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zhuo)相是一个佛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指某一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和无形的(也就是意识)。佛学劝人不要着相,原因有二。着相就是当真,谁当真谁痛苦,佛为了让众生离苦,所以告诉众生不要着相,此为一。一切相都是缘起不实在的,想着也着不上,如水中月不可捞摸。佛可怜众生做徒劳的傻事,所以劝众生不要着相。此为二。
在《金刚经》中,佛肯定了须菩提的“一合相”之说,也肯定了须菩提的悟境。同时也用“一合相”这3字来说明众生容易着相的原因。所以他补充说:一合相其实是不可说的,但是凡夫之人却贪着其事。
佛像凡夫贪着的是什么事呢?就是欲说其不可说,欲做不可做之事,并且以所说为真。
真实的存在是一合相,而一合相却不可说。若说就着了一合相之相,即为二合有相,也就是妄相。不可说而说之,这是将真作假,自生幻相。以所说为真,这是以假为真,自生迷执。这就是凡夫常做的事,且为凡夫所贪着之事。
佛寺其实何止合相是不可说的,一切有相皆是不可说的。不仅众生说的是不可说的,就连佛说的也是不可说的。因为凡人所说,皆不可说。但是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才不得不说,也才有佛的所说。
但是佛知道他说的是不可说的,所以说完便弃, 并且自标其说为假名不实之相,这是以说示不可说,所以此为佛说,
佛寺说此为佛,而众生不知他说的是不可说的,所以立说为是,以说为实,乃至坚守不离,以为真理,如此便成了凡夫。
佛教雕像知为心境聚合。合不生相,即为真知;合而生相,即为假相: 合而立相,即为愚知;合而生相破相,即为悟知。相生于心,故心若迷于相,欲以有相知世界,则所知皆妄,不能知实,因为真实的存在非相。若以相见,则是一体相、无尽相、无定相、不可分别相、不可思议相,此即实相,所以是不可说的
因为但凡有说,即生分别相,即落界定相,即非实相。但是凡夫之人着相,所以才有所说,才说一合相。
佛塔所以一合相可以指妄,也可以指实。以其指妄,则一合相即为聚生妄有;以其指实,则一合相即为实相非相。所以对如来为不可说者,此处本当无言,为不可以有相界说之存在;对凡夫则不同,凡夫贪着其事,偏言所取,强执是法,而生有相妄执。所以同样是说一合相, 心中有一合相之相者,即为凡夫;心中无一合相之相者,即是如来。
...查看更多
每当行持善法遇到一些比较繁琐的事情需要处理时,就会有些佛教徒开口说:“不着相啦,随缘吧!”以推诿之。听其音,观其色,心中颇为感慨,好好的佛法名词咋就这样乱搞泥?要知道,不着相者,唯是证悟空性者的内在心境,随缘亦是此等大士外显之妙德体用
作为我等凡夫,不但要着相而且不随缘:要着善法相,不随堕落缘。其实,不仅仅我们凡夫在行为上要如是认真做去,就是真正的大成就者,在示现上也是不舍细微善法的在行持着。诸如印度的佛法顶严、大智者阿底峡尊者,每天做大量小泥塔积累资粮,他的弟子们劝他休息,要替他做时,他对弟子说:“你们能替我吃饭吗?”依旧每天不间断的“执着的着相”做着;汉地净宗六祖永明延寿禅师“日行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亦是如此的“执着的着相”做着;藏地的晋美彭措法王,极力的倡导戒杀放生,让他的随学者求生西方净土,而且老人家每天念咒的念珠始终不离手,即使睡觉也掐着,醒来继续念,一生持咒10亿多......古往今来、印、藏、汉地的大成就者如此示现“执着的着相”行持善法者数不胜举。
这时,有道友也许会说了,他们外表着相,但内心丝毫不着相,不是真的着相。没错,这个说法很对。但是,这些伟大的菩萨如此示现的目的就是在给我等凡夫做一个标准的好榜样呀。否则,示现又有何意?另外要知道的就是,着相与否,是内在境界。而内在证悟境界展现于外的必然是大悲心。正如莲花生大士所说“见解要像天空一样高广,取舍要像面粉一样细微。”禅宗也有“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宝贵教言。
真心的祈愿各位道友依止各自有缘善知识、修学适合自己根基的法门,精进修持,早日成就。在内在日趋成熟解脱时,外显一定也会更加的慈悲与积极的行持每个小小的“有相”善法。
学佛之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觉悟,因为觉悟就是成佛。而觉悟成佛的关键在于是否着相。也就是说着相者为众生,离相者觉悟成佛。
佛像那么问题来了,觉悟之后,还会“着相”吗?或者说觉悟之后是否还会有不经意间“着相”的可能吗?
