了两个大师级人物,都是英年早逝,而且很可悲的是,他们都预先算出了他们的大限,那又如何呢?还是无能为力无法去改变,这可能是最恐怖的事了。易学,又真的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吗? 历史上,又有哪位易学大师有善终呢?京图被斩,邵雍(博主注:即当今易学泰斗邵伟华的祖先,《梅花易数》作者,史上著名人物)晚年全瘫了,几乎举不出一位,是老有所终,有善报的
摘自:《周易与学佛》
...查看更多常听风水改命的说法,一般指的就是位置或者是摆放事物的地方,通过某种方法,达到改变自身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