答案是:会的,就算是觉悟如须菩提者,也还是会有“着相”的可能。
佛讲经图因此,我们看《金刚经》的后半部分,佛用“32相”来说明不“着相”是多么的难得。为方便解读,特把原文抄写如下: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段问答中,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可以通过三十二相见如来吗?
须菩提回答:是的,可以通过三十二相见如来。
佛像佛解释:如果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那么转轮圣王就是如来。
须菩提立刻醒悟,于是说:世尊,我理解佛的意思,不应该以三十二相 见如来。
这是佛对于须菩提的再次检验,因此问他可以从三十二相见如来吗? 以此来破他的”如来相“
佛像只是这次佛跟以前的有所不同,这一次佛并没有直接破”如来相“,他要须苦提自破。因为在《金刚经》的前后半部分,佛不只是破了”凡夫相“,还破了”庄严相“,但这次的情况已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的须菩提,已经是到岸的须菩提。佛也知道他刚到岸,因此才要如此的考验。没想到一问之下,须菩提又着相了,又退了回去。
因此佛立即提醒他,如果可以从”三十二相“见如来的话,那么”转轮圣王“就是如来。须菩提立刻清醒,答不应以从”三十二相“见如来,说明他立即就知道自己着相了。
这就是菩提的修为,假如是凡人,一定是还会问为什么?甚至固执己见,对佛的话产生疑问都有可能。
但须菩提不是凡人,因此他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意为我明白佛的意思了,我知道我错了。须菩提初悟恍惚,不经意间就已着相。这也从另外个角度说明:着相很多时候都是在不经意间,除非大彻大悟。
佛寺在佛与须菩提的问答中,须菩提于一句之间,即已由无意到有意,由无觉到有觉,由着相到不着相,转瞬便完成了迷悟二境之间的转换。如果他不是菩提,没有觉悟,转变就不会这么快。须菩提这次迅速的迷觉转变。
人在凡夫境还是在佛境,只在此心迷觉的一念之间。
如来本“无相”,之所以有人说其”有相“,是因为”着相“。因此所有的”有相“见,都并非真实,不可以见如来。
众生之所以有”如来相“,是因为每个人听闻如来这个名字,都会心生一个“如来相”,而每个人心中的“如来相”也肯定是千差万别,各有不同。那么谁心中的“如来相”才是真实的呢?
佛寺答案是:谁的也不是,哪怕是佛的,凡所有相,皆非真实
因为就算是佛,也给不出一个“如来相”。如果佛有“如来相”,他也就不能称觉悟者了。
因此所谓的如来,并非真的有“如来”,是名如来。若心中有相,哪怕是最美好相、最圆满相最理想的相,也不能见如来。
因此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皆非如来。
...查看更多
无论修行多用功,心有挂碍一场空。
留恋世间一根草,极乐往生去不了。
学佛
第一就是要断见.思.烦,不记他人过,反省自己错。(宇宙万物因缘生,缘聚缘灭不用争)
第二就是众生一家亲,随缘(外随内金刚).惜缘(无论恶缘善缘开心面对,没有对错).决不攀缘(不向外索取,请人帮自己就是欠债,就种下轮回的因,一饮一啄皆因果)。
第三发大愿慈悲利众生(大愿能克业),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莲花托起.佛光照耀消业障.增智慧.离苦得乐与累劫缘分众生消业缘,建法缘,成佛缘,皈依三宝.共发菩提心.共同念佛.同生极乐。
经典教育是明理,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当众生明心见性时,就知道什么是无字经,知道佛就是我,我就是佛
多就是一,一就是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当身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感恩一切!阿弥陀佛!
着相是一个佛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一般着相原因就是因为太执着于自己的妄念,因此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执着,该放下的就要学会放下